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滴滴空有憤怒,因為習慣了「沒得選」

對滴滴空有憤怒,因為習慣了「沒得選」

從5月的鄭州空姐,到這次的樂清女孩,這兩起乘坐滴滴順風車時發生的命案再次讓這家企業成為眾矢之的。

滴滴最新的舉措是這樣的:在全國範圍內暫時下線順風車業務,將順風車事業部總經理黃潔莉、客服副總裁黃金紅免職。

然而這並未能平息公眾的怒火,反而有很多網友都翻出了這位被免職的前高管在2015年接受的專訪,使公眾對滴滴價值觀的質疑聲更大了。

在黃潔莉之口可以看出,當年滴滴不僅對順風車的前景充滿期待,更是對它的社交屬性寄予厚望。

「明年,我們很有信心讓順風車成為滴滴內部訂單量、用戶量最多的業務。」黃潔莉說,C2C的輕模式決定了滴滴順風車會成長得很快,目前已經進入了300多個城市,而幾乎不需要線下人員。

C2C的靈活、多變和海量需求等特性,也決定了滴滴順風車不會追求確定性和效率,而是追求「獨特的體驗、有趣和便宜」。這也正是滴滴順風車在宣傳上強調社交、「遇見美好」的原因。(來源:網易科技頻道)

在當時這個理想的藍圖中,順風車可以讓司機和乘客用來獲得好的社交體驗,讓私家車成為「一個半公開、半私密的社交空間」。這樣的場景,被黃潔莉形容為「非常有未來感、非常sexy」。

這樣的主打方向,和一直以來人們對順風車「十分鼓勵異性交往」的宣傳定位是相符的。

早在5月鄭州空姐遭順風車司機殺害時,就有一波對這種營銷策略的聲討:乘客坐車想要的是基於安全基礎上的共享經濟,可是滴滴順風車的運營卻透著一股讓人失去安全感的曖昧氣息。

順風車司機曾經能隨意給乘客貼標籤

在滴滴一次次傳遞的信息中,順風車彷彿就是用來發生兩性關係的。

弱化了司機與乘客之間的交易關係,更注重暗示兩人遲早要發生點啥。

甚至在七夕節的宣傳中,直接明示順風車車主和乘客是約會的情人關係。

在命案之後再看看這些宣傳語,只覺得十分刺眼。

滴滴真正的錯誤不在於想為順風車植入社交場景——這是網約車業務在政策收緊後,滴滴在商業上必須要做的嘗試,但錯就錯在他們至今都沒讓能力匹配上野心。

有償搭乘陌生人的順風車,這首先是一樁交易。可是在滴滴方面,兩次悲劇都反映出他們在司機准入的審核、對投訴舉報的處罰、緊急事件的應對機制上都有巨大漏洞。

這些都做不好的時候,卻只一心妄想著人人都能上演順風車愛情故事而自己不必為此負責,這麼大的一個公司未免對人性顯得太過天真,或者說,揣著明白裝糊塗。

說來諷刺, 黃潔莉和滴滴公司在3年前對社交場景的痴迷,其實領先於互聯網行業對此的判斷和追逐。你甚至不得不承認他們在這件事上是有「遠見」的。

如今,「社交」二字就像中國互聯網企業頭上的一道緊箍咒,逼著它們紛紛做出了令用戶費解的動作。

鬧出動靜最大的,當屬2016年11月的支付寶。

支付寶想做社交和微信抗衡,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當時他們上線了旨在用戶分享生活的「圈子」功能,卻因為規則的設置太有導向性而被罵慘——

「女大學生」、「白領日記」圈子都只有相對應的人群才能發布動態。動態所有人都能看到、點贊和打賞,但只有芝麻信用積分高於750的人才能評論。

沒用多久,圈子裡的圖片就開始在色情的邊緣試探,以「芝麻信用積分」這個和財富掛鉤的東西為社交准入標準也引發了巨大的爭議,這個功能上線沒多久就被挖掘出了它最下流的一面。

