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弄堂不是很長,可名聲響噹噹,要說歲數已900多了,還跟他有關

這弄堂不是很長,可名聲響噹噹,要說歲數已900多了,還跟他有關

原標題:這弄堂不是很長,可名聲響噹噹,要說歲數已900多了,還跟他有關



《武林新說》第25期

城中小巷歸德弄


錢塘自古繁華,杭州城的繁華自唐開始,至南宋建都後已成為當時中國最繁華的城市。除了風景名勝、人文古迹,縱橫交錯的街巷裡弄也見證了這座歷史名城2200多年的發展與變遷。一條老街巷是一段歷史,讓人追古思今;一條老街巷是一個標誌,讓人見名知景;一條老街巷是一個故事,讓人回味無窮。今天的《武林新說》,我們帶您探訪位於下城區潮鳴街道小天竺社區中的一條小巷——歸德弄,在時光疏影里,讓我們從不同的側面去了解其中的歷史韻味,體驗當下的別樣精彩。



歸德弄長約230米、寬12米,是連接回龍廟前與刀茅巷的一條支小路。小巷北側為刀茅巷小學、中大鳳棲花園小區;南側為興和公寓小區。歸德弄的前身是一條雜草叢生的「斷頭巷」,2017年在下城區人大常委會的牽頭協調下,打通這一「斷頭巷」列入當年下城區民生實事項目之一。2017年9月,在下城區住建局、下城區城管局、潮鳴街道、小天竺社區等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將這條「斷頭巷」改造成鋪滿青磚,種滿綠竹,特具江南韻味的小巷。經「潮鳴街道」微信公眾號公開徵集巷名,居民群眾踴躍參與,最終定名為「歸德弄」。路名源自潮鳴地區歷史上曾有過的「歸德院」,取其崇尚道德,遵循本心,順乎自然之意。


說起「歸德院」,則可以追溯到距今約900年前的南宋時期。當時在杭城的慶春門外,有一個叫歸德院的寺廟,後來改名為潮鳴禪寺。據《武林梵志》記載:在慶春門以北,梁貞明元年錢氏建寺院,初名歸德院。宋高宗南渡,駐蹕寺中,夜聞江濤聲,以為金兵追至,大駭,已而問知乃錢江潮聲,賜以潮鳴寺額。自此後,歸德院便更名為潮鳴禪寺。「夜宿荒郊聞濤聲,疑是金兵妖騎奔。醒來猶覺驚魂夢,賜名小院額潮鳴。」一詩生動形象地描述了當時的情景。



從史料記載來看,宋高宗在歸德院里過夜時,聽到了錢塘江的潮聲。現在,我們感覺錢塘江與潮鳴地區離得很遠,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但在南宋的時候,錢塘江離城很近,就在現在的慶春路、慶春立交橋東北一帶。900多年來,潮水不斷地把江中的泥沙卷推上來,岸堤不斷向外、向東延伸拓展,所以當時的歸德院,夜裡能聽到江潮拍岸之聲。明洪武二十四年潮鳴寺立為叢林。1935年潮鳴寺內建覺民小學。1962年學校改名潮鳴寺巷小學。1979年小區拆遷,學校遷址,原殿全毀,只留下潮鳴禪寺前的一棵古樟樹。


如果說高樓林立是現代化城市的符號,那麼寄居其中的背街小巷,更能直白地告訴後人,這座城市曾經發生過的故事。《武林梵志》記載了歷史上潮鳴寺的瑰麗光景:東、南、北三面皆水,水之外皆菜畦,而寺獨居其中。竹樹幽茂,人跡罕到,儼然一山林也。如今,歸德弄一側的牆體上,繪製了「彩虹競渡」「潮鳴梵唱」「東門菜市」等古時東園十景,再現當年的民俗民風,賦予了這條小巷更多的文化內涵。漫步其間,細細品讀,猶如一副歷史捲軸徐徐打開,為我們了解杭州的歷史風貌和文化淵源打開了一扇城市之窗。


來源:區文明辦、潮鳴街道

編輯:沈文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下城發布 的精彩文章:

TAG:下城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