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勤政和辱國於一身的無奈皇帝,鴉片戰爭並非道光一個人的錯
文/盛志遠
英國人終於打過來了,是禍逃不過。鴉片戰爭,成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道光,作為一個勤政節儉的皇帝,卻難有作為。
鴉片戰爭前,林則徐已意識到鴉片在中國泛濫的危險性,於是給道光帝上了一個摺子請求禁煙銷煙。林則徐認為這完全沒問題,哪怕英國人來了,憑我上朝天國的勢力,還是能夠打贏他們。林則徐認為,英國人有船堅利炮,可是上了岸,船炮就失去作用,陸戰,英國人不是我八旗軍的對手。後來的戰果,會讓我們覺得林則徐的想法過於單純,現代人看來這就是個笑話。作為《四洲志》的翻譯組織人,林則徐算的上是我們國人當中最先進的人,而正是這站在第一線的力量,民族最清醒的力量,對世界的認知也尚且如此。
很多人把鴉片戰爭失利的原因歸結於道光個人,這不無道理。既非明君也非昏君,道光很容易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但作為鴉片戰爭時的一國之君,對戰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道光的性格反覆無常,做事猶猶豫豫。在禁煙期間,儘管同意林則徐的想法,但在嚴禁和緩禁兩方面時常搖擺不定。開戰期間,主戰同主和的選擇又是反覆無常,在戰爭快要失敗的時候,打倒了主戰派。在用人方面,也會出現賢臣奸人不分的時候。
鴉片戰爭爆發後,清軍沒有守住任何一個英國人攻擊的地點,也沒有奪回任何一個被英國人佔據的地點。勢如破竹的英軍,成功地使高傲的大清低下頭。很快,雙方進行和談,簽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南京條約》。自那以後,清王朝如同步入萬劫不復之地,實實在在的進入弱國名單。
道光帝如同一個巨大的矛盾體,不得不說,他確實是一個想勵精圖治的皇帝。在道光做皇子期間,已看出許多社會問題,朝政頹敗,官僚腐敗,民風墮落,登基之後,道光力圖重振大清,再來一個像康乾盛世的時代。道光當時規定「宮中歲入不可超過三十萬」,超過一兩銀子的宮廷開銷,必須報備內務府。他勤儉節約,就是要支援硝煙禁煙,要備戰。清代歷史上皇帝的一頓飯菜菜品數多達幾十道,慈禧太后的一頓御膳更是多達上百道菜。而道光帝,每頓飯菜相比其先祖和後代,要簡單許多。如今我們常說的「四菜一湯」,起源之一就是因為道光皇帝,道光當時說「朕宮中用膳,每日不可超過四碗。」
太后過生日,道光皇帝用的是打滷麵在宮中招待大臣和妃子。他十分崇尚節約,甚至穿過帶補丁的黃袍,近代史,穿帶縫縫補補的黃袍的皇帝道光是第一人。歷史的殘酷性就在於,很多時候歷史不計過程,只看結果。道光皇帝勵精圖治,勤儉節約,可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在你本朝發生,多少人因你而受災受難,那歷史恥辱因你而起。
當《南京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紫禁城後,道光很是無奈和難受。清史記載:「退朝後,道光伏首於殿階之上。日夜未嘗暫息,侍者但聞太息聲,漏下五鼓,上乎頓足長嘆」。從史料我們可以看出,並非後人今天所說的「僅為了一己之安,出賣國土,大賠白銀」。可惜的是,道光皇帝沒有意識到戰爭失敗的根因,他在位時,努力地想有所作為,最終卻失敗了,一直鬱鬱寡歡,直到離世。


※盤點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兩位特級戰鬥英雄,比影視里的更悲壯
※少將軍長楊伯濤被俘虜後,在改造營稱此人為校長拒絕喊名字
TAG:文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