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一名直招士官的足跡和一個打贏群體的崛起

一名直招士官的足跡和一個打贏群體的崛起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作者:總編室

一名直招士官的足跡和一個打贏群體的崛起

——追蹤北部戰區陸軍某邊防旅碩士直招士官李翰林軍營成長路

解放軍報記者 劉建偉 特約記者 趙 雷 通訊員 李玲玲

儘管專業有些不對口,但知識是相通的——

把個人願望融入軍隊的希望之中,個人才有遠大前程

「我不想學習報話專業,我想要當一名俄語翻譯!」

與其他戰士不同,剛分到一線部隊的李翰林,就幹了一件讓連隊官兵驚訝的事兒:跟營領導當面提出想換個對口的專業!

這件事發生時,距李翰林分到這個地處東北邊陲的北部戰區陸軍某邊防旅還不到一個星期。

之前,剛滿24歲的李翰林是大學輔導員,俄語專業八級,曾經留一頭過耳的長髮,喜歡讀《環球軍事》,也喜歡和別人辯論。

李翰林和營長王恩來的見面並不正式,不過是在飯堂回來路上偶然的相遇。如此情況,讓王營長印象十分深刻:當時李翰林穿著肥大的軍裝,白白凈凈的,一看就是剛從校園出來的「書生」。

「這個兵不懂事!」當時連隊幹部看到後,連忙「打圓場」。帶兵20多年的王營長語重心長地對連隊幹部說:「初生牛犢不怕虎。新時代,必然催生不同以往的軍人,他們的性格氣質、工作方式、處事特點,都有新亮點,我們不要輕言『看不慣』。」

隨後,王營長多次找李翰林談話交心。在得知他確實想發揮俄語專業特長,卻苦於單位沒有合適崗位這一現實情況後,主動與上級機關溝通,終於為他爭取到去中俄會談會晤站當一名俄語翻譯的機會。可遺憾的是,由於編製限制,李翰林的願望最終落空了。

一時間,李翰林有點心灰意冷。

不過,讓他感動的是,從營領導到旅首長,都專程來連隊看望,噓寒問暖。連隊戰士更是把他視為「先生」,一天到晚圍著他問這問那……

眼前的一幕幕,使李翰林心靈受到觸動,一個個問號在心中拉直:各級領導這麼看重直招士官,還不是因為我們有專業、有特長,把我們看成是部隊建設的希望嗎?

儘管專業有些不對口,但知識是相通的,如果自我設計脫離現實這塊土壤,就成了無根之木,還談何開花結果!

「直招士官雖然不是軍官,但裡面有個『官』字,就應當比普通戰士有更大的作為。」那個瑞雪飛舞的夜晚,李翰林興奮地在日記本的扉頁上寫下這樣一句話:「把個人願望融入軍隊的希望之中,個人才有遠大前程……」

坐著沒有機會,走著有一個機會,跑著有兩個機會,長跑就總有機會——

把「設計」交給組織,把苦幹留給自己

一次3公里考核,李翰林拖了全班的後腿!

「直招士官就像『花瓶』,中看不中用!」戰友的一句牢騷,彷彿一記重鎚砸在了李翰林的心頭。

認識到自身差距,李翰林就給自己開「小灶」:別人跑3公里,他就跑5公里,汗水濕透了衣服,結成白花花的鹽鹼,蹭得皮膚鑽心的疼。每晚臨睡前他都要加練俯卧撐、仰卧起坐和蹲起各200個,不夠數堅決不睡覺。

苦心人天不負。兩個月後的一次考核,李翰林彷彿一匹黑馬,一舉拿下連隊3公里第二名、俯卧撐第三名的好成績。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憑著刻苦學習,李翰林的報話專業遠遠甩掉了同專業的戰友,成了一名優秀的報話兵。

雖然肩頭扛著中士軍銜,但其實自己還是一名「新兵」。李翰林心裡清楚,需要自己努力的還有很多。

那次他生病去衛生隊,在與四級軍士長王樹才交流得知,王樹才是2008年入伍的直招士官。目前,他已經在衛生員的崗位上工作了整整10年。用王樹才自己的話說:組織給咱放在這個崗位上,咱就不能辜負組織的信任。

王樹才還給他講了同批入伍的直招士官、現已是裝備管理科助理員的陳朋的故事:「提干後,很多人都奔向了更好的環境和崗位,只有他畢業後依舊選擇了回到這偏遠艱苦的邊防,干起了專業之外的裝備管理工作。」

