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索達吉堪布】傳講《維摩詰經》22課:彌勒菩薩沒有被授記?

【索達吉堪布】傳講《維摩詰經》22課:彌勒菩薩沒有被授記?


若有錯漏,歡迎大家留言指出~


鞠躬感謝!



1~21課講記


可以在後台回復:維摩詰經


也可以在文末點擊鏈接查看



第22課




今天繼續講《維摩詰經》。


 


下周一、二有課,沒有特殊情況,課程安排不會變化。每次講課前,我都一再提醒,要以正知正念來攝持。如果對求法非常重視,就不需要每天提醒。但目前來看,有些道友的心比較散亂,我也不得不一再提醒。


 


聞法期間,如果沒有特別重要的事情,希望大家盡量不要缺課。以前,《大乘經莊嚴論》利用四年講授完成,《妙法蓮華經》也在兩年多時間內講完。《維摩詰經》計劃在兩年之內完成,今年和明年各講一部分,是否能如期完成,目前還不確定。


 

不管怎樣,大家聽課要有耐心,不能僅憑自己的分別念來抉擇是否聽課,這樣只會令自心越來越散亂。若我也憑分別念來選擇,可能也不想講課,因為我講課比你們聽課壓力還要大,我相當於講考一樣。這裡講考班的道友一定深有感觸,他們在課堂上都非常認真,從來不敢打瞌睡。


 


在現場眾目睽睽、眾耳傾聽之下,如果我稍微講得有點不好,就會有人指出:「你看,這兒講錯了!」(上師模仿用手指著,眾笑)而講得比較圓滿時,卻沒有點贊的。所以,我講課也很辛苦,頂著壓力仍在竭盡全力給大家宣講。儘管講得不一定十全十美,但能給大家提供聞法的方便,自認為也是很有意義的。我這麼累、這麼忙,仍一再堅持,希望你們也能夠堅持聽課。


 


每次講一部經論時,剛開始聽課的人特別多,中間可能是由於忙碌或其他原因,很多人就會缺席,只有一部分人能最後堅持下來。


 


對於有多少人能夠堅持聞法,我們也一目了然。有些人記起來就聽課,記不起來就不聽,這種做法還是不盡如人意。我不點名,你們自己反躬自問,是否有興趣就聽一下,沒興趣時就不聽?今天忘、明天忙、後天又有無數不聽課的理由。而做壞事時,卻有很多刻不容緩的借口,這些人確實善根比較薄弱。


 


對於求法,大家要爭取各自的緣份。不然,就像薩迦班智達講的一樣,因為前世沒有好好聞法,即生就會成為異常愚笨且對正法沒有信心的人。如果今生繼續不願聽課,來世可能會變成旁生或地獄眾生。


 

下面我們開始講課。




 


(上師念誦傳承)


 


接下來我們講《維摩詰經》第四品。




這一品講佛陀要求菩薩們去維摩詰居士那裡探病,最後他們也不敢去。本品要體現的是,不僅聲聞弟子的見解與維摩詰居士的高深境界無法相比,甚至大乘菩薩的智慧也難以和他相提並論。


 


今天的主要人物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佛陀的補處,是佛陀之後的下一位導師佛。在顯現上,維摩詰居士也訓誡過他,故他也不敢去探病。


 


在有些當時的譯本,比如唐譯或鳩摩羅什時代的高僧大德們的注釋中都在問,究竟維摩詰居士與彌勒菩薩的境界哪個更高?經中並未明確說明。也許他們都是顯現,也許是為了突出某位菩薩的特殊功德,總之,這裡確實是如此表述的。我們後學者要完全明白,也有一定的困難。因為其他人的境界不如維摩詰居士尚可接受,但彌勒菩薩是最後有者,他這一世作為釋迦牟尼佛的眷屬之後,會去到兜率天,最後來到人間,成為第五大佛。這樣的大菩薩還遜色於維摩詰居士,確實是太不可思議了。


 


這一品講了很多佛菩薩的境界,有些詞語比較難懂,前面聲聞乘弟子的故事稍微好理解一些,因為有些境界我們也有同感。而《菩薩品》中有些菩薩的境界,比如「破一切相」的道理,在某種程度上較難通達。因此,我們一定要儘力用自己最深邃、最銳利的智慧來進行分析和研究。



希望大家課後能將經文和注釋進行對比學習。我以前也提過,現在我每天講課的內容,一些道友在發心整理筆錄,他們的進度和課程基本同步。如果自己實在無法記錄,可以在網上講記發布以後,進行對照和參考。




平台君敲黑板了,

看到木有,上師讓大家及時複習啦!各位小夥伴要自覺轉發~)


 




以前我們學習時,對課後複習非常重視,並不是聽完課就萬事大吉、如釋重負:「啊,終於講完了!這節課終於結束了!阿彌陀佛!好幸福!」 下課就心花怒放,聽課時卻痛苦萬分、疲倦不堪,不應該這樣!




