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中國年輕人的「兩棲」基因,正在秒殺日本的「低慾望社會」

中國年輕人的「兩棲」基因,正在秒殺日本的「低慾望社會」

不管你有沒有做好為人父母的準備,媒體已經在為你操心籌划了——一篇原載於「新華日報」的文章《提高生育率:新時代中國人口發展的新任務》倡議設立「生育基金」,輿論嘩然,尤其在年輕群體中掀起了連鎖反應。

「40歲以下公民不論男女,每年必須以工資的一定比例繳納生育基金,並進入個人賬戶。」或許是出於善意的倡導,卻觸動了大眾的敏感神經。對於不到四十歲的年輕人群體來說揣著本就剛剛夠用的工資,「不結婚、不生孩子、不貸款買房」,一度成為社交網路上年輕人們的「自省三原則」。

如果說三原則可以理解為一種「自嘲」,事實上他們對於美好生活的期待並未因自嘲而減退。

短短一句話背後,事實上是青年群體在經濟飛躍、消費成本高企之下普遍焦慮感。

看看拿著工資條的青年群體時不時提出一個個叩擊靈魂的問題:

「什麼時候才能換租個小房子至少換進五環里去?」

「什麼時候才可以攢錢拍一套像樣的婚紗照?」

「父母沒有退休金,怎麼能多賺點錢,既搞定自己又贍養父母?」

......

這些懸在頭上的問題,對於有些人看來是「無解」,因為這一切都要以工資卡上的存款額作為參照;而在另一部分具備行動力的人來說,從事起了第二份工作。

這類人已經出現在你我的生活中:開淘寶小店的護士小姐姐A,平常工作三班倒,通過朋友圈和自己積累的「人緣」當起了小店主,甚至把租來房子的小陽台改造成了小倉庫;公司文員B女士,朝九晚五之外,藉助其外語優勢,做商業翻譯。民企打工的C先生,則和自己的老婆在小區底商開了夫妻小店,朝九晚五上班的同時,晚上在夫妻店裡「練攤兒」……

一份報告把這類越來越多的人稱作「兩棲青年」。這份報告也正式給兩棲青年下了定義:「兩棲青年」主要是指年輕群體中有主業(工作)的兼職者和有主業的創業者。他們有自己的主業,同時又兼著其他副業,有多重身份和多種職業,主業可能是一份工作、一個小生意,副業可能是一份兼職,或正在進行創業。

「兩棲青年」從不想讓人生被「工資卡」設限,儘管也會自嘲為「窮人」,但他們更願意把這份小願景轉化為打第二份工的驅動力。

據清研智庫聯合南京大學紫金傳媒研究院發布的《兩棲青年生活及金融需求》(以下簡稱「報告」)研究報告,全國「兩棲青年」人數已經達到7000多萬,女性佔比接近6成。

相比於一級市場上的創業者,他們的努力可能不那麼顯眼,但往往都能在 Hold 住本職工作的同時,謀來一份副業,同樣兢兢業業的對待。

「給自己的人生開份外掛,是我們(年輕人)作為窮人的自覺。」


「外掛人生」很流行,你屬於哪一種?

每個時代都喜歡重新定義他們的年輕人。

「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你看,1998年的《新華字典》並沒有調侃年輕人。

而當下的互聯網和新經濟時代,無論你是網校老師、售貨員還是兼職的淘寶店主,都有機會擁有更好的生活。

選擇一個「外掛」的人生,就為年輕人提供了這樣的機會。如今,「兩棲青年」群體在日漸壯大,折射出了他們身上的共同標籤:「全世界最勤奮」;養活自己不是目標,更大的目標是為全家謀一個未來;即便可以,他們也不會選擇去「啃老」;即便缺錢了也不會怨艾,而是多謀一份出路。

當然,鈦媒體按照驅動力不同再次定義了兩種類型的「兩棲青年」。

一種類型是自身處於焦慮狀態,通過「兩棲」的工作/生活方式來分散壓力。

而壓力就是動力,無論在一線城市還是三、四線城市,大量青年會迫於環境和生活的壓力選擇我們所說的「外掛」人生,通過外掛來加速自己的人生進程。儘管有時候是迫於環境下「進化式選擇」,但對於這一類優先考慮完成物質條件升級目標的人群來說,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進階方式。

《報告》顯示,這一群體的主業收入相對較低,超三成收入在5000元以下,近七成收入在8000元以下。選擇一份副業的主要原因是,「不想在最好的年紀安逸。」

積極、樂觀、不困於現狀,將焦慮感轉化為行動的勇氣和行動力,是他們身上的顯著標籤。

而第二類「兩棲青年」,則是渴望自我價值實現,渴望冒險,天生擁有創業精神型。相比第一類人群以多打一份工為主要的路徑,「非打工」心態的青年群體更依賴於他們的認知和資源「盈餘」,他們自我認知清晰,具有強大的自我驅動能力,找到副業就把TA當成「第二份事業」。

往往善於自我管理資金、管理自己的能力、管理信譽等,驅動力不是來自於上司或老闆,而是他們自己對於第二份事業負責的態度所驅動的,也常常會有一定的冒險成分,也同樣有啟動資金的壓力。

正所謂「自己做的夢,自己買單」。把冒險的空間留給了「第二份事業」,何妨稱之為「創業精神」呢?


兩棲青年的底氣何來?

