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何為「魚鱗冊」

何為「魚鱗冊」

原標題:何為「魚鱗冊」


在央視熱播的影視劇《天下糧田》中,有一段梁詩正貪贓一案告破的劇情,從而引出「魚鱗冊」造假的驚天秘密。那麼「魚鱗冊」究竟是什麼?


「魚鱗冊」一般指魚鱗圖冊,是舊時為征派賦役和保護封建土地所有權而編製的土地登記簿冊。冊中將田地山塘依次排列、丘段連綴地繪製在一起,因其形似魚鱗而被稱為魚鱗圖冊,亦稱「魚鱗冊」「魚鱗圖」「魚鱗圖籍」「魚鱗簿」等。


史料記載,宋代時我國就有部分地區編造魚鱗圖冊。明洪武年間,當朝命各州縣分區編造。至民國初年,仍然有具冊之舉。


魚鱗圖冊制度是中國古代建立的科學的土地賦稅管理辦法,圖冊中詳細登記了每塊土地的編號、土地擁有者的姓名、土地畝數、四至(地籍上每宗地四鄰的名稱)以及土地等級。


魚鱗圖冊最早出現在宋代農業經濟較為發達的兩浙、福建等地。元末朱元璋初入徽境,採納休寧儒生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為魚鱗圖冊的普及和完善奠定了牢固的基礎。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發現因土地隱匿給國家稅收造成嚴重損失的問題後,開始編造完整、詳細的魚鱗圖冊,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摸清了地權。



明代中期以後,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僱傭勞動開始向規模化、組織化發展,明初推行的魚鱗圖冊與實際情況逐漸不相符合。萬曆六年(1578),內閣首輔張居正為扭轉明王朝經濟危機,決心改革賦役,最終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這次改革是以丈田均賦開始,在奏請明神宗批准後,開展了繼洪武清丈之後的第二次全國土地清丈,並於萬曆九年(1581)編製成新的魚鱗圖冊。


清初,魚鱗圖冊土地稅管理法已名存實亡,唯有徽州休寧一地編修較好。清初,王公貴族的圈地、「三藩」霸據及鼓勵地方鄉紳墾荒的政策,客觀上造成了土地兼并。於是,清朝順治四年(1647)和康熙二年(1663)再度重新編造、補造魚鱗圖冊(現存「休寧魚鱗圖冊」就是這一時期編修的),在以後的土地賦稅管理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科知識 的精彩文章:

古人如何對付蚊子

TAG:百科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