大家在聽課前要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尤其晚飯不能吃太多,否則吃撐了,身心就昏沉了,最後什麼也記不住,甚至傳承都可能斷掉。所以,晚上聽課前少吃點,最好過午不食,這樣身心比較清醒,否則容易犯困。




我講課不是特別羅嗦,很少看到有人打瞌睡,有時看到有人打瞌睡,就使勁擠一個笑話出來,但有時候也想不出來(眾笑)。大家一笑,正在做夢的人(眾笑)就蘇醒過來了,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方便。


 


接下來講《菩薩品》。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你去維摩詰居士那裡問疾吧!」


 


彌勒菩薩在漢傳佛教中很著名。通常進入漢傳佛教的很多寺院時,最先見到的「大肚彌勒」,我們大多誤以為是彌勒菩薩,其實,這只是彌勒菩薩的化現,並不是真正的彌勒菩薩,但對他頂禮及結緣,也可以與彌勒菩薩法門結上甚深因緣。以前浙江「布袋和尚」的故事膾炙人口,據說他也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藏傳佛教里真正的彌勒菩薩的樣子,我記得不是很清楚。藏傳佛教的許多寺院里都有彌勒宮殿或彌勒佛堂,他是蹲坐的姿勢,就像以前法王如意寶在加拿大照相時的坐式一樣。尤其格魯派,幾乎每個寺院都有彌勒菩薩,這與宗喀巴大師轉生到兜率天有一定的因緣。漢傳佛教的倓虛大師及其弟子等很多大德也轉生到那裡。


 


有些經典注釋中也說到,當時,佛陀面前有17位來皈依和修行的弟子,除了彌勒菩薩以外,其餘16位都獲得了阿羅漢果位。但彌勒菩薩說:「我不取阿羅漢果位,我要成佛!」然後在佛面前發菩提心。後來佛陀授記,他將成為第五大佛。這只是最後的一個故事而已,還有很多彌勒菩薩的故事。包括《八大菩薩傳》中的《彌勒傳》也講得十分詳細。


 


按照藏傳佛教的記載,無著菩薩去兜率天聽彌勒菩薩講《彌勒五論》,即《大乘經莊嚴論》、《現觀莊嚴論》、《寶性論》、《辨中邊論頌》和《辨法法性論》。此後,《彌勒五論》在人間開始廣泛弘揚。


 


漢傳佛教歷史中,無著菩薩在禪定中現見彌勒菩薩的清凈身像,彌勒菩薩給他講述了《瑜伽師地論》。一般認為,《瑜伽師地論》是由彌勒菩薩宣說、無著菩薩記錄以及唐玄奘翻譯而成的。這方面也有不同的說法,但不管怎樣,我們一旦和彌勒菩薩的法結上善緣,那麼最遲,也會在彌勒菩薩降臨人間轉法輪的時候,變成他的首座弟子。


 


現在距離彌勒菩薩來到世間還有相當漫長的時間。不少漢地佛教徒在弘揚《彌勒下生經》時說,彌勒菩薩很快就會來到人間,但縱觀歷史,其實未必如此。凈空法師也說過,大約56億年後,彌勒菩薩才會來人間轉法輪。那是極其遙遠而漫長的時間,無法用人世間的時間概念來描述,故對我們來講是極其不可思議的。


 


彌勒的藏文叫做「宣巴」()。

也就是慈氏、慈心者的意思。 關於「慈心者」名字的由來,也有不同的說法。《心地觀經》中說,彌勒菩薩當時發心不吃肉,而被稱為慈氏;吉藏大師說,是因為他當時依止了一位修慈心的比丘,並發願生生世世對眾生修慈悲心而得名。對此雖有諸多說

法,但凡是聽到彌勒「宣巴」(),

慈氏的名字,或聞思與彌勒菩薩相關的經論,相續中也會自然而然地生起慈悲菩提心。


 


所以,我們要時常祈禱佛陀,並不間斷地聞思、學習諸佛菩薩和高僧大德們的教言和竅訣,當生起邪分別念、邪知邪見的時候,祈禱三根本和佛菩薩是非常管用的。千萬不要認為祈禱只是古代的一種形式,在科技發達的二十一世紀,這一切就棄而不用了,這種說法和想法肯定是不正確的。


