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滴滴在「滴血」:沉默的柳青,嗜血的資本

滴滴在「滴血」:沉默的柳青,嗜血的資本

嘀嘀出行平台再次發生一場血案!

8月24日,樂清姑娘小趙在乘坐滴滴順風車時遇害,嫌犯為順風車司機鍾某。5月份才發生過滴滴空姐遇害案,又一條鮮活的生命在如花一樣的年紀被摧殘、凋零,令人悲慟唏噓!

滴滴在「滴血」

浙江《錢江晚報》頭版整版

《錢江晚報》怒了!

「你們摸著良心,看看你們出了幾次事情了,你們不是對著我們,你們公司是對著全國13億人民說話。大家都是有父母有子女的,你們摸著自己的良心,不要光顧著賺錢而忽視了社會的影響。」

一個省級媒體以封面整版聲討一家企業,並不多見。事實上,近些天來,除了民眾的集體聲討之外,滴滴也成了許多媒體包括權威、重點媒體口誅筆伐的對象。

比如,新華社評滴滴命案:不過百日,就連連兩起遇害案;憤怒之餘,人們不禁要問:順風車為何屢屢發生惡性刑事案件,滴滴的安全底線在哪裡?「沒有安全,何談『順風』?逝去的生命,豈是道歉和賠償能夠挽回的?對乘客生命安全的冷漠搪塞,不僅要受道義上的譴責,也應受到法律上的嚴懲。」網約車行業的發展,確實為乘客提供了出行便利,但接連發生的惡性案件,已一再給這個行業敲響警鐘:每個「假如」都是滴血的漏洞!

事後,對於客服沒有第一時間將司機信息提供給受害者家屬的情況,滴滴出行官方微博25日下午發布聲明稱「短時間無法核實來電人身份的真實性」,「無法將乘客和車主的個人信息給到警方之外的人」。「聲明」回應「樂清順風車姦殺案」:在順風車整改期間發生悲劇,滴滴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深感自責與愧疚」;並稱「未來在平台上發生的所有刑事案件,滴滴都將參照法律規定的人身傷害賠償標準給予3倍的補償。」

警方相關通報截圖

據溫州市公安局微信公眾號「平安溫州」通報,警方兩次向滴滴索要嫌犯信息被拒同時警方表示,當提供給滴滴公司介紹信以及兩名民警的警官證等手續後,滴滴才提供駕駛員與車輛信息。

人民日報「人民微評」:「作惡者拿什麼救贖?」該短評論一針見血地指出:又是滴滴,又是順風車,又是女乘客死於非命!整改期再出慘劇,稱得上怙惡不悛。這起悲劇完全可避免,平台的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道歉再及時,但若無糾錯能力,便顯廉價。當事人死於無良司機的謀殺,也死於推諉,死於扯皮,死於相關機構的麻木。

最新消息,滴滴官方再次做出新的回應:27日起全國下線順風車,2名高管被免職(順風車事業部總經理黃潔莉、客服副總裁黃金紅)。此前,浙江運管部門已要求滴滴,責令暫停浙江區域的順風車業務。

沉默的柳青,嗜血的資本!

滴滴總裁柳青的微博截圖

至8月26日截稿時,滴滴總裁柳青的微博,依舊停留在今年5月的「整改」那條微博;當時,她轉發《滴滴公布階段整改措施》時表示:「大家的批評、建議和關心我們都收到了,非常感謝!滴滴將嚴格落實整改,請大家監督。」

而對再次發生的樂清滴滴司機殺人案,她在「沉默」。

對於滴滴案,包括輿論等在內都在反思、總結:為什麼會再出慘劇?問題出在哪兒呢?是不是要第3個乃至更多年輕女孩被害,滴滴才能把乘客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首先,問題出在壟斷?

