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國最可惜的天才,有帝王之志,劉備不敢拉攏,曹操不敢重用

三國最可惜的天才,有帝王之志,劉備不敢拉攏,曹操不敢重用

三國史上,人才濟濟,英雄輩出,文狀元有諸葛亮、法正、周瑜、陸遜、郭嘉、賈詡、陳宮等,武狀元有呂布、關羽、張飛、趙雲、馬超、姜維、典韋、許褚、張遼等。

以上的人才都威名赫赫,算得上是三國一等一的人物,但他們只是帝王開疆拓土的工具而已,並無王者的心胸,也無帝王之志。

真正稱得上有帝王之志的只有三人,劉備、曹操、孫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整個三國史都在圍繞他們而轉。

事實上在整個三國史中,還有一人雖是謀士,但卻有帝王之志,只不過時運不濟,他的王者霸業來不及實現就英年早逝了,此人就是陳登。

據《先賢行狀》記載:布既伏誅,登以功加拜伏波將軍,甚得江、淮間歡心,於是有吞滅江南之志。

意思就是說,呂布被誅殺後,陳登因功勞被曹操表奏為伏波將軍,很得江淮的民心,並有一統江南的偉大志向。

陳登在整個三國史上,雖然篇幅並不多,但卻是一個很值得說道的一個厲害角色,就連劉備和曹操都曾對他十分禮遇。

陳登少年時代就博覽群書,有匡世濟民之志,25歲時便被推舉為孝廉,後來受到徐州牧陶謙的重用,任職典農校尉,主管徐州的農業生產。

陶謙病死後,陳登敬重劉備的仁德,全力擁戴劉備為徐州牧,但還沒等劉備坐穩徐州,就被呂布給設計霸佔了。

陳登雖名義上歸屬呂布,但對呂布為人深惡痛絕,並與父親陳珪設法解除了袁術與呂布的聯姻,大大削弱了呂布的軍事力量。

後來陳登又奉劉備之命,出使許都,向曹操獻上破呂布之計,深得曹操的讚許,被表奏為廣陵太守。

陳登任職廣陵太守期間,賞罰分明,恩威並濟,使廣陵鬆弛的吏治煥然一新,同時他又注重發展農業生產,體貼窮苦百姓,愛民如子。

曹操發兵進剿呂布之時,陳登派出精兵作為先鋒,把呂布圍困在下邳城。呂布伏誅後,陳登因特殊功勛進封伏波將軍,仍為廣陵太守,甚得江淮民心,於是有吞滅江南之志。

陳登不僅僅是文臣,他在用兵方面也很強悍,頗具兵家韜略,廣陵接壤長江,向來為江東孫策所覦覬。

公元199年,孫策攻下皖城後,就委派孫權為先鋒,向陳登的廣陵郡發難,當時孫權的人馬十倍於陳登,但是卻被陳登守城軍隊打得落荒而逃。

後孫權軍隊捲土重來,又被陳登的疑兵之計擊潰,這是孫策自起兵以來遭到的最大慘敗,他簡直不敢想像,一個小小的郡太守居然有這麼大的能耐。

陳登早年有病,雖經神醫華佗診治,並未除根,後病重而華佗恰巧雲遊去了,無人可治,就溘然長逝了,時年39歲。

這麼一位精明強幹的濟世之才,卻在他事業最輝煌的時期,不幸病故,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陳登死後,曹操每每臨長江而嘆,悔恨不早用陳登的計策,以使孫氏在江南發展壯大,最終成了大氣候。

但曹操不敢重用陳登,自有他的考量之處,曹操愛惜人才,但最忌諱人才有帝王之志,倘若陳登羽翼豐滿後,一旦統一了江南,那不是又會危及到他一統中國的大業嗎?

曹操不敢重用陳登很好理解,那劉備為何不嘗試拉攏陳登,共圖大業呢? 更何況陳登歷來對劉備很有好感,還曾在友人陳矯面前誇讚:當今天下的豪傑,有王霸之志的,我最敬重劉玄德。

劉備其實也很欣賞陳登,與陳登是英雄惜英雄,屬於惺惺相惜的那種,那是兩者都有王霸之志,劉備心裡喜歡歸喜歡,但是終究不敢去拉攏。

當年劉備、劉表、許汜在一起共論天下之士的時候,許汜覺得陳登目中無人,十分驕狂。

劉表保持中立,對陳登不褒不貶,他的話很有意思:「如果許君之言不對,但許君又是個好人,好人是說不了假話的,如果是對的話,但是陳元龍又盛名滿天下!」

而劉備最後表露心跡說:「像元龍這樣文武足備、膽志超群的俊傑,只能在古代尋求。當今芸芸眾生,恐怕只能望其項背了。」

連劉備這樣的英雄豪傑,自感與陳登一對比,都有點力不從心了,可見陳登絕不是一般的豪傑所能駕馭的,因為他本身就有王霸之志,不會甘於人下的。

所以這才是劉備不敢拉攏陳登的原因,也是曹操不敢重用陳登的原因。

可惜天妒英才,華佗要是不雲遊,那麼陳登就不會早逝,那麼他吞併江南的大志或許不久就可以實現,又哪裡來劉備和孫權什麼事呢?

三國的歷史就會改成二國爭霸,那就是曹操和陳登的角逐史了。

純屬個人觀點,若您覺得新穎的話,請不要吝惜你的讚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姓觀史 的精彩文章:

陳宮為何至死不輔曹操?臨死前,他悲情吐露八個字,倒出一世苦水
關羽帳下最智勇一將,連獻3個錦囊妙計,差點扭轉麥城危局

TAG:百姓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