 


今天在這裡我也強調一下,不論是居士還是學院這邊的僧眾,以後要重視佛教與科學互為借鑒的諸多觀點。最好不要說:「作為出家人,我對科技毫無興趣。」希望出家人對科學不要不聞不問,在家人則對修行不要不管不顧。


 


以前我也曾主編過一些探索宇宙奧秘方面的書,頗受好評。希望從2018年開始,關於探索科學和佛教方面的論著,要有一些創造性、突破性和對比性的文章。學會這邊也可以多作一些收集、研究和探討。


 


由於時間關係,我最好不要發揮太廣,不過等會兒要是我講得特別快,讓翻譯們出出汗,這樣也比較不錯(眾笑)。時間都過了一半了,我們這堂課比較難,可能……今天要不要講完呢?講不完也不要緊。






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地之行。


 


彌勒菩薩對佛陀說:「世尊,我不敢去問候維摩詰居士。為什麼呢?因為有一次,我為兜率天來的天王及天人眷屬宣說大乘的不退轉行方面的法。」


 


真正的不退轉,是八地菩薩或是一地菩薩才能得到的。兜率天又名歡喜天,藏文「噶丹」()有具足歡喜的意思。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他正在給天人們講法時,維摩詰居士來了,說:「彌勒啊,聽說世尊已經對您授記(認證)了,您是最後有者,將於一生當中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最後從兜率天下至人間時就會成佛。」






「『為用何生得授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


 


他說:「您說這一生到底是何生?到底是哪一生得授記的呢?是過去的一生?是未來的一生?還是現在的這一生?」


 


大家都知道,彌勒菩薩是最後有者,於一生中獲得佛果。

其實,這個問題是從實相角度來問的,或是從真如的角度來問的,又或是從眾生與佛本來平等的角度來問的。


 


但如果按照世俗的方式來回答,則不究竟。因為任何法的本體既不是單一的世俗法,也不是單一的有法,而是分為實相和現相。如果僅僅從現相的角度來回答,肯定是不準確的。


 


因此,如果說「我已經得授記了」,那是哪一生得授記的?是過去一生?現在一生?還是未來一生?






「『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


 


他繼續分析道:「如果是過去生,那麼過去的法早已滅盡,如同昨日的夢境和鮮花一般,今天連微塵許也不復存在;如果是未來生,那未來的法還未產生,就像是石女的兒子一樣,不可能產生;如果是現在生,那也不可能住,因為並沒有所謂真正實有的現在。」






「『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


 


佛陀在佛經中也說過,所謂的「今生」,即一剎那就包含了生、老、滅,就像我剛才所念的,藏文中還有轉生和出現兩個過程。即

這一剎那間當中,是生、是老、是死、是轉移到其他地方,然後又在其他地方出現。

當然,若用成實剎那或最細微的剎那來分析,這「一剎那」也是不可得的。


 


所以如果是過去生,過去生不可得;如果是未來生,未來生不可得;如果是現在生,現在生不可得。同樣,我們心裡細細思維:「我是何時產生的?」就會如《金剛經》所說:「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三種心皆不可得。雖然在顯現上,會有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現象,但這並不真實和正確。「不可得」才是萬法的實相。


 


以上是從過去、現在和未來三時層面進行了分析。






「『若以無生得授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授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是得授記,要麼是一生當中得授記,要麼是無生當中得授記,除此二者別無他法。如果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哪一生中都無法得到授記,那麼於無生中得授記,則更不可能了。(上師模仿維摩詰居士捋鬍子,低沉著嗓音說話)「吙、吙、吙、吙、吙……不是這樣的,哪裡是這樣……」(眾笑)


 


如果說無生中得授記,無生即是正位、是空性、是一切法的實相,於正位中是無法得授記的。故於無生的空性當中無法得授記,也不可能得到(上師低沉著嗓音模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眾笑)






「『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




那為什麼說彌勒菩薩是一生授記呢?還好彌勒菩薩是最後補處,要是我們被人這樣質問,就比較麻煩了。


 


首先會被問道:「你是不是一生得授記的?」回答說是。那又會被追問,將「一生」從過去、現在和未來三時來進行分析。然後,如果不是一生,那是否是無生中得授記呢?無生中更不可能,因為無生是一切萬法的實相,怎麼可能得這樣的法呢?


