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教育的疑問,這篇文章或許有幫助
教育這個話題,你或多或少的都接觸過,你可能就身處其中,也可能已經遠離這個領域,但是你的孩子必須在這裡面摸爬滾打。你或許經常聽見有人高談闊論高考制度的失敗,一方面痛恨高考帶給孩子們的壓力太大,另一方面又有很多問題還不明白。
如果你對以下任何問題有所疑惑,或者你只是想深入了解教育這個領域,獲得飯桌上的談資,那麼請繼續閱讀,我保證這本《吾國教育病理》會給你很大的啟發。
「素質教育」十幾年,到底做了些什麼?
智商160的人為什麼在給智商100的人打工?
「讀書無用論」明明是錯誤的,又為什麼有那麼多信徒?
人才市場連年持續競爭激烈的原因何在?
中國為什麼不學西方的教育制度?
解決上面這一切的根本又是什麼?
全文分為三個部分:
我國教育的弊病
教育與發展的關係
解決一切問題的辦法:分流
我國教育的弊病
· 空洞的素質教育
一提到「素質教育」,人們就不可避免地想到它的對立面——「應試教育」,可是素質教育被提出來這麼多年,人們回顧其發展成果,卻一無所獲。學生素質沒有太大的提升,中高考的軍備競賽卻愈演愈烈。
鄭也夫教授在書中做出了對這兩種教育模式的區分,應試教育是什麼都明白,而素質教育卻是模糊的。如果非扣字眼,翻找各大學科的字典後,最終給出來「素質教育」的解釋是「秉性教育」「天資教育」。這個解釋會貽笑大方。天資,顧名思義,是上天賦予的,非人力所能改變之物,又談何教育一個人的天資呢?
那好,我們不摳字眼,按照官方的解釋,「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讓學生全面發展。
這二「全」:全體學生、全面發展,鄭也夫教授認為,這二「全」,不可能實現。
因為優質的教育資源是稀缺的,甚至教育資源都是稀缺的,不可能讓中國兩億多學生全部使用像北京市這樣優質的教育資源,所以不可能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發展,人有各自的長處和短處,有的人擅長咬文嚼字,可以向著文學方向發展,有的人擅長數理推演,可以往理工科方向發展,但是你硬是讓一個建築工程師去寫一篇小說,讓一個文學研究員去解決一個複雜的函數問題,顯然是不可能的。
到這,「素質教育」就只能讓位給所謂的「應試教育」,因為當下的高考制度至少承認人的天賦不一,還允許你去選擇文科或者理科。
· 學校教育模式的批判和學校設置科目的討論
說到「應試教育」,就不得不說說學校的教育模式。
經過鄭也夫教授的研究,我國的教育模式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1、 標準化
不僅是所教內容和授課方式趨於標準化,考試內容和形式也在標準化。
標準化是工業時代對付機器的一套邏輯,到了今天搬到教育領域,也開始落入這個怪圈,古時候的孔子尚且知道因材施教,時至今日,各大學校儼然一個個大的工廠。
試想,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可是卻坐在同樣的教室,用同樣的方法,在同一個時間學習著同樣的內容,這恐怕是天下最荒謬的事情了吧。(《平均的終結》)
2、 學制超長
中國的基礎教育9年,考大學之前要在學校裡面呆12年,22歲大學畢業,研究生3年,博士大多數4年。如此長的學制,學生長期在學校當中與外界接觸甚少,導致學生的發展與社會脫節。
換一句話說就是,學校培養的人才,是過時的人才。
3、 對於自學能力的扼殺
從小學到大學,無一不是老師在上面講解,學生在下面聽,這種教學方式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導致了一個社會現象:好像學什麼東西就必須報一個培訓班。
中國教育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學校所教科目和內容也基本固定,之前也不乏「讓數學滾出高考」之言論。那麼,學校設置科目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當然設置語文數學英語三科的原因自然有培養、提高、鍛煉學生的各種能力的原因,可是當下考題難度已經遠超了上述需求,那為什麼呢?
有教學,就要檢驗教學成果,檢驗的一種最省成本且效率最高的方式就是考試。考試自然有選拔的作用。通俗的來講,考試就是要把人給區分開來,你考了700分,你可以去清華,你考了300,就只能去專科院校。
數學可以說是發揮區分作用的最大學科,同水平的學生,數學成績的最大差距能夠到達80分之多!所以,數學是不可能「滾」出高考的。
· 情商教育的缺失
當下中國學生的情商普遍偏低,情商不比智商,情商這東西是幫助人們快速做出反應的,屬於人類的快思考系統(《思考,快與慢》),是人類生存的必須品,這麼多年也不乏讀書的抑鬱症患者,那麼是什麼導致中國學生的情商比較低呢?
中國學生情商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生存方式和教育方式
1、 生存方式
中國人以前是大家庭,四世同堂之家有很多,孩子與人交流的機會也很多,大可不必擔心當時的孩子有溝通障礙。
後來因為計劃生育,獨生子女家庭陡升,少了溝通的機會,溝通能力下降。
2、 教育方式
前面說過,應試教育沒有被素質教育打倒,仍然大行其道,相應的繁重的課業也隨之而來,壓力非常大,學生的空餘時間被擠壓的所剩無幾,與同學溝通的機會也少了,情商自然降低。
然而,整個社會的協作體系需要的不是高智商,而是高情商。
情商低,就是智商160的人給智商100的人打工的原因。
教育和發展的關係
· 教育與需求
在人才市場上存在著兩種不對稱:
大學生就業市場上供給遠遠大於需求
職業人才市場上需求遠遠大於供給
但是美國和德國雖然也有各種各樣的矛盾,但遠沒有中國這麼衝突。
這是為什麼?
