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從王陽明「四句教」到修身原則

從王陽明「四句教」到修身原則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 蔡維民

最近因為學校評選了「非正規課程認證」,我注意到有一門叫做「王陽明帶你打土匪」的課程,因為它是「數碼 - 實體」混搭課程,相當有趣。仔細一看,該門課程竟然在內地也大受歡迎,開課的陳復教授甚至數度受邀至內地進行演講,可見現在內地學術界正掀起一股「陽明熱」。可以說,內地近期所掀起的「陽明熱」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那些事兒》一書,由此人們開始了解王陽明,而企業界則是因稻盛和夫的管理思想於2000年引進內地,進而王陽明思想開始流行,加以政治領導人的引經據典,讓王陽明更為火熱。

王陽明(1472年 ~1529年),原名王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晚年居於「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守仁朝服像。)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心即理」

王陽明的學說號稱「心學」,其思想的主要觀點有:「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等,而「心即理」又是其心學的基礎。事實上,「心即理」並非完全出於他自己的創造,而是繼承傳統儒家的學說而來的。

王陽明繼承了孟子對於「心」這一字詞的部分意義:「心」並非指人的軀體的一部分,而是指人的「精神知覺」,或說是承繼於天的「良知」,不但是道德的機能,它更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善與惡產生的源頭,或者更恰當地說,它就是道德法則本身。既然「心」就是「良知」,是繼承於天之道德法則,在這個意義上,心與理都是本體存在,由此,心不再是需要注意規範的工夫對象而是引領工夫的行為主導,也就是說,心不是自我剋制的對象,而是修身工夫得以可能的依據。

從「心即理」出發,我們很容易可以了解「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既然「心」即是良知,是道德法則本身,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所以每個人最重要的修身工作,便是時時讓「心」保持在清明的狀態,也就是不讓它被物慾所蒙蔽——用西方哲學的術語來說,便是實現人的本有善性過程中的意識自覺和意志自律;而一個人若真的能自覺的本心之善,就必定能實踐出來。時時「致良知」本身便是一種「行」,故曰「知行合一」。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思想的主要觀點,但是「四句教」可以作為其學說總結。

「實踐」中的王陽明「四句教」

王陽明的「四句教」見於著名的《天泉證道記》。哪四句?「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王陽明教導弟子的核心秘笈。以下我將直接以「實踐」的角度嘗試闡釋「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心作為一客觀存在的主體,本來無善惡可言。可以說,它是一切道德的根源,當我們尚未接觸任何外物之前,本心處於最自然的狀態,是不會有任何善惡好惡的判斷的。這心就是王陽明所說的「良知」,按學者聶雅婷教授所說,就是「心靈原點的覺性」。換句話說,心靈良知最原本的狀態,是沒有善惡好惡的。

這樣的狀態才能真正觀照萬物,只要能發揮心的靈明本質,則天地萬物皆備。

王陽明有一個相當有名「脫衣審案」的故事,故事中的江洋大盜也有羞恥之心。王陽明認為「心─良知」每個人都有,就算是江洋大盜亦然。它沒有善惡——更準確來說是超越善惡。因此每個人如果恢複本心,都有成為聖賢的可能。

有善有惡意之動「意」是心之所發;「心─良知」沒有善惡之分,但一旦意念發動就會產生善惡好惡之別。意念能不能不發動?不可能!任何人只要存在於世間,便不可能不接觸外物,不可能不產生意念。這外物包含了自己的喜惡偏好、家庭背景、教育認知、文化傳統、工作環境……一旦不察,「心─良知」就會被外物蒙蔽,從而做出各種錯誤決定。

王陽明在平定寧王朱辰豪的叛亂中,曾偽造公文迷惑朱辰豪斬殺心腹,因為他知道朱辰豪一定會懷疑,「他一疑,事就成了。」為什麼「他一疑,事就成了」?因為有慾望的人做不到一心不動,於是就有了被人迷惑和利用的可能。

知善知惡是良知意念發動處的善惡,只有自己的良知知之,此乃「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者」。如前所說,「心─良知」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判斷善與惡產生的法則本身。所以每個人最重要的修身工作,便是時時讓 「心─良知」保持在清明的狀態,只要良知清明,那麼自然觀照萬物無所遺漏。王陽明強調順應自己的「心─良知」本性,才是人,才合道,絕不是在別處再求一個凌駕於人心萬物的道。