 


因此,我們要了知,維摩詰居士並不是在破顯現當中的授記。但有人會認為,顯現當中的授記是一種實有的法,其實這在任何場合都無法得到。因此,無論得授記也好、菩薩也好、佛果也好,所有的法只有在如幻如夢中,就像大圓滿那種恍恍惚惚、明然清然的狀態中得到,而

真正具有實質性的法是根本得不到的


 




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中說:「

萬法若有一成實,諸所知成永不現;萬法無一成實故,無邊所知了分明。

」萬法中如果有一個成實,那以這一個成實的阻礙,什麼法都無法顯現;正因為沒有一個成實的法,就像鏡中的影像、水中的月亮一樣,萬事萬物在我們面前才可以完全呈現。這個顯現的原因很重要。






 「『為從如生得授記耶?為從如滅得授記耶?


 


上面說了從生和無生中無法得到授記,下面從真如的角度來講是否能得到授記呢?也是沒有辦法的。


 


維摩詰居士問彌勒菩薩:「是從真如之生得授記,還是從真如之滅得授記?」在藏文版和唐譯中,「如」都是指「真如」。真如的生和不生兩個方面都沒有辦法得到授記,這是第二個問題。彌勒菩薩也是有點……維摩詰居士把他……


 


所以我們有些道友在比較厲害的居士面前也是說:「我今天身體不太好,不來聽課。」其實主要是害怕他問很多問題。


 


當然,有些人為了展現自己,會故意就自己所了解的部分問一些刁鑽的問題。比如以前我們去歐洲的時候,聽說有些人在我們到的三個月前,就開始準備一些刁難的問題,這基本上從提問者的表情也可以看出來。所以,當他們以這種方式提問的時候,我們的回答就不是很真誠了,有時候以笑作答,有時候就用與他們觀點相關的道理稍微表示一下作罷。否則,你若真誠作答,無論怎樣回復他都會用先前準備好的論點進行駁斥,所以有時稍微笑一下敷衍而過,他自己也會感到不好意思。(眾笑)






「『若以如生得授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授記者,如無有滅。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


 


如果從真如生的方面得授記,而真如並沒有產生過,就像虛空一樣;如果從真如滅的方面得授記,而真如並無有滅,因為一切萬法的真如是無生無滅的。所以,一切眾生、一切法、所有聖者、菩薩的真如,包括彌勒菩薩你的真如,都是這般無生無滅的。


 


今天彌勒菩薩有點不知所措了(上師笑,眾笑)。因此,「從真如的角度來講,彌勒菩薩你怎麼能得到授記呢?你是不是搞錯了,並沒有得到授記啊!」(上師笑,眾笑)






「『若彌勒得授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得授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


 


如果彌勒菩薩得授記,那麼一切眾生也應該得授記。為什麼呢?因為

真如不一不異,不會因人而異。

不會說這個眾生有真如,那個眾生沒有;彌勒菩薩有真如,其他眾生沒有。就像虛空遍於所有世間一樣,真如遍於一切眾生。我們也常講(上師念藏文),如來藏遍於所有的眾生。所以,如果彌勒菩薩從真如層面得到真正的授記,那所有的眾生也應該得到授記,也都成了最後有者。要是這樣,娑婆世界裡釋迦牟尼佛後面出世的佛就將數不勝數,因為所有的眾生都成佛了。


 


前面是從三時層面來分析,這是從真如層面來分析,接下來是從眾生與佛平等的角度進行分析。






「『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


 


彌勒菩薩如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麼一切眾生也應該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眾生都具有菩提相。顯宗當中也有「眾生即佛」這樣的教證;密宗也經常講眾生與菩提毫無差別,

「煩惱即菩提」。從真如層面來講,眾生和佛都是無二無別的。






「『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應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


 


一旦彌勒菩薩得滅度、得涅槃的時候,一切眾生也應該得滅度、得涅槃。什麼原因呢?因為諸佛了知一切眾生畢竟是寂滅的。彌勒菩薩和一切眾生最究竟的滅度實相是完全相同的。這一點佛陀全然了知,因為佛陀通達一切萬法,完全徹知一切眾生真正的究竟實相與涅槃相沒有任何差別。《法界寶藏論》也引用了很多顯宗教證,包括前面講的《大方廣寶篋經》的教證——「一切諸法皆是佛法」、「一切諸法是寂靜門」等也是這個含意,所以一切都是涅槃。「不復」,眾生不可能從原來不是涅槃、不是滅度的狀態中,而再次出現滅度。


 


這些實相法,可能我們聽起來感覺有點難懂,但如果要真正了知萬法最究竟的實相、最究竟的奧義,就應該從實相角度去分析。如果未這樣分析,而僅僅採用世俗層面不究竟的分析方式,去觀察我們所體驗的現象世界中虛幻的法,是無法得到一個準確答案的,因為一切畢竟為虛妄假法。


