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普魯士為什麼沒有在薩多瓦會戰後繼續進攻奧地利?

普魯士為什麼沒有在薩多瓦會戰後繼續進攻奧地利?

原標題:普魯士為什麼沒有在薩多瓦會戰後繼續進攻奧地利?



1866年,普魯士在薩多瓦會戰中贏得了對奧地利人大勝,形勢一片大好。甚至還有直接進攻維也納的機會。在主戰派勢力佔上風的情況下,德國首相俾斯麥為何沒有繼續乘勝追擊和擴大戰果,而是決定主動與奧地利議和?

俾斯麥之所以決定見好就收,根本上是由統一德國的外交大戰略所決定的,也體現了他過人的外交智慧。具體來說,主動與奧地利議和,有助於防止法國或俄國藉機干預德意志內政。也可防止奧地利的實力被過分削弱,使德國失去在東南歐牽制俄國的重要力量,並為日後的德奧同盟留下迴旋餘地。



擔任普魯士王國首相的俾斯麥雖然普奧兩國曾在對丹麥的戰爭中通力合作,幫助普魯士贏得了1864年普丹戰爭的勝利,但這次合作並不能消除兩國爭奪德意志內部主導權的根本矛盾。俾斯麥十分清楚,若不能解決德意志諸邦國的主導權問題,統一事業也將無法完成。早在1848年,俾斯麥擔任普魯士駐邦聯議會公使時,他就已經認識到普奧兩國日後必有一戰。


奧地利為了實現其內部日耳曼化的集權政策,它需要按照維也納的方式重新活躍奧德關係。奧地利對邦聯享有強有力的霸權。此時,我們就是奧地利前進道路上的一個障礙,儘管我們退縮忍讓,但擁有1700萬居民的德意志普魯士仍然太大,不能讓奧地利有它所希望那麼多的活動餘地。……按照奧地利所提出的要求,普奧兩國不共戴天。因此,我們兩國不能長遠地友好相處。我們搶著把對方嘴邊的空氣吸走,總有一個必須退讓,或者是另一個被迫退讓。


普奧戰爭前的德意志政治勢力 藍色為普魯士及其盟友 紅色為奧地利及其盟友雖然普丹戰爭的勝利曾一度讓俾斯麥重新考慮兩國協調的可能性,但普奧在統一問題上的矛盾依然存在。奧地利的「大德意志方案」和普魯士的「小德意志方案」始終對立。普奧兩國已然無法在各自劃定的「德意志」境內並存,這才使俾斯麥最終決定對奧地利宣戰。因而,普奧戰爭的性質不是一場普通意義的侵略戰爭,也不是一場征服性的戰爭,而是一場外交性的戰爭。


既然普奧戰爭是一場外交性的戰爭,那麼俾斯麥顯然要為戰爭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外部阻力,俾斯麥與義大利建立軍事同盟,並通過外交活動換取了英、法、俄三國的中立承諾。當俾斯麥第三次會見法皇拿破崙三世返回後,他便制訂了明確的對奧戰爭速戰速決的計劃。



一副諷刺漫畫 拿破崙三世在俾斯麥那毫無收穫但俾斯麥仍然不願率先動手。1866年初,他利用哈布斯堡宮廷進駐布達佩斯,努力消除匈牙利貴族政治猜疑之機,向奧地利提出了另一個避免戰爭的政治方案。如果奧地利願意放棄哈布斯堡掌握德意志霸權的傳統要求,將重心轉移至匈牙利或東歐部分。那麼普魯士也將放棄與義大利的秘密結盟,並放棄所有對德意志以外地區的霸權要求。

顯然,長期自視為德意志霸主的奧地利不可能答應這一條件。1866年4月,奧地利開始擴軍,並強烈反對普魯士對德意志邦聯的改革,將普魯士斥之為侵略者。隨後,普王威廉一世也於5月9日宣布軍事總動員,普奧戰爭一觸即發。



厲兵秣馬的普魯士人在軍事水平上勝於奧地利1866年6月14日,奧地利正式對普魯士宣戰,拉開了普奧戰爭的序幕。但普魯士在開戰後不久便迅速掌握了戰爭主動權。6月19日,普軍攻克法蘭克福。到6月下旬,北德意志地區大部已淪入普魯士之手。7月3日,普軍在薩多瓦會戰中獲得決定性勝利後,奧地利敗局已定。


