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管理者,怎麼管理能力比你強的下屬?
做過那個管理能力比你強的下屬,我站在被管理者的角度上看,該怎樣管理。
無論這下屬的能力怎樣,先在共事中,了解這位下屬的價值觀是否與公司團隊所匹配?
價值觀相符,能力不錯,那麼對於你這位管理者來講,就是如虎添翼;如果價值觀不相符,而能力又不錯,那將會是災難——造成的破壞影響力一發不可收拾——把團隊氣氛搞得一團糟糕,與其它人的協作上就充滿了斗心勾角,對協作的不配合,甚至做的事情與原團隊的相反,所以建議還是不能留吧,因為你用不好。
為什麼價值觀如此重要?
無論你公司的大小,團隊的價值觀都代表著你們的底線、方向和文化,哪些是該做的,共同遵守,哪些是不該做的,無論利益多大也不碰,這才能讓你的團隊有所為,有所不為,從而能盯著原來的目標而出發,不用過去分散資源和時間。如果你們提倡真誠而這位下屬則是各種欺騙,那麼你的管理成本非常高:你不知道哪些該信,哪些不信,需要怎樣去驗證,並且還需要費精力與時間去跟進,落實與監督,如果你該管的地方並沒有管到,出了差錯你的責任也少不了。
如果他在價值觀上通過了你的檢驗與觀察,那你應該與他分享你們努力的方向與目標,讓他參與進來,自我制定相應計划去執行。
很多管理者認為自己說什麼,教下屬怎麼實操,就是在輔導下屬,其實不然,其中的原因在於:
1.下屬不明白為何而做
我不知道為什麼而做,這樣做的意義何在,與公司的願景怎樣掛上勾,那麼在他看來這份工作除了薪水回報,就沒有其它的意義:我不知道我現在努力做的方向有沒有問題,我只知道這麼做領導會給我高績效和薪水。
2.不明白主動掌控自己的計劃與節奏,不知道自己往哪個方向走。
既然能力比你強,他自然是想掌控自己的做事節奏,自己往哪個方向走,自己知道目標與任務標準後,那麼就自己主動與安排自己的計劃,努力把事情做到位,交出滿意的結果。如果他都不知道上司你要做什麼,那麼他會很氣餒——我來了是解決什麼問題的呢?為什麼只安排我做一些沒有啥挑戰性的或者是一些不屬於他份內事、緊急但不重要的事,現在就是聽上司指令,說做什麼就是什麼,並沒有說可以自己安排事情來做。
在一定範圍內主動放權,布置目標後定期讓下屬彙報工作,並且對他做出的行為、結果提出反饋建議。
沒有權力的下屬,如同一個沒有牙的老虎:你原來沒有權力,要請求你上司才能做決策,那麼我是不是可以認為你並沒有權力,聽不聽都可以。而我們使用權力的原因是,為計劃的落地而護航,有一些人硬要對抗或者不聽的時候,有權把它糾正過來,並且讓人知道你可以動用權力來維護這個執行必須要做到位,而除了用權力外,還要用自己的以身作則影響下屬:你看重什麼,自己去做什麼,下屬知道後,就趕緊自己去跟進落實,並且你在做的過程中,總結出自己的親身體驗與看法,更好地了解了下屬的心理和面臨的業務狀態,從而能提出更接地氣的解決方案,讓下屬容易接納,你對下屬的心理也能更清楚,從而更容易說動下屬。
一定要讓下屬定期彙報他的工作情況,你可以針對他的任務設立幾個你認為關鍵的指標,讓他每天給你反饋,並且從對他彙報的數據不滿意的地方,進行一個深度的追問,直到你認為給出的答案滿意為止,認為原因被追究出來為止,然後根據這原因而給出相應的行動指導與反饋,讓他像照鏡子一樣,知道自己的行為沒把事情做到位,進一步改過來。記住,那幾個關鍵指標是你切入業務中去所拿到的,並且每個時期考核的指標都有可能不一樣,它一定是動態變化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
不僅在工作上讓他感覺到有挑戰性與成就感,還在感情上也應該給予關懷
在明確你的目標與標準後,要敢於鼓勵他大膽去干,交出你預期的結果,而不是通過說教、訓導來提升他的能力,更不要吝嗇你的讚美:沒有什麼比對他的肯定更有效。
從另一個角度上看,人也是有感情的,比如讓他有感覺到被關心,在生活上有一些感情上的投資,比如有一定的交情,願意跟你講一些除工作後上的事,也是一種員工關係不錯的反饋。
你對這方法滿意嗎?


TAG:紅塵一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