 


要想得到一個究竟的結論,就需要從實相層面去觀察。

若以不究竟的方法來觀察一個如夢幻泡影、現而無自性、隨時都會破滅的法,則無論建立任何觀點都是不可靠的。所以,

如果萬法真實存在,就應該在實相當中存在。


 


彌勒菩薩得授記也是如此,如果真的還有一個實有的授記能夠得到,那就應該在實相上也找得到。維摩詰居士是從實相層面來分析彌勒菩薩得授記的問題的。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啊,不應該這麼說啊!應該說彌勒菩薩顯現上得了授記,實相上沒有得授記,一切都是無生無滅的。」這一點比較簡單,彌勒菩薩也作了相同的闡釋。但是,此處主要是在分析,在究竟實相上,到底有沒有一個微塵許實有的法。如果有,則可以成立;但如果得不到這個實有的法,則即使在名言幻覺當中建立了,這種建立也是虛幻不實的。


 


以此類推,我們可以知道,對待世間的萬事萬物,沒有必要特別執著。得也罷、失也罷,我們的名聲、才華等一切,全是現而無自性的,因緣具足的時候就可以顯現;一旦這些法開始變化、破滅或是減損時,大家也應該知道:「哦,原來萬法之相本來如此!」


 


比如一個老人,當他看到水中的月影消失,或者美麗的水泡破滅,他不會感到傷心失落,因為他知道這些事物本身就是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的。但一些孩童卻不懂這個道理,故而特別珍愛辛辛苦苦撈出的水泡。我在沙灘上看見,有些孩童在吹出的五彩斑斕的泡泡破滅之後,就會傷心大哭,老人則在一旁安撫寬慰。其實,世間的萬事萬物,包括我們身體,都是像泡泡一樣虛幻無常。


 


《楞嚴經》中講過一段佛陀與波斯匿王的對話。波斯匿王62歲時與佛陀相會,佛陀問道:「你第一次見恆河時,恆河是什麼樣的?」


 


波斯匿王說:「我第一次看到恆河是3歲的時候,母親帶我來到恆河岸邊。」佛陀問:「你現在已經62歲,你覺得現在的恆河是什麼樣的?和你3歲時見到的恆河是一樣的嗎?」波斯匿王回答說是一樣的。


 


從另一個層面來講,他兩次所見的恆河其實是不一樣的。因為第一次見到恆河的時候,他還是個小孩,中間經歷了青年和中年的階段,最後到現在,他的整個身體也有了很大的變化。一切事物都在不斷地變化。


 


我們應該建立起真如實相是無減無損、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觀點。世俗顯現上,我們的感官誤以為萬法是常有的、相續不斷的,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我們有很多的錯亂因,不能把眼睛所見等五根得到的感受和心裡想到的,當成真實和正確的,因為這些都是錯覺。我們認為好看的東西,其實只是由無數微塵組成的不同形狀而已;我們認為好吃的東西,也只是由不同味道的微塵組成,比較適合我們的習氣而已。我們的感官,會創造很多錯覺,這些道理需要明白。






「『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


 


這時,維摩詰居士開始總結:「彌勒菩薩啊!你千萬不要欺騙這些兜率天的天人們,不要用你所謂的不退轉法引誘他們。實際上根本沒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更沒有你正在傳的『不退轉法』。你完全是在自欺欺人,不能這樣!」


 


為什麼彌勒菩薩不敢去探望維摩詰居士呢?因為他剛開始很得意地說:「我在為他們傳不退轉的法!」後來,維摩詰居士用幾個問題就把彌勒菩薩問住了。有些注釋中說,彌勒菩薩這一世還要在兜率天呆很長時間。很多天人特別執著「一生補處」、「最後有者」的相,

維摩詰居士一方面是為了破除兜率天天人對相的執著,另一方面,實相中也確實得不到真正的授記 。






「『彌勒!當令此諸天子,舍於分別菩提之見。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彌勒菩薩!你應該讓這些天人捨棄分別菩提之見,不要讓他們一直增長見解上的束縛,萬法在實相當中是得不到的。」黃檗禪師在一本禪宗的書中講道:「

法本不有。莫作無見。法本不無。莫作有見。有之與無儘是情見。猶如幻翳。

」意思是,法本來就沒有,不要認為是無見的;法本來就有,不要認為是有見的。

有和無都是一種偏見,就像眼翳者面前顯現的毛髮一樣,絕不可能是真實存在的。


 




