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周星馳和他的悲喜劇

周星馳和他的悲喜劇

「讓我們尋開心快樂去,快樂的人生一切是遊戲,歡樂的人生是我和你,笑一聲醉醒之間,難得糊塗,開心做一齣戲」。

——《開心做齣戲》

盡皆過火,儘是癲狂

8月17日,由梁朝偉領銜主演的《歐洲攻略》上映,口碑撲街,豆瓣評分僅3.7分,男神頭頂的戛納影帝、金馬獎影帝、金像獎影帝黯淡失色,男神的風采也許永遠留在《重慶森林》(1994年)、《花樣年華》(2000年)、《無間道》(2002年),一如港片。

截止至8月21日,《我不是葯神》票房309478萬(人民幣),相當於2018年香港票房排行榜前十總數68707萬(港幣)的五倍多。排行榜前十中,四部來自迪士尼,總票房34558萬(港幣),獨得半壁江山;而港片僅佔一席(《棟篤特工》),已然日暮。

香港電影興起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當時以上海為中心的大批電影人遣港避難,嘗試了各種類型的電影,奠定了此後港片繁榮的基礎。港片成為「全球最富於生氣和想像力的大眾電影」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從1971年開始到1973年,李小龍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僅用四部半電影讓世界記住了中國功夫及港片,開創了功夫片時代。

對於港片,李小龍激發了它的活力和影響力;而對於周星馳,李小龍開啟了他的表演生涯、影響了他的表演風格及電影形態。2002年,周星馳憑藉《少林足球》獲得第2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和傑出青年導演,在發表獲獎感言時,他首先感謝了李小龍,因迷戀李小龍的電影,他才立志成為一個演員。

七十年代中後期,許氏兄弟的喜劇《鬼馬雙星》(1974)、《半斤八兩》(1976)及《賣身契》(1978)成績輩然,這些用廣東方言炮製的,多見人群營營役役,忙碌於鬧市街頭的,代表草根文化的電影,被譽為鬼馬喜劇,它,八十年代新藝城與嘉禾拍攝的系列喜劇,九十年代周星馳的無厘頭,共同構成了獨樹一幟的香港喜劇電影。

「盡皆過火,儘是癲狂」,是美國電影學者大衛·波德維爾所作《香港電影的秘密》的開篇引言。七十年代開啟了港片的大繁榮時代,此後,周潤發的黑幫故事、鄭伊健的古惑仔系列、成龍的喜劇功夫片、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等,風靡東亞、東亞。「火」到之處,儘是癲狂;「火」燼之處,寸草不生。

草根亦或是英雄

《霹靂先鋒》,周星馳飾演小混混;《小偷阿星》,他飾演小偷;《賭聖》,他飾演內地新移民;《逃學威龍》,他飾演卧底警察;《破壞之王》,他飾演外賣員;《喜劇之王》,他飾演跑龍套的;《少林足球》,他飾演靠撿廢品為生的少林弟子;《功夫》,他飾演「假」黑社會;《長江七號》,他飾演農民工……

周星馳電影里的主角特別不像「主角」,他們失意、貧困、卑微、懦弱,是倒霉的小人物。然而,正因為「小」,才成就其「大」:一方面,人物形象、語言對白的濃郁草根色彩,是它始終牽動觀眾笑神經的魅力所在;另一方面,由草根一步步成長起來的英雄,最能直擊觀眾的痛點和淚點,引發強烈的共鳴。

《賭聖》,周星馳飾演的星仔,擁有特異功能,能看穿和改變紙牌。為了學賭技,他觀看《賭神》錄影帶,研究高進慢動作走進賭場的鏡頭。後來,星仔依葫蘆畫瓢以慢動作走進賭場,但周圍人卻是以正常速度走動,一慢一快間,星仔彷彿跳樑小丑。片末,穿著白色中山裝,用慢動作大踏步走的他卻揚眉吐氣、光芒四射。

《喜劇之王》,周星馳飾演的尹天仇,是不招「片場」待見的臨演,卻自作聰明到處教人演戲。又一次毀了一場戲後,管盒飯的吳孟達沖他發飆,「你沒資格吃這碗飯…簡直侮辱『演技』兩個字」。片末,實為卧底的吳找他,完成一場「NG可能會沒命」的重要行動,任務結束時,得到吳蓋章認證「做得好」,他笑得輕鬆。

一前一後、一小一大之間,是星式草根的英雄晉陞之路。「做人如果沒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分別」,這句經典的台詞,最能體現星式草根的特性——信念以及對信念的執著。而成就信念的力量來源於最樸素真誠的愛,特別是愛情,一如星式搞笑常藉助肢體、表情、語言等最簡單純粹的方式。信念和愛情,是共生共存的兩面。

《賭聖》系列,愛情是解鎖特異功能的密碼;《大話西遊》,愛情促使至尊寶由人到神的超越;《喜劇之王》,愛情是尹天仇失意人生里的一抹亮色。愛情是滋養星式草根的精神食糧,有了愛情的加持,他們從困頓的生活中找回了自我、找回了信念,開始朝著心目中的英雄去奮鬥、去爭取,直至某天他們完成由草根向英雄的蛻變。