很快,支付寶圈子功能在一片罵聲中悄然下線。

然而,這並不能阻止各種互聯網企業都想在社交功能上分一杯羹的野心。許多APP痴迷開發社交功能,路似乎越走越偏。

有些對用戶造成的影響還不算很大,只是讓人覺得奇怪而已。

比如某女性向APP,選擇它的人是為了這些功能

但是它總是鼓勵你家長里短、閨房秘事都拿出來和人聊一聊、曬一曬,不喜歡的人自然就會覺得這功能十分冗雜。

某天氣APP,自從開發出用戶分享「天氣實景」的功能後,就愈發像個攝影社區。

你可以看上傳自己拍的照片,也可以看別人拍的照片,可以點贊、評論,還可以關注別人……恍然間已經忘了自己下載這個APP是為了看天氣而已。

這些冗雜的社交功能,頂多是讓不喜歡它的用戶覺得麻煩罷了。但更讓人煩惱的是,或許有些APP對社交功能的追逐正在輕視用戶的隱私和安全。

有時,突如其來的社交邀請會讓用戶覺得很受冒犯——用戶只是想要P張照片而已,APP卻自作主張地給你推送和異性的配對邀請,和滴滴順風車那種鼓勵你與陌生異性社交的策略不謀而合。

這種上趕著催你社交的運營方式,有時甚至讓用戶覺得自己的隱私被侵犯。

之前,某航空行程APP曾被吐槽竟然能看到和自己坐同一班飛機的乘客,彼此之間能在一個虛擬機艙中聊天,甚至還能點開其他乘客查看他們的個人信息。

在乘客的個人頁面,能清清楚楚地看到一個人各種有關居住地、星座、飛行偏好的標籤,以及能顯示他去過哪裡、常去哪裡的飛行熱力圖,甚至還可以發起私聊。

這擅自開發的社交功能激怒了用戶——我們只是同坐一班飛機而已,APP有權把我的個人信息公開給別人、讓他們能有渠道和我聯繫嗎?

還有的APP,已經在被放縱的社交氛圍中變了味。

在上文提到的同一個天氣APP中,它的所謂社交範圍已經不止於分享同城天氣實景照片,還會莫名其妙地給人推薦這些跟天氣毫無關係的社交內容。

下面的有些評論更是不堪入目,這使用體驗只會讓人疑惑它到底有沒有尊重用戶打開這個APP的意圖。

這有點讓人啼笑皆非:曾經打色情擦邊球的社交APP如今拼了命地轉型求生,這些各有本業的互聯網企業卻痴迷社交,只怕把握不好度又會走到危險的老路上。

不過要承認的一點是,對於這些APP的商業運作來說,他們投奔社交是存在合理性的。

在運營者眼中,社交功能意味著用戶的黏性、增加打開APP的頻次,意味著將分散的用戶聯結起來後帶來更多的潛在用戶,更意味著內容的傳播和轉化率。

在這之後,這些公司會在創收渠道的寬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拓展。有利可圖是他們不得不一窩蜂湧向社交功能的本質。

前文提到的那些執著於社交的APP,有的的確是在面臨困境後,選擇拓展社交功能來自救。在商業邏輯上,工具型APP向社交領域拓展,是非常正常的選擇。

當然,當一個企業的社交版圖建立在不尊重用戶訴求和隱私基礎上,身為消費者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一般結局會是兩種:

1、不再用這個軟體,選擇同類中的其他產品

2、反正自己也不用到它的新功能,就當它不存在好了,還是接著用原來的軟體

然而事實上,做到2比做到1要容易得多。

市面上被廣泛認可、並開始在營收手段上動歪腦筋的產品,往往都佔據一定市場份額,形成了一定的用戶黏性。投奔可能在主業上並不如它的競爭對手,對消費者來說是件成本很大的事。

滴滴的後續不也是一樣的嗎——在三個月前順風車司機殺害空姐的事件後,很多人雖然心裡害怕,但只是從放心地使用滴滴變成了心驚膽戰地使用滴滴。

大家雖然反感滴滴的運營策略,憤怒於它的失職和不作為,可是選擇的應對方法卻是:順風車不安全,那我就只打快車和專車吧。

惡性事件後,很多用戶沒有拋棄滴滴,無視也默認了順風車業務上漏洞的存在,直到惡性事件再一次爆發。

該被責怪的不是消費者,而是這背後的另一個問題:

當中國的消費者和用戶面對企業的野蠻生長,和被放縱的監管失位,我們真的有的選嗎?