所以,我們應該懂得一些

萬法無實

的道理,這很重要。也許剛開始聽起來接受不了,但它的功德確實不可比擬。有些法師很喜歡講一些簡便的修行法,不想講深奧之法,害怕別人生邪見。但即使生邪見,對他們講空性法門也有很大功德。去年我翻譯的《八大菩薩傳》里,有一篇《大乘文殊安住經》,漢文名和藏文稍有不同,叫《佛說文殊師利行經》,收錄在漢文《大藏經》中,大家可以在方便的時候看一下。


 


經中講到,文殊菩薩漫步進入五百聲聞比丘住處,見舍利子在禪修,就與他探討參禪打坐的話題。當時,文殊菩薩宣講了很多甚深法要,在講到「無得」、「無來」、「無生」等道理時,五百比丘對此惶恐不已並生起邪見。由於聲聞乘比丘一直都認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道理,無法接受文殊菩薩宣說的「一切法不可得」的觀點,因此他們全部站起來,並準備離開——可見,文殊菩薩傳法,有時也會遇到困難。(眾笑)


 


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我們不想看到文殊菩薩的身體,不想聽到文殊菩薩的聲音,也不願意呆在他所在的地方。」此時,文殊菩薩並沒有生氣,反而說:「善哉!善哉!你們說的是對的!不看文殊菩薩的身體是對的,因為我的身體是本不存在(眾笑);不聽文殊菩薩的聲音也是對的,因為我的聲音亦不存在;不呆在這裡也是對的,因為這個處所也是不存在的。」


 


比丘們聽到文殊菩薩如此之說,感覺有些奇怪,因此折返回來問道:「你在說什麼啊?啥意思啊?」(眾笑)於是,文殊菩薩繼續宣講了一些比較深奧的法門。


 


這時,有四百位比丘懂得了其中的意義,並獲得不同程度的高深境界。但另有一百位比丘卻產生了極大的邪見,當下墮入大號叫地獄中。


 


這時舍利子非常著急:「哎呀哎呀,不對不對,文殊菩薩啊,我們今天幹了一件壞事!這麼多比丘墮入地獄,太可憐了!我們本應保護他們的!雖然有四百位得果,但還是有一百位比丘墮下去了!您今天的傳法失敗了,不應該這樣的!」


 


此時,釋迦牟尼佛出現,並向舍利子讚歎文殊菩薩道:「文殊菩薩今天所做是正確的。這些墮入地獄的比丘,雖暫時受苦,但瞬間就會轉生到兜率天,並最終獲得解脫。如果他沒有傳授空性法門,即使比丘們依信心而皈依和受戒,卻不會因此而解脫。然而由於文殊菩薩向他們傳授空性法門的緣故,他們才能迅速得以解脫。」


 


這時,舍利子才反應過來:「啊,這樣啊!既然佛陀如此讚歎,我也應當讚歎!」


 


有時候,我也有點擔心,有些人會在接受甚深法門時產生邪見,或者一些人在接受密法時,會因某些原因而墮落。雖然我們這裡大多數人對密法和空性法門有信心,但還是有少數人會破誓言、生邪見。但從這個公案可知,對不堪能之人傳講甚深法要仍然有一些意義,後果也不至於那麼嚴重吧。所以,盡量弘揚空性法門也是很重要的。


 


維摩詰居士繼續說:「彌勒,對這些天子,你應當捨棄求菩提的分別之見。為什麼呢?因為菩提不能依靠眼耳鼻舌身五根得到,也不能依靠分別念得到。」


 




《大乘頂王經》云:「

若分別菩提,不名求菩提,行及於菩提,無有分別相。

」意思是,

若我們的行為和分別念有菩提相或對菩提的執著,那就不是真正的菩提。

從最究竟的角度來講,我們經常憶念的「菩提」、「菩薩」,都是沒有實相的。「沒有實相」並不只是宗教的說法,如果用自己的智慧來觀察,就會一見分曉。因此,大家應多看中觀方面的書,到一定時候,就會對空性法門生起真正的信心。


 


這種信心是不依賴任何外在的人、事、物的,不像那些浮於表面的信心:「哇,這位上師相貌真莊嚴啊!喇嘛欽!喇嘛欽!喇嘛欽!」(上師模仿,眾笑)這種似是而非的信心讓人哭笑不得,甚至會令人害怕。


 


昨天我們這邊的紀律就很好,由此可見,大家還是可以改變的。我個人而言,比較喜歡細水長流的信心,而不是一次性全都「蒸發」光的信心。有些剛皈依的人信心很大,可是好景不長,這種信心轉瞬即逝,最後只剩下一大堆邪見,這樣不算太好。