今年以來,即便高德地圖悄然上線順風車業務——「高德叫車」,即便有美團與滴滴在打車業務上爭得焦頭爛額,即便市場上還有諸如首汽約車、神州專車、曹操專車、計程車等主流出行服務商;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滴滴基本上壟斷了打車市場,而且在市場份額上的地位相當穩固。

自收購優步後,滴滴已是一家獨大,「一覽眾山小」。相比於美團快車僅僅是攻入幾城,「高德叫車」則擁有自身「高德地圖」現有的平台優勢,能很快地覆蓋全國各地,這對滴滴無疑不是一個小的衝擊!以前,滴滴總裁柳青在企業年會上,希望滴滴員工「把玻璃心收回,換成鋼的,鐵的」。面對競爭對手,面對壟斷地位的穩固,是不是也要有「剛的、鐵的」強大心力呢?

樂清滴滴順風車遇害者

從業務領域而言,滴滴與uber做的業務,是有高度重合,但商業邏輯、管理及內控,特別是客服投訴處理等層面,恐怕難以一致之處吧!像樂清這件事,若是放到uber,會是什麼處理呢?滴滴在這件事該有多少責任,大家可以自己評判。

其次,是企業文化出了問題。

廈門衛視創辦者之一、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鄒振東從自己專業領域分析:客服電話中永遠是售前最好打,售後最難打,只有出了事才會知道客服的重要性

鄒振東認為,當下的企業一把手,直接分管的部門常常有財務、人事、監督、品牌、公關以及最大的業務部門,幾乎很少看到一把手直接分管客服部門。「每一次輿論危機,獨守一把手不得不放棄任何事情全力以赴處理的頭等大事;有意思的是,輿論事故發生概率最大的就是客服部門;殊不知,客服是企業最大的品牌管控部門,是輿論病毒的防禦部門,是公司輿論災害最後的保險絲。

鄒教授的觀點很有道理,很多企業口口聲聲「客戶第一」,卻不懂得把問題出要害的部門作為工作第一抓手,此番,滴滴處理的兩位高管當中,其中一位就是客服副總裁;不過,鄒教授指出的問題,僅是企業管治層面的,而非滴滴問題的深層。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鄒振東教授

泉州晉江籍80後作家蔡崇達的分析,則直觸痛點。他認為,滴滴這個公司的文化是出問題的。

蔡崇達以自身實例說事:他母親打車去幼兒園接孫女,一上車就反方向走,繞了一圈路,老人驚恐不已。後來,蔡崇達向滴滴投訴,客服態度惡劣,有朋友幫他聯繫到滴滴高層,甚至柳青,最終得到的回復是:滴滴沒問題,滴滴客服也沒問題;雖然沒問題,但因高層過問了,我們可以賠給你錢,但不能道歉。

文化是什麼,是一個群體的獨特特徵,而企業文化,特別是家族企業文化,其實從某個側面反映了家族和企業內的行為。也就是說,企業文化,將顯示一個家族精神以及這個精神符號的傳承,反映著家族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事實上也是企業家的價值觀。

另外,一個企業文化現象,也是企業制度環境和文化觀念綜合作用的結果,企業文化也是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滴滴程維(左)與柳青(右)

悲劇發生後,在全國網民為遇害者聲討之際,滴滴總裁柳青卻藏身背後,仍舊未對此發聲,自始至終未就此遇害事件,作出道歉和正面回應。

從蔡崇達舉證的事實,到沉默的柳青,可以看出,滴滴的企業文化里就缺少「認錯」二字。

有一本暢銷書《誰犯錯越多誰就是贏家》,作者是法森,他認為:凡事追求可靠、愛做詳盡規劃和給予過多表揚是扼殺企業創新活力的毒藥。著名的投資家沃倫·巴菲特也認為:「只有那些犯錯誤、意識到錯誤、承認錯誤並不會立即為此受到責罰的人,才能為公司做出有價值的貢獻。」

美國人包括美國商界,有個「認錯文化」,特別是美國的職業經理人,多數人有個同樣的看法,那就是:與隱瞞錯誤、推卸責任相比,認錯並承擔責任更能獲得他人的尊重。我們注意到,股神巴菲特有個用人原則,就是僱用那些有自信承認錯誤的經理。

三菱綜合材料株式會社高管鞠躬道歉

同樣,認錯文化也在日本企業尤為盛行,在電視上,常常可以看到日企負責人集體道歉的畫面,而且是鞠躬45度持續10秒,向全社會賠罪。無論是美國、日本等國家,企業特別是企業領導人的道歉,有真情也會有假意,也並非所有的道歉都能得到諒解的。可有一點是肯定的,道歉是一種文化,更是勇於擔當、敢扛責任的態度。企業管理,再怎麼嚴格,也難免掛一漏萬,發生問題後,一個認錯和道歉,表明直面問題而不是迴避。