然而風雲突變,普軍贏得薩多瓦會戰次日,拿破崙三世便改變了中立態度,表示要進行調停。面對有利的軍事形勢,普王威廉一世、總參謀長毛奇以及大多數軍方人士均表示要乘勝追擊。在7月5日的軍事會議上,威廉一世提出:普軍應繼續吞併整個漢諾威、薩克森和黑森,以開闢從普魯士往南通向巴伐利亞的走廊。毛奇和腓特烈?卡爾親王則更為激進,希望繼續向維也納進軍。毛奇甚至還做好了渡過多瑙河的準備。


薩多瓦會戰(又稱克尼格利茨會戰)示意圖俾斯麥則一改戰前的強硬立場,極力主張與奧地利議和。然而,因勝利而志得意滿的國王和軍方對俾斯麥的議和要求不屑一顧。國王直言,他的宰相將要剝奪普軍的榮譽。毛奇和將官們則說這位大外交家,要破壞普魯士利劍贏得的成果。卡爾親王則根本不屑與俾斯麥爭辯,他召集自己的參謀班子,開始制訂作戰計劃,準備對距維也納市中心僅6公里的弗洛里斯多夫要塞發起進攻。

俾斯麥仍然保持冷靜,努力使戰爭服從他統一德國的整個戰略計劃。他告誡普王,應當履行的不是法官的職責,而是執行德國的政策。奧地利反對普魯士的鬥爭,並不比普魯士自己反對奧地利的鬥爭更應受到懲罰。主要的任務在於創造在普魯士國王領導下的德意志民族統一,或者為之開闢道路。



普魯士國王 威廉一世


俾斯麥的意思很明顯。此時普魯士已經終結了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內的霸權,實現了戰前目標。如果超越這一目標,繼續推進就會使法國支持奧地利。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主動議和,則可以避免陷入兩面受敵的困境,使計劃坐收漁利的拿破崙三世徹底失算。更重要的是,俾斯麥不願因過分削弱奧地利而使普魯士失去在東南歐牽制俄國的力量。

然而,頑固的威廉一世仍然堅持戰爭。眼見政治因素尚且不能使老國王改變主意,俾斯麥只得又從軍事角度進行勸誡。因為繼續戰爭正中拿破崙三世的下懷。若普軍繼續推進,拿破崙三世正可趁此出兵萊茵,嚴重威脅普魯士的後方安全。另外,即便拿破崙三世不乘虛而入,普魯士若堅持作戰亦是弊大於利,容易陷入持久戰的泥潭而最終失去勝果。



普魯士王太子腓特烈·卡爾


俾斯麥還在一次軍事辯論中責問將軍們:要是敵軍放棄維也納,向匈牙利撤退,我們是否還要去追擊?我們一旦越過多瑙河,……就失去同後方的聯繫。那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向君士坦丁堡進軍,建立一個新的拜占庭王國,讓普魯士聽天由命!


因此,目前最迫切的需要是以低條件迫使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後。讓普軍返回國內,加強萊茵防務,使波拿巴三世無計可施。正是基於政治和軍事因素的考慮,俾斯麥才竭力阻止普軍繼續進攻維也納。幸運的是,在王太子的勸說和俾斯麥的辭職威脅下,老國王終於同意罷兵休戰。不過,余怒未消的威廉一世仍在俾斯麥的奏摺上忿忿批道:我的首相在敵人面前棄我不顧,而我又不能替代他。我便同我的兒子討論了這個問題。因為我的兒子附和首相的意見,所以我不得不痛苦地在我軍取得如此輝煌勝利之後去嘗苦果,接受如此可恥的和約。



普奧戰爭後的德意志格局 普魯士及其盟友為藍色


?奧地利及其盟友為紅色8月23日,普奧兩國簽訂《布拉格和約》,結束了為期7周的普奧戰爭。戰後普魯士如願以償地確立了德意志的霸主地位。不久後建立北德意志聯邦,為德國的統一奠定了重要基礎。


戰爭的勝利也使普魯士在歐陸的影響力迅速擴大。兩千萬人的命運就此永遠改變,普魯士已一躍成為在歐洲執牛耳的大國。而俾斯麥正是那個幫助普魯士成為歐洲執牛耳者的首功之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炮歷史 的精彩文章:

跑步時膝蓋不舒服怎麼辦?這些方法快來了解一下吧!
白蓮教之亂:明朝鎖國體制下的邊境大患

TAG:冷炮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