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漲知識】中秋傳統活動有哪些?(附中秋賞月地點)

【漲知識】中秋傳統活動有哪些?(附中秋賞月地點)

原標題:【漲知識】中秋傳統活動有哪些?(附中秋賞月地點)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時間為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所以稱為中秋,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  

那中秋都有哪些傳統活動、習俗呢?  


吃月餅



月餅是中國的傳統糕點之一,中秋節節日食俗。月餅圓又圓,又是合家分吃,象徵著團圓和睦。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後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的飲食習俗。月餅與各地飲食習俗相融合,又發展出廣式、京式、蘇式、潮式,滇式等月餅,被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 

後台回復「中秋」,查看「吃月餅應該配什麼茶


賞月



賞月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慢慢變成了輕鬆的娛樂活動。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  


後台回復「中秋」查看「廈門中秋賞月地點」 

走月


中秋節之夜還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而解放後建的莫愁湖公園之抱月樓,則成了市民賞月的新景點。 


祭月


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玩花燈


中秋節,有許多的遊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投壺


源於射禮,戰國時期最為盛行。遊戲規則:壺代表著箭靶子,筷子代表著箭,在吃飯喝酒時玩耍,射中為勝。

打糍粑


將糯米煮熟,放在石槽里,用木棒錘打,直到打成「膠體」,用白糖或黃豆粉沾著吃,別有味道。


做糖人


用灰面和白糖為原料,做成可愛小人的形狀,再用竹籤串起來,是小孩子的最愛。


博餅


與現代搖骰子類似,不過博的彩頭是月餅,相傳是鄭成功為鼓舞將士作戰士氣而設立的遊戲。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


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燒塔


南方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 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


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 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鬥。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廈門本地寶 的精彩文章:

TAG:廈門本地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