另外,把家醜外揚、高調公開認錯,能給外界一個誠懇的印象,也更有利於消除負面影響。記住,認錯也是企業的危機管理的一種手段。

反觀滴滴,即便是宣布自8月27日起,「在全國範圍內下線順風車業務,重新評估業務模式」,也非主動而為,而是相關政府部門的監管「逼」出來的。先是浙江運管,接著是8月26日下午,交通運輸部聯合公安部等單位約談滴滴,責令其立即對順風車業務進行全面整改。其中,約談時,交通運輸部就要求滴滴切實改變承諾多、整改少的工作方式。

滴滴柳青

最後一個問題:滴滴在「滴血」,是估值的代價?

范劍平,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8月26日,他在微博上說:「要求永遠關閉順風車,堅決制止嗜血資本不良企業香港上市套現,連警方都懟,背後勢力太大了,對賭協議快到期了吧? 」

一再發生的惡性事件,與「上市」、「對賭協議」有啥必然聯繫嗎?如果彼此有一定的相關性,那可以說,資本在「嗜血」!

據滴滴公布的數據,2017年全年,滴滴服務了74億次用戶的出行,每天訂單均超過3000萬套,服務的用戶是4000萬人次。

滴滴是2012年上線的,最初日訂單數不足1000單,在資本助力下,滴滴的累積融資規模近200億美元,其中,於2015年合併快的,2016年又收購優步中國。在2017年12月,滴滴獲得新一輪40億美元融資,今年4月,滴滴又完成了一輪55億美元的融資,據稱,當時公司估值已提升至500億美元以上。

多年以來,不少市場觀察者一直在質疑滴滴在主營業務上的盈利能力;那麼,一輪又一輪的資本狂飆,顯然有個清晰的目標,那就是上市。

據媒體報道,今年4月,滴滴正在和多家投行洽談IPO事宜,期望在2018年下半年上市。《中國基金報》報道,滴滴出行估值水平可以名列國內前三,除了1500億美元的螞蟻金服之外,就數滴滴出行、美團的估值最高,都能有600億美元以上,類似估值的小米已經在香港上市。另外,之前也有媒體披露,滴滴已初步決定落戶香港上市,考慮不同的上市架構,不排除以同股不同權形式上市。(註:為IPO計劃鋪路,滴滴可能分拆車服業務。)

那麼,一次又一次的融資,是否有簽下嚴苛對賭協議?為融資上市做鋪墊,提高公司估值,是否存在重規模、重業績、輕管理的現象呢?范劍平等人質疑是「空穴來風」嗎?

對賭協議,也稱估值調整協議約定條件的實現與否,尤其是標的企業未來一段時期內的盈利能力,令不少企業陷入困地的案例不少,其中,最大的壓力主要是估值壓力,不少企業因簽「對賭」而「敗走麥城」。作為「舶來品」,「對賭」引入中國後,已然變味,毀於對賭協議的知名企業很多,比如為衝擊上市,張蘭對賭融資最終導致出局俏江南;又比如牛根生一場「對賭」,輸掉了整個蒙牛;李明1994年創立的「小馬奔騰」,也因「對賭」,失去了一切。

家族企業是否要引入風投,一直有爭議,一紙「對賭」協議,也許能實現上市,藉此打通了資本市場的融資渠道,也會有力支持自身的市場擴張;但是,作為風險投資的財務投資人,一般更關心企業能否給予自己超額資本回報,更不會去考慮企業的健康長遠發展。瘋狂對賭中,不少企業迫於估值壓力,以及對賭業績完成情況,很難進行精細化管理。整改期間的滴滴,再次發生女孩被害案,滴滴的管理層乃至背後的股東,不該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嗎?

一波說 ?傳承在中國(107)

本文內容為一波說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的轉載和摘錄發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波說 的精彩文章:

華為首次超越蘋果,有一個成功因素可能被所有人忽視

TAG:一波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