正如《報告》的調研結果顯示,「高達18.5%的受調查人群表示,他們願意在繁忙的主業之外從事副業兼職或者創業。」

更多的「准兩棲青年」依然在路上。能讓越來越多的年輕群體敢於擁有兩棲人生、外掛人生,這同中國整體的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變化密不可分。

首先,中國經濟發展進入特殊時期。

中國經濟經歷了史上又一輪高速發展,目前已經進入優化調整階段,飛速變化,不穩定性增加。經濟學者們定義下的「准中產」,其長期的固定收入,事實上主要來自於薪資和個人投資。拿個人收入而言,普通人從工作第一天到退休前一天計算,收入增量十分有限(剔除掉通脹因素)。據諮詢機構麥肯錫的相關統計,一對生活在一線城市的夫妻,按年收入20萬計算,雙雙忙到60歲退休,會發現「除了一套房子什麼都不剩」。

這導致就業市場上,「安全感」成為稀缺品。普通青年想要成為準中產、中產,實現階層躍升,必然面對多元化的社會壓力,全面上漲的房租、不斷「升級」的教育需求、醫療開支的壓力等。

拼多多這樣的社交電商平台如何能迅速佔領二三線城市的消費市場?就是中國社會階層最真實的寫照。

對於這些佔中國社會結構中最大多數的階層,僅擁有一份職業或許可以「生活」下來,但絕對無法帶來「安全感」。因此,「外掛」成為眾多「兩棲青年」的一種最優選擇。

第二個方面,虛擬經濟興起造就了大量機會。

社會為「兩棲青年」提供了第一份職業之外的機會,確實也是經濟高速發展的結果。

互聯網虛擬經濟的興起,讓我們看到,中國成了全世界服務行業最發達的國家,物流快遞、城市及時送、上門服務O2O等新經濟模式,充分釋放了社會勞動力資源,讓我們進入了一個「眾包」時代,為年輕人尋找第二職業提供了大量的機會。當藍領群體通過付出時間與勞動力可以獲得可觀的收入,藍領與白領之間的距離就在逐漸縮短。

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完善、移動互聯網、普惠金融創新不斷,更是讓「做生意」成為一門顯學。

在互聯網虛擬經濟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金融意識也在進化,藉助金融服務領域的創新,他們比上一輩擁有更多元化的資金獲取來源。想啟動一門小生意,加入某項技師培訓,他們不再需要「啃爹」或者「弔死在一棵樹上」。

正如上文提到的《報告》顯示,各種類型的金融需求也逐漸在「兩棲」群體中形成市場。近三成兩棲青年有金融需求,並且超6成有過借貸經歷或有借貸需求;其中,有過借款經歷的占37.1%,有借錢需求的占27.8%。報告還顯示,本科及以上的群體中、副業收入遠低於主業收入的「兩棲青年」借錢需求最旺盛。


「兩棲」基因,是社會經濟活躍的必要元素

「兩棲」,起初是生物進化論中的辭彙,本意是描述一種為了適應多種氣候、生存環境的生物進化選擇。而同樣的多環境生存能力在現代社會中已經成為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兩棲青年」這個物種群體的進化,實則是順應了社會演進和時代變遷潮流。

當然,「兩棲青年」並非中國所特有。站在全球視野來看,多打一份工已經成為同年齡階段年輕人的選擇。而值得注意的是,同樣是發達國家,中國漸成氣候的「兩棲青年」群體代表的是經濟發展的紅利,和旺盛的創造力。

拿處在同一經濟周期中的日本為例,日本這一代本土年輕人被詬病為「討厭消費」、「沒有追求」的世代,他們組成的社會現狀被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定義為「低慾望社會」;中國的兩棲青年,擁有慾望敢於夢想,於此形成了鮮明對比——因為中國的兩棲青年不僅有夢想驅動,更能夠在實際行動上做到「為夢想買單」。

中國的兩棲青年對於經濟的活躍度和創新環境驅動,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

兩棲青年們普遍樂於不斷「充電」、「保鮮」,更加勇於投資自我,由此衍生出了較大金融需求。因此,為他們提供金融服務才是真正的實現「普惠」金融,也是一片值得挖掘的藍海。

清研智庫的《報告》還顯示,一線城市超5成的「兩棲青年」選擇或想選擇互聯網金融作為借貸方式。而這些「有貸款意願」的人群,多重視個人能力和生活品質的提升;在資金用途方面,在個人能力提升、生活質量改善和副業資金總轉位列資金用途前三,佔比分別為46.0%、31.7%和31.7%。

換句話說,努力提升個人的技能、經驗和資源,被「兩棲青年」視作最優先考慮的因素。如何進一步選擇更為「靠得住」的金融服務?這與百度信貸服務「有錢花」的定位不謀而合——為扶植創業者、兼職青年和小微企業,提供工作和生活的資金保障,同時還有教育分期服務,幫助「兩棲青年」教育深造,緩解資金壓力。助力每個夢想有錢花,不因缺錢的窘迫而落空。

如今,7000萬兩棲青年的陣營正在歡迎更多有夢想、並為夢想買單的年輕人加入。而與眾不同的「外掛人生」,恰是這個時代的新時尚。(本文首發鈦媒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小米「All in 印度」:增長放緩後的隱藏危機
P2P市場加速出清,修復市場信心是頭等要務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