1、 東方人和西方人對於大學的理解不同
吳軍老師在他的《大學之路》中說到過,西方人對於大學並沒有那麼痴迷,他們把大學當做從事特定職業的路徑,而如果你只是想繼承父親的農場,那你大可不上大學,家裡也不會反對;如果你想當醫生,你就必須進入醫學院學習。而東方人則把上大學作為提升社會地位的一條路,無論什麼需求,以後賣豬肉也不行,只要你現在有能力,就必須上大學,而且要上好大學。
這導致東方的高等教育資源不夠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也就在所難免。
既然東方人對社會地位的追求要通過考大學來實現,那中國那麼多人,教育就必須擴張。
2、 教育擴張的惡果就如同增發貨幣
前面說了,大學生就業市場上供給遠遠大於需求,職業人才市場上需求遠遠大於供給。
大量的考生考大學,大學文憑泛濫,就好比貨幣一旦增發過度,緊接著就是通貨膨脹,這樣大學文憑越來越不值錢,你要是個普通二本學歷,幾乎沒有大公司來要,你要最起碼是一個211的學生,才有可能進入大公司。
大學生就業市場上用通貨膨脹的理論解釋,相反地,職業人才市場就要用通貨緊縮的理論來解釋。
高級技師人才緊缺,很多用人單位不惜花高價打到市場上,即便如此,也未見能求得一人。
· 教育和發展
前面講到,學歷的增發造成了了人才市場的扭曲,於是人們紛紛嚮往高學歷。一般的思維是,學歷越高標誌著能力越大,但其實不是,因為在當下的評價體系中,高學歷往往代表著高能力,所以也就有高薪水,導致很多人僅僅為了高學歷而去考研究生或者博士,最終,學歷與能力脫節。、
而且,人們於高學歷的追求帶來了不好的道德文化影響:
扼殺好奇心、興趣和創造力
榨乾精力
不關心社會公平正義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值得警惕的現象——階層固化。底層的人努力可能沒有什麼大成果,甚至直接沖不出去。
所以,「讀書無用論」就有了市場。
解決一切的辦法:分流
· 德國的分流模式
德國的教育制度與中國不同,叫做三軌制。
德國學生在接受完四年小學教育之後將面臨一個選擇,那就是上主體中學、實科中學還是文科中學。
這裡簡單介紹一下德國的這三種中學。
主體中學:其前身為國民學校,學制5年,其畢業生大部分會接受職業培訓,且沒有主體中學的畢業證書是不能參加職業培訓的,也就不能上崗,即沒有工作。
文科中學:相當於現在的高中,即其畢業生可以進入大學學習的中學,學制9年。文科中學畢業的學生有將近60%可以直接進入大學學習。
實科中學:介於主體中學和文科中學之間的中學,即給那些迷茫的學生設置的學校,進可以進入文科中學考大學,退可以進入主體中學參加職業培訓。學制6年。
很長一段時間,德國學生在10歲就定了自己以後的職業生涯,長期以來為人詬病,可這也給我們非常大的啟示——儘早的分流避免不必要的軍備競賽。
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有疑問,德國的分流在4年小學之後,我們也有分流啊,我們在接受完9年義務教育之後也有三條路選擇,一種是進入高中考大學,一種是上職業學校,一種是直接參加職業培訓然後就業。
是的,但是中國的現狀大家也看到了,分流的結果不盡人意,每年的高考仍然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這又是為什麼呢?中國明明做了分流,可為什麼還是避免不了每年高考的盛況呢?
· 中國傳統分流制度的終結
前面講過,古代的時候四世同堂的家庭有很多,再加上當時的條件限制,不能讓每一個孩子都考取功名,於是在家庭這一個層次上就有了第一次分流,在家庭的眾多子女中選擇一人考取功名,考上了全家歡喜,考不上也沒有多大損失。
可是現在不同,計劃生育的國策實行之後,獨生子女家庭陡增,一家就這麼一個孩子,必須做出最好的選擇。中國千百年來就有一種偏見,叫做「士農工商」,意思是「學而優則仕」,務農次之,最次工商。只要家裡就一個孩子,整個家庭一定會用舉家之力讓他上學。孩子如果厭學,家庭會對其施壓,進而少了空閑,導致了前面說的種種惡果。
最後總結一下:
中國教育有諸多弊病,主要矛盾在
空洞的素質教育讓人不知所云
複習與復讀還在迫害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力
情商教育缺失
學制過長耽誤學生與社會接軌
單一教學方式導致自學能力萎縮
教育與發展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大學生就業市場上供給遠遠大於需求,職業人才市場上需求遠遠大於供給
學歷的增發引來的後果和增發貨幣異曲同工,扭曲了市場。
解決一切的方法是分流,在分流這方面上,德國使我們值得學習的典型,但是中國的傳統分流制度因為計劃生育國策而終結
這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