 


我最喜歡的類型是,即便剛開始信心並不強烈,但隨著時光推移,信心也與日俱增,直到十幾二十年後,仍然充滿信心。當然,畢竟人們性格迥異,稍微有一點激情也無可厚非。


 


我希望佛教徒們表達「激情」的方式能稍微文雅一點,以後在舉行一些佛教相關儀式時,主持們也不要過於活潑,不能一味地追趕潮流,還是應當相應於佛教自身不共的特點,例如別解脫戒中的許多莊嚴威儀等等。當然,稍作變通也未嘗不可,畢竟面無表情也不太合適,但也不能太浮誇了,大家酌情而行吧。


 


以上講了,在身心當中是無法求得真正的菩提的。


 


以下再從諸多方面闡述了何為菩提,內容不是特別難,我們僅作一些字面上簡單的解釋。此處在藏文版中,直接解釋了什麼是菩提,並沒有這些「……故」,其他一些譯本中也大致如此。而漢文版則是以先立宗,後闡明原因的方式來宣講的。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一切有無的戲論全部寂滅,便是菩提,因為菩提中滅除了一切相。如《金剛經》云:「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現在不少人都喜歡引用前面半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卻很難完整地說出後半句——「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其實後半句也非常重要,若能見到一切萬法均無相,才是真正現見了如來的實相。


 




了知「相」是至關重要的,有部漢傳的經典名為《寶授菩薩菩提行經》,藏文中未找到這部經,經名很長,不知是以何種方式翻譯的。經中云:「

眾生本無相,諸法不可得,說有菩提相,愚迷非正見。

」眾生本來沒有相,所以法不可得;如果有人認為菩提是有相的,那這個人是笨蛋。(上師笑)






「『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


 


我們常說到「觀」,比如「觀佛像」、「觀不凈觀」等等。但實際上,真正的菩提,沒有能觀所觀,不觀才是菩提,因為遠離了一切能緣所緣。






「『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




滅除了一切的分別心,這就是菩提,因所有的憶念或分別念,在真正的菩提中了不可得之故。






「『斷是菩提,舍諸見故;


 


我們通常認為,「斷」是斷見或空無,是比較可怕的。

其實「斷」是真正的菩提,因為煩惱障和所知障全部斷盡,便是菩提。

此時,已捨棄了一切有、無、是、非之見,一切見都消失殆盡了。






「『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




「遠離」可以稱為菩提,因在菩提之中,遠離了所有的執著,一切分別妄想皆已滅盡。






「『障是菩提,障諸願故;


 


「障」即遮障,許多人常說:「我遇到違緣了,我修行又出現障礙了!」其實,

「障」是真正的菩提,修行中產生的障礙就是菩提。

「障諸願故」,因為在真正的菩提之中,不存在任何有所執著的發願與誓言,將一切願的相全都障蔽了。

此處是從離戲本空的角度進行分析的。






「『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




「不入」意為不趨入、不進入、不接受,這便是菩提,因為遠離了所有的貪著之故。

真正的菩提之中沒有任何的貪著與追求,真正的「不入」,是無所希求。






「『順是菩提,順於如故;


 


「順」即是菩提,即是真如,因其隨順真如之故。

此處的「順」,並非有相的順,而是隨順於實相、法性和萬法的真如。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


 


住於不可思議的法性之中,萬法的實相遠離了一切相。






「『至是菩提,至實際故;


 


「至」即「到達」,到達一切萬法最究竟的目標,也即「到彼岸」。「彼岸」,指實相。






「『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


 


「不二是菩提」,因為遠離了「二法」,即意識層面的法以及外境上的法,遠離了一切能取所取。






「『等是菩提,等虛空故;




「等」即等同,等同便是菩提,因為菩提與虛空等同。虛空沒有任何阻礙及相狀,菩提的本體也是如此。






「『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


 


無為法是菩提真正的本體,因其沒有生住滅,有為法才有生住滅的法相。






「『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


 


「知」,即了知。了知的智慧便是菩提。這種智慧能夠了知眾生的心與行為,知曉眾生的一切。此處的菩提並非是單空,在聲聞乘中,並沒有明確了了分明的自性光明。《金剛經》云:「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空性之中本沒有任何所住,卻能產生一種光明妙力之心,這種能夠了知的心,有別於一切無情法與一般的其他法。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


 