好好生活,聽到自己內心善的聲音,聽從自己內心的良知召喚,聖賢也不過如此。(明·仇英《蕉陰結夏圖》。)

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句話其實就是所謂的「知行合一」。一個人如果真的能自覺本心之善,就必定能實踐出來。時時聽從自己內心的良知召喚做事,就是一種「為善去惡」,就是「格物」,就是一種「行」,故曰「知行合一」。不僅對自己,「格物」二字可涵蓋人類的一切行為,人類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一切活動都可以「為善去惡」為標準。《傳習錄》中有云:「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良知給出念頭好惡的判斷後,要做的事就是趕緊祛除惡欲,付諸實踐,也就是格物。

「四句教」與修身原則

我們從「四句教」可以演繹出哪些修身原則呢?

「無善無噁心之體」引申出的原則

「對人遇事不應先有成見」;

「尊重並欣賞任何人的優點與價值」

本心處於最自然的狀態,是不會有任何善惡好惡的判斷的,這樣的狀態才能真正觀照萬物。放在修身的角度,就是要求人不應在一開始接觸時就帶有偏見,以至於無法真正認識別人。人與人之間的誤會往往來自留言或未經證實的評語。除此之外,要相信任何人都有其優點與價值,並努力發掘,就會找到意想不到的驚喜。

「有善有惡意之動」引申出的原則

「常常接觸美好的事物,不讓自己常處在誘惑中」;

「營造好的環境,讓旁人因自己而感受到正能量」

任何人只要存在於世間,便不可能不接觸外物,一旦不察,「心」就會被外物蒙蔽。放在修身的角度,既然我無法不接觸,那就接觸美好的事物吧!例如美好的藝術,例如正面的時事報導。

王陽明在書法上亦可稱為明代大家,作品以行草為主,王陽明將心學融入書法,豐富了中國的書法理論。明代徐渭評:王羲之「以書掩其人」,王陽明則「以人掩其書」。(王陽明《與鄭邦瑞尺牘》,現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

日行一善,時時關注自己的念頭,注意不讓自己一直處於誘惑的環境;更進一步,為身邊的人也營造美好良善的環境─特別是職場,讓旁人因自己而感受到正能量。

「知善知惡是良知」引申出的原則

「時常回歸原點,傾聽內心的聲音」;

「以誠意麵對他人,以誠實面對自己」

良知可判斷善惡,所以人最重要的便是時時讓「良知」保持在清明的狀態,聽從自己內心的良知召喚。放在修身的角度,就是無論做什麼事,從事什麼工作,要時常回歸原點,傾聽內心的聲音,好好生活,好好做人;因此,「誠」便非常重要,唯「誠」能慎獨,以誠意麵對他人,以誠實面對自己。

「為善去惡是格物」引申出的原則

「有好的想法立即實踐,有錯誤立即修正,即知即行」

時時聽從自己內心的良知召喚做事,就是一種「為善去惡」,就是「格物」。但人最大的問題不是不知,而是「惰性」。常常有好的念頭閃過,不去在意就錯失了行善——甚至成功的機會。所以放在修身的角度,就是有好的想法立即實踐,有錯誤立即修正,即知即行。

當代新儒家徐復觀曾坦言中國文化就是「心的文化」,因此,「心學」 構成了中國文化的重要傳統。而中國哲學中的「心學」,其集大成者就是王陽明。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立德、立言、立功的聖人,後人評價其「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對王陽明來說,人本沒有善惡、才愚、凡聖之分,思善行善即為善,懷惡行惡即為惡,只要人當下能做到「知善知惡」,並能「從善去惡」,那就是聖賢。

王陽明立志做聖賢,他做到了,他認為我們也都能做到。只要你現在就做聖賢做的事,你現在就是聖賢。

(作者是台灣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專任教授,輔仁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台灣真理大學行政副校長、代理校長。)

—END—

(本文詳見於【《家族企業》雜誌2018年8月刊】 未經本刊授權,不得轉載;經本刊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族企業雜誌 的精彩文章:

傾訴的力量
他們是與用戶一起創造市場的高手┃2018年度廣東青英會訂製日本遊學

TAG:家族企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