因為專業不對口,提干歸來後,陳朋一切都得從零開始。那段時間,他一有空就追著老股長學、追著同事問,為的就是把裝備相關專業知識儘快學到手。「組織給我一個舞台,我還組織一份精彩!」經過半年努力,陳朋便開始獨立執行裝備、彈藥接領收發工作。4年的助理員生涯,陳朋連續兩年被評為「優秀機關幹部」。

「如果沒有組織的精心『設計』和培養,讓我『自然生長』,肯定不會有今天的我。」一次和李翰林交流,感慨之餘,支援保障營營部文書、直招士官於鵬的話題在延伸:剖析一些直招士官的軍營失敗之路,多是敗於「自我設計」,越是自命不凡,越是跌跌撞撞。

於鵬是計算機專業的高材生,此前一直擔任某海防團俱樂部主任,負責全軍政工網後台維護、全軍直播嘉賓訪談的技術保障。改革調整後,隨單位轉隸到該旅。了解情況後,營里並沒有讓於鵬下到連隊,而是讓他擔任文書一職,繼續發揮他的特長。如今,於鵬在文書崗位上幹得如魚得水。

回首往事,於鵬感到,突破直招士官「不適應」這個「怪圈」不難,那就是把「設計」交給組織,把苦幹留給自己。至於如何抓住機遇,於鵬的理解還是實幹:「坐著沒有機會,走著有一個機會,跑著有兩個機會,長跑就總有機會!」

從「小荷才露尖尖角」,到「過河卒子賽如車」——

「工匠型」直招士官入營來是大勢所趨

一張泛黃的報紙,今天捧讀依然令人心潮起伏——

2003年4月30日,國家和軍隊有關部門聯合下發《關於從非軍事部門具有專業技能的公民中招收士官試點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確定從2003年起,選擇部分單位進行直接招收士官試點,之後再視情展開。

此《通知》下發之際,四級軍士長於元海剛剛新兵下連不久。那時,他還不清楚,「直招士官」這個稱呼意味著什麼。同年10月,一批具有專業技能且部隊急需的青年步入軍營,穿上軍裝,成為我軍首批從非軍事部門直接招收的士官。

「當時我們全團就分來一個直招士官,大家當寶似的。」於元海坦言,自己當時還有點不服氣,「憑啥直招士官可以跳過義務兵階段,直接『升級』為士官,而我們這些低學歷戰士還得按部就班地走。」

此時還沒人預料到,多年後,直招士官會成為一個符號。而這個符號代表的,既是一個個高學歷青年「攜筆從戎」的故事,也是有著91年歷史的人民軍隊向世界一流軍隊邁進中對人才的急迫渴望。

前不久,該旅一項調查顯示:直招士官占士官比重為3.8%。該旅領導欣喜地告訴記者:「這些直招士官在地方經過大學幾年的系統學習,招收到部隊後只需經過幾個月的短期崗前培訓,就能達到專業技術士官的要求,有效縮短了成才培養周期。」

該旅修理連三級軍士長張保磊,畢業於棗莊市高級技工學院鉗工專業,2004年作為第二批直招士官應徵入伍。原是某海防團修理所的火炮技師,去年隨單位編製體制改革來到該旅修理連,繼續干起了老本行,現已成為旅里的「頂樑柱」。在一次演習中,火炮射擊時出現故障,緊急關頭,張保磊第一時間排除火炮故障,確保演習任務順利進行,胸前戴上了一枚金燦燦的三等功章。

因為有技術,所以他成為直招士官;也正因為有技術,他擁有了展示自我的條件。張保磊通過對火炮支撐座盤進行改造,將螺旋式雙頭螺母改為液壓式螺母,時間也由4人2分鐘,提升為兩人1分鐘,並將火炮行軍狀態轉換為戰鬥狀態時間從4分鐘提升為3分鐘。

直招士官隊伍對戰鬥力建設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一個「工匠型」士官人才方陣快速崛起。如今,從演訓場到保障一線,從分隊管理到機關業務,該旅直招士官既當「領頭雁」又做「大師傅」。

「將自己的聰明才智奉獻給部隊,就必然會有廣闊的空間任你馳騁。」回首去年同一批350名年輕人的選擇,李翰林這樣說:「新時代,已經引領當代青年走到這樣的門檻:知識報國!」 說著,李翰林邊翻開連隊的花名冊邊告訴記者:連隊現有2名直招士官,6名大學生士兵,其他戰士基本上都是高中學歷。

「攜筆從戎,知識報國,這支隊伍已經從當年的鳳毛麟角,發展到如今的浩浩蕩蕩。」展望軍營,該旅旅長劉耀洪信心滿滿:「今後,還會有越來越多的直招士官投入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偉大事業。這個現象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未來的趨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山溝里的金牌吊裝「男一號」
大開眼界!新型陸軍大練兵震撼來襲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