滴滴的「屢教不改」,底氣究竟從哪來?從事實上構成的市場壟斷來。

很多人應該還記得當年滴滴和快的的「燒錢」大戰,血拚的兩家真金白銀地砸出了一段個位數就能打車的日子;2014年uber進入中國市場,中國網約車一度三足鼎立,直到滴滴背後坐擁強大的資本力量,收購了這兩大競爭對手笑到最後。

截止到2017年第二季度的數據顯示,滴滴在網約車市場一家獨大,份額超過90%。

來源:智研諮詢

如今對於消費者來說,無論是習慣、便利還是資源的優勢,依賴滴滴而非市場上其他競爭對手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正是這種壟斷式的優勢,使滴滴缺乏完善產品的動力和自我更新的機制。

直到近日我們才得知,原來北京市海淀法院網曾在今年5月就發文《滴滴出行車主犯罪情況披露》,陳述了近三年滴滴平台(多為順風車)所衍生的刑事案件數量,遠高於公眾所知悉的程度,其中包括暴力、猥褻等案件。其結果多為與被害人取得諒解、犯罪者被判刑及賠償。

如果不是無法挽回的悲劇發生並引起了轟動,引得人們深挖,以前這些已經暴露了安全隱患的根本很難為人所知,而滴滴還將以行業巨頭的身份維持「出事再補」的現狀。

當外力也難以督促它做出改變的時候,才最令普通消費者害怕。

據第一財經最新報道,2016年8月滴滴收購Uber,商務部對此進行反壟斷調查,並約談滴滴。然而兩年後,兩年時間過去,反壟斷調查依然沒有一個結果。

這些年來,滴滴也沒少因為各種問題被各地的政府部門約談過,可是切實的效果呢?

單拿順風車這一個業務來說,從5月到現在,滴滴的止步不前就已經夠讓人心寒。這也讓人質疑,「引起負面影響-約談-整改」的模式到底能不能有效地落實監管工作?傲慢而懶惰的市場巨人,就只能靠力量最微弱的用戶自覺離開才能倒逼出改變嗎?

這聽上去更荒唐了:一個企業的自我完善,決不能唯一的手段就是靠用戶徹底失望後的拋棄。至少從消費者有意見開始,就應該有所行動。

不過,如果消費者的意見有用,很多事早就不該發展成後來這樣了。

滴滴被人詬病的兩性曖昧式宣傳,其實早在2013年就有過類似的問題:在他們投放的廣告中,出現了富有低俗聯想意味的內容,招來一片譴責聲。

面對企業那些越界的、令人受到冒犯的行為,普通消費者的一個「不喜歡」,是否能起到任何作用?

這個問題不只針對五年前的低俗廣告,也不只針對滴滴。放眼望去,如今社會上有多少大企業也是一樣,罵沒少挨,但依然在依靠自己巨大的體量賺錢。

它們底氣十足,完全可以拿所有人只當是大數據中的一小部分,而非契約那一頭需要被尊重的消費者。

它們做錯了事不會面臨真正能有威懾力的懲罰措施,呼籲已久的外部監管又總是落實不到痛處。

當沒有人想要撼動這些大企業的霸權,我們又如何指望消費者僅僅依靠自身的力量去維護基本的權利?那成本高得超乎想像。

在這種環境里,想做一個清醒的消費者真的很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sta看天下 的精彩文章:

為了828個英軍戰俘,中國人打撈日本沉船
電影臉變網紅臉——周迅,少女不再

TAG:Vista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