「會」,有交會、融會之意。「不會」,即不交會、不融會,這才是菩提,因「諸入不會」之故。這裡「入」就是我們常說的十二處,也即六根與六塵。「處」有出生之義,即由六根和六塵出生六識。「無處」是菩提,因為內六入(處)、外六入(處)等都是空性的緣故,彼此不會有真正的交會與接觸。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


 


沒有融合與糾纏,便是菩提,因為遠離了一切煩惱與細微習氣的緣故(這樣解釋應該比較好懂吧)。






「『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


 


「無處」,即無有是處,沒有任何處所。因為菩提沒有形相色相,不能以形色得見如來。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真正的菩提是一種假名,因為名字也是空性的,正如《六祖壇經》云:「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六祖最初也未能通達如是的境界,當五祖再次為他宣講時,才證悟了心的本性。






「『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


 


如幻化般的萬法即是菩提,因其無有取捨之故。






「『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


 


此處的「亂」,並非散亂、混亂之意,所有不符合實相的戲論都是「亂」。「無亂是菩提」,因為恆常處於清凈之中。






 「『善寂是菩提,性清凈故;


 


「善寂」指的是善妙的寂滅,超越了聲聞阿羅漢的寂滅才是菩提,因自性清凈之故。






「『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


 


「無取是菩提」,因為遠離了一切的攀緣,沒有任何相狀。






「『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


 


沒有異體之法,即是菩提,因為諸法在本體上平等(等同)之故。






「『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


 


無有任何比較和比喻,便是菩提。因為菩提無法比喻,不同於實有的法能夠依靠參照物而了知。以虛空比喻菩提,也僅是一個片面的概念。

真正的實相是無法以比喻描述的,只能自觀自性而證得。






「『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


 


「微妙」在藏文中為「細微」,最細微的便是菩提。因為諸法的實相難以證知與通達,「甚深離戲光明無為法」或是「微妙法」,何以微妙呢?因為真正的菩提無法以分別念和散亂心而求知,只有極其細微的智慧才能通達。


 


在許多其他的版本中,此處還有一段內容,唐譯中是:菩提隨順如虛空般遍於一切。藏文版中大意是:菩提如虛空般遍於一切,身體如草、木、槍、刀、陽焰,而心也無有色法、表示、依靠、知覺……宣講了身心不可得之理。這段話只在藏文版中有,其他英文、日文等版本當中都沒有。吳支謙翻譯的版本更短,梵文和唐譯本比較一致。此處稍微有些許差別吧!可能藏文的版本來源於不同的梵文本。


 


我們這樣比較的時候,請不要產生分別念,認為這個正確,那個不正確。其實並非如此,佛陀所講的法,會由不同的阿羅漢憑藉自己的記憶記錄下來。如同一位法師講課,下面有三四個人記錄,每個版本都被視為比較準確的版本。之後不同地方依靠不同的版本翻譯出來,自然有所差異。所以無論是《維摩詰經》,還是以前講的《妙法蓮華經》,在印度都有相當多的版本。我們切勿妄論「這個是正確的,因為這裡多一部分,那個是錯誤的」云云。


 


比如一位德高望重的上師,下面有十幾位非常得力的弟子,他們記錄出來的教言,應該是以不同方式產生的。如《入菩薩行論》,是寂天菩薩唱誦的時候,由多位具有不忘陀羅尼的人記錄下來,之後,才由寂天菩薩本人在某個地方確定以某個版本為準,但他也並沒有說其他版本不合理。所以《入菩薩行論》的不同版本,有些是來自於以前的頌詞,有些內容比以前多,有些內容比以前少,這都是合情合理的。


 


我們以後在對照不同的版本和不同的翻譯時,只作參考是完全可以的,但沒必要以一種翻譯為標準,而改動另一種翻譯,這一點很重要。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世尊啊,維摩詰居士說這個法時,有兩百位天子獲得了無生法忍,當時我遇到這樣的情況……」你看,彌勒菩薩也不敢去問候維摩詰居士,原因是關於他自己得授記這個問題,沒有很完滿地回答維摩詰居士,他至今還記憶猶新。所以,不僅是五百位大弟子,連菩薩乘了不起的大德和菩薩們在和維摩詰居士對話時,也無言以對。所以,彌勒菩薩說:「我不敢去維摩詰居士那裡探病。」


 


今天就講到這裡吧!




 講記合輯 


《維摩詰所說經》第01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02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03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04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05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06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07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08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09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10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11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12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13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14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15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16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17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18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19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20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21課講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怡苑?心靈樂園 的精彩文章:

索達吉堪布:《勝道寶鬘論》19課 筆記
要想生活過得好,精勤修心少不了

TAG:靜怡苑?心靈樂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