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學堂-曾國藩修身十二法之五讀史

國學堂-曾國藩修身十二法之五讀史

01

經史子集

讀書不二是一種活用的讀書方法,關鍵在於領會讀書的真正目的。讀書與讀史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呢?哪三個辭彙可以代表中國歷史?經史子集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提到讀史,在歷裡面我們看到中國人的人性陰暗面,在裡面我們看到人性的光輝。而我們真正來看中國古代歷史的話,會看到三件事或者說三個短語:第一個 「經史子集」 ; 第二個是清初提出來 「六經皆史」;第三個清末曾先生編寫的《經史百家雜鈔》。這三個史書變化代表了中國文化的三大變遷。

經史子集」這個排序,就是把一小部分東西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後面「史」「子」「集」往後排,慢慢看。一上學,實際上小學生一上來先教《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就是四書五經,而考試考的也就是《四書五經》《四書集注》。

不過我們看人類歷史文化形成先後來看, 首先形成的是集部,就是文學詩歌, 發乎其情,動乎其心,然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非常高興。集部是浪漫而自由的,也就是後來詩歌的先流,就是文學這一路。 經過了浪漫之後,隨著文化水平逐漸提升,有一部分人會顯得比這些浪漫自由的人就顯得有思想一點,離生活其實遠一點了,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聲音的思想,稱之為---子部,子學。子學的人多了之後,就開始想要治理天下,要把這個天下管起來,對這個事情還得做一個記錄,更要穩定一點,形成規範式的東西,就是

---,歷史。 最後 這麼多文獻,給學生讀什麼不讀什麼, 就通過一定的人來制定一個標準,制定一個規範對圖書做一個「評分定級」標準,最後定在第一級第一等第一列的叫。這個是不是專門指儒家的經典呢?那已經是獨尊儒術之後了。不過的這個思想提出,經史子集這種思想就有了,就是要劃分,要把巨大的圖書之中劃分出一部分書,這些書高書一等。同時對其他的書就是限制了。

所以每一次大型變書運動之後,目的除了保留很多書,過程中肯定也銷毀了很多書,這種銷毀實際上是文化產業的一個巨大的傷害。

關於讀歷史和讀經,有這種感覺,就是讀經的人,他會比較對世界充滿正面的期待,對人對事都比較期待。不過讀經的人讀多了之後,很容易受傷。

讀史的人,多會看到中國人在歷史上的變換,君臣之間,朋友之間,國家之間,夫婦之間,父子之間等等,很多真實的故事的時候,你會看到人性真實面

也就是說,讀經和讀史實際上是可以交叉來讀,就有的人你吃麵包中間一定要夾片肉,肉中間一定要夾個蔬菜,三明治一樣,這樣子咬下去,那個有層次感。讀書(讀經和讀史)也是這樣子的。在今天這個時代,讀文學書最幸福了,這是怎麼演變過程呢?

我們談談演變過程,大概從我們讀經之後,過了幾千年,突然有些人發現,光讀經、死守著經典,「少小而治一經,白首而能言」,頭髮白了你才能講。歷代也是讀經就會多迂腐,對社會無用, 不是絕對無用,是難得對社會有用,對社會有用的概率低。然後,那麼曾先生提出來要讀史, 秉承了一句話叫六經皆史。這個時候,是從讀經到讀史的一個轉變,要讀歷史經驗,這種轉變就是由曾國藩先生才徹底完成。

在此之前我們所有古文選編,都是按照經史子集的方式由重要到次要排出來的。這個方法的核心象徵, 把排在第一位。按照經史子集的劃分目的是為了尊經。而這個中國文化五千年形成的大包袱,就是從《尚書》之前的浪漫,《尚書》之後就開始有了一種規範,這種規範化五千年對中國文化形成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是一個大包袱。曾國藩先生就是把歷史上各種, 還有歷史的這個故事經過他的篩選之後,編纂成《經史百家雜鈔》。他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尊經一統的格局。

他從這裡面提取出來對中國歷史,中國發展脈絡和中國人性進行了一個回歸統計,發現---中國人要在中國這個地方辦事,必須要這樣這樣子

02

圓機活法

「圓機」是指通過自覺學習、背誦經史子集等經典著作,完善自己理論體系,形成自己完滿的理路。活法」就是因人、因時、因地、因證的不同,採取合適的方法。「圓機活法」就是「放下包袱,開動機器」。什麼是包袱? 是成見。什麼是機器? 是心,依心而動