喜劇亦或是悲劇

《唐伯虎點秋香》,唐伯虎回頭望著烏煙瘴氣的家,「我的心又悲心又痛,八個老婆如豺狼惡虎,人家當我享盡齊人福,其實空虛寂寞誰人知」。《大話西遊》,至尊寶決定與白晶晶成親時,菩提說了一句:「昨天晚上你又叫紫霞姑娘的名字785次,比上次多一次」。

《喜劇之王》,尹天仇一本正經地跟柳飄飄說,「我是一個演員,就算你一定要叫我做跑龍套的,可不可以前面不要加一個『死』字」。《少林足球》,五師兄勸說大師兄,「做人如果沒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分別」,「你鞋子都沒有,不就是鹹魚一條,還學人家講理想」。

看完這些片段,你是笑了,還是哭了,還是笑著哭了?周星馳的電影就像一個個避難之所,他巧借無厘頭的呈現方式,將一鍋難以下咽的苦菜,裹以蜜糖,你咬下的第一口,甜蜜歡樂散溢開來,你樂得像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前仰後合,而當你真正回過味來,卻是滿口滿心的苦澀。周星馳無厘頭喜劇的內核,其實是悲劇。

喜劇或悲劇,也許只在一念間,就像人在不同階段的「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雨是始終不變的客體,卻隨著主體主觀感受的變化而幻化成不同的意象,多出的那點感受,是「一念間」的催化劑。

就像那段最經典的影評,「如果看完大話你笑了,其實你沒看懂;如果看完大話你哭了,你看懂了第一層;如果看完大話,你笑過了也哭過了,卻忽然怔在那裡,不知該哭還是該笑,你看懂了第二層;如果看完大話,你默默的坐在那裡,無處可去,感到一種深入骨髓的悲哀和無奈,你看懂了第三層。」

《大話西遊》從始至終未曾變過,而多活的那幾年,彷彿給你注入了某種力量,助你扒開那層搞笑的、世俗的、荒誕的外衣,去尋找那個依舊模糊的本質。尋找的過程,既是遇見真我的修行,又是看透世事的歷練,當你能看懂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你是否會懷念年少時看完大話單純笑著的你?周星馳,他是懷念的吧?

浮華盡頭,歸於滄桑

1988年,周星馳在電影《霹靂先鋒》中嶄露頭角。此後,在香港電影的黃金十五年(1985-1999),周星馳高歌猛進、所向披靡。1990年周星馳主演了11部電影,1991年主演了6部電影,1992年主演了7部電影,同年憑《逃學威龍》提名第1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頒獎現場,紅得發紫的周星馳與梅艷芳挨著坐。

1990-1993年,周星馳憑藉超高產的出品,確立了其無厘頭的表演風格,以及喜劇之王的地位。盡皆過火,儘是癲狂。高產背後暴露了香港電影由來已久的問題。無論是早期的邵氏,還是後來的嘉禾、永盛,明星趕戲一直是常態,這導致演員表演單一化、模式化,周星馳早期對誇張過火的表演屢試不爽,皆源於此。

香港電影產量大,能出好片,但精緻的佳片少。為滿足本土及海外觀眾的不同需求,便製作「混合類型」影片,每部影片或多或少都有笑料出現,言情文藝電影也加插打鬥與追逐鏡頭,更有甚者,市場哪類影片賣座,便一哄而上爭相模仿。《賭聖》(1990)能夠瘋狂賣座,是因為有笑有賭,有動作有愛情,更有大陸來客及特異功能。

1999年,帶有周星馳自傳色彩的《喜劇之王》問世,展示了其從跑龍套到成為「喜劇之王」的奮鬥歷程。在該片中,周星馳不再一味依賴誇張過火的表演,而是運用豐富、細膩、多層次的表演方式,創造了其演員生涯「演技炸裂」的多個片段。自此,他越來越多地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人文情懷,以及對人生和愛情的思考。

2002年,周星馳在香港經濟低迷的時候,用一部《少林足球》振奮了人心,讓香港人在不開心的時候仍然可以笑,也讓低迷的香港電影看到了希望。憑藉該片,周星馳獲得第2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和傑出青年導演。2004年,周星馳以一部大量運用特技、超現實的商業大片《功夫》,宣告了他的轉型。

2013年,周星馳導演的《西遊·降魔篇》全球票房2.18億美元,破23項華語電影票房紀錄。2016年,周星馳導演的《美人魚》,以超過33億元的票房創下中國內地電影票房新紀錄。2017年,《西遊·伏妖篇》票房超過16億元。這麼多年,有人看熱鬧,有人看門道,有人純粹去補票,而我最愛的,仍是《喜劇之王》里的周星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婧原創文藝基地 的精彩文章:

TAG:婧原創文藝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