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夷陵之戰,劉備大敗而歸,陸遜為什麼不乘勝追擊呢?

夷陵之戰,劉備大敗而歸,陸遜為什麼不乘勝追擊呢?

原標題:夷陵之戰,劉備大敗而歸,陸遜為什麼不乘勝追擊呢?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值得注意的是,夷陵之戰,劉備大敗而歸,東吳陸遜卻沒有乘勝追擊,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三國志·陸遜傳》記載:遜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備將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備因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在夷陵之戰中,劉備被自己輕視的陸遜擊敗。在蜀漢損兵折將,國力受損的背景下,針對是否追擊劉備,東吳文武大臣分形成了兩派,主戰派徐盛、潘璋、宋謙等人都表示要乘勝追擊,也即進攻蜀漢。



在此背景下,孫權自然需要詢問大都督陸遜的意見。對此,根據《三國志》的記載:遜與朱然、駱統以為曹丕大合士眾,外託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無幾,魏軍果出,三方受敵也。對於陸遜、朱然、駱統等人,顯然是不支持追擊劉備。在這些人看來,魏國皇帝曹丕在當時徵調兵馬,表面上是說要幫助東吳進攻蜀漢,但可能實際上是打算乘機進攻東吳。對於當時的東吳,主力正在和劉備的大軍交戰,所以自己的後方空虛,很可能會被曹丕偷襲。




在得到陸遜的態度後,孫權也明白劉備和曹丕之間,更應該防備的是後者,於是同意不再追擊劉備,而是撤兵回國,防守魏國搞偷襲。由此,對於東吳和陸遜來說,沒有追擊劉備的道理可謂十分簡單。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是三方博弈,一旦兩方拼個魚死網破,無論誰勝誰負,必然第三方漁翁得利。更為關鍵的是,不管是蜀漢和東吳,在實力上都無法和佔據中原地區的曹魏相提並論。由此,東吳即便追擊劉備,並且獲得一定的戰果,最終得利的都是曹魏。



最後,對於當時的東吳,也缺乏吞併蜀漢的實力,這是其沒有乘勝追擊的重要原因。雖然劉備損兵折將,並且關羽、張飛在此之前就相繼被殺。但是,對於當時的蜀漢,文有諸葛亮,武有魏延、馬超、趙雲等將領,加上蜀漢的山川之險,顯然不是東吳可以輕易攻打下的。而一旦東吳的大軍在蜀漢被拖住的話,很可能會被魏國從背後偷襲,乃至於得不償失。總的來說,不管是蜀漢還是東吳,在當時最優的選擇就是從夷陵之戰中早點抽身,不能讓曹魏乘虛而入。所以,在劉備去世後,經過諸葛亮的努力,蜀漢和東吳繼續聯盟,以此對抗強大的曹魏。

文/情懷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情懷歷史號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為什麼自稱「炎黃子孫」?原來跟這兩個姓氏有關係!
三國「三大戰役」:勝利一方都用了這一招!

TAG:情懷歷史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