講個故事---- 曾國藩在和太平軍打仗的時候,前線吃緊,後方有叫王鑫的, 他能夠把他所在的地方治理很好,這個地方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出現過叛軍了。曾國藩就寫了個信給這個王鑫說:「王先生,我想你到我這兒來,到前線來。」王鑫一接到信就傻了,他說:「我這位置是最重要了,我頂在這裡他太平軍才沒有上來阿,如果我從這裡一撤,去前線是否去打仗不說,那後方肯定很不堪了。」王鑫趕緊寫個回信給曾國藩,把具體情況彙報了一下, 而且還說:「自己身體不好,好長時間得不到修養,得不到靜養,希望給自己一個時間放放假才好。」 這樣子給曾先生回了函,王鑫沒想到,曾先生收到回函的時候,並在函上作了一個批複 。曾國藩說:「我在調你上來的信函發出之後,馬上第二天又發了一封信,我明白了我不能調你上來的。因為這個地方太重要了,讓你不要走了。」 「我想現在你已經收到那個批複了,但是至於你說要請假休息這個事情, 不外乎你要寧靜致遠。 但是我們看看歷史人物經驗,就說諸葛亮這個人在萬軍叢中未嘗不寧靜致遠也,志願未嘗不淡泊明志也。正是公門裡面好修行,也正是你調整心性之機。」 就這樣子安撫好王鑫同學了。

你看曾國藩讀史的獨到處,就是他不僅僅讀到了「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而且同時他又讀到:「你還要在手忙腳亂的時候,才能看到其寧靜致遠,才能夠走得遠」。也就是要煩惱養菩提心,帶病才能養生。也就是真正意義上得在干中練習」。

03

讀經讀史

粟強老師認為,讀書可以明心見性, 圓機活法,幫助我們更好得融會貫通。那讀史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小說和詩歌展現了怎樣的人生格局 ?讀史和創新又有什麼關聯?曾先生 在他那個時代從讀經轉到讀史,他越來越明白要讀史, 要從裡面發揮經驗, 是因為時代已經複雜化了,不能僅靠來教化了,而要靠來教了。

現在中國誰最會讀史啊?是IT界的人最會讀史。 而且讀的是近現代史。這個近現代史,是矽谷史。矽谷搞了個谷歌,咱們久借鑒個百度;矽谷搞了個推特,咱們借鑒個叫微博;矽谷搞了個facebook(臉譜網),咱們借鑒個叫人人網。這種的「讀史」,只能讓中國社會越來越落後。 他們這種在讀史, 實際上他們在讀一個簡單的拷貝史!如果讀史已經讀到這種程度, 非常可怕, 但是反過來說, 要有一家之見解,要能成一家之言

諸子百家裡面,除了老子 、孔子、莊子等這些子,還有比如農家、醫家、陰陽家等等蠻有趣的更小一點家。實際上都是思想獨立見解深遠, 然後格局開闊的結果。 對於我們今天來說「讀書」先讀諸子,讀內聖之學,然後諸子之後,要讀「」;因為「」才讓我們皮下有血, 有感受,有想像。

為什麼要讀書讀史?讀書讀史最主要有兩個好處

第一個好處是讓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多讀《紅樓夢》它代表了部,粟強老師自己非常愛讀, 其實他最喜歡讀的書就是《紅樓夢》。他出門的時候會帶一本,由於《紅樓夢》太厚, 只好帶了本《書》, 這書百讀不厭。這個好處就是多讀集部的書, 多讀文學書:一讀書, 就會快樂, 就會起。《詩經》裡面講的都是可以興的「興」,就會起興。就像你翻開《詩經》裡面的一些詩歌, 想到那些人, 窈窕淑女的情形, 想想就覺得生活其實真的很美好的,發現生活的美,無處不在

第二個好處,就是文化人受人尊重。講到唐代的著名詩人到當時最高政府機關,最高統帥要讓他給自己寫個詩。 他卻說:「你老婆得給我磨墨,你家傭人得給我脫鞋伺候好了,我才寫。」 這是李白的故事,就叫高力士脫靴, 楊貴妃研磨。在唐代還真的發生這樣的事情, 可見唐漢文化是何等燦爛的一個文化, 唐代是何等燦爛的時代,所以那個時代叫大唐。今天全世界把我們中國人聚集的地方叫做唐人街,ChinaTown就是這個原因。

讀書讓我們開明心性,讀史讓我們格局開闊。 書與史的國學價值,正如朱熹的詩句中所說的那樣子「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關注「

國學文化太美」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頁面:

文章頁面 :

文章分享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愷悅 的精彩文章:

TAG:愷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