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范希文:區塊鏈應用未來可期

范希文:區塊鏈應用未來可期

隨著區塊鏈技術加速應用於金融、醫療、能源、產權和物聯網等眾多領域,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投身於區塊鏈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浪潮中。全球高科技產業投資聯盟(GATI)千資百鈦4期高科技投融峰會於2018年8月10日隆重舉行,IMI學術委員、中拉合作基金首席風險官范希文在主旨演講環節發表有關區塊鏈相關應用的主題演講。范希文指出區塊鏈作為新興技術卻沒有實現爆髮式擴張發展的原因,即新技術第一次革命往往不一定有多少碩果,沉澱之後,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革命的興起往往是偉大公司出現的時候。但區塊鏈技術安全性、透明、效率等優勢決定了其存在的巨大潛力。區塊鏈提供了一個繼互聯網之後一種全新的平台,人們可以在這個平台上創造出無窮無盡的商業模式出來,未來可以在特定場景例如房屋買賣與出租、智能電網等廣泛應用,以提供極大便利。

以下為演講全文:

胡區長、王理事長、哲平總編、各位來賓,大家下午好!今天很高興有機會跟大家交流。我今天講的題目是區塊鏈的應用。我自己是做投資的,技術上知之甚少,我只能從投資的角度跟大家做一個分享。

我有朋友最近從矽谷回來,說區塊鏈已經在矽谷降溫了,沒有什麼人去談論區塊鏈。這個不奇怪。前兩年區塊鏈開始火熱之後,這一段時間下來,除了在比特幣和各種幣比較成熟的應用之外,區塊鏈在其他領域的成熟的例子並不多見。提一個問題,區塊鏈到底是炒作還是醞釀著下一次機會(Hype or Hope)?我們看一下90年代互聯網的發展或許能得到部分答案。互聯網當時紅極一時的有很多公司,像美國在線、雅虎,包括網上紅極一時的廣告公司DoubleClick和網景(Netscape),都是領軍人物,但是現在他們怎麼樣了呢?這些公司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有的失敗了,有的被新興力量所代替,相當一部分成為了像Verizon這樣大公司的一級子公司,甚至是二級子公司。雅虎還好一點,但是Netscape、DoubleClick都已經悄然無聲了。

我想說的是,第一次的革命往往不一定有多少碩果,沉澱之後,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革命的興起往往是偉大公司出現的時候。互聯網的爆發時代是90年代中晚期,中期一直到晚期有一個高峰,是第一次革命;但後來的偉大公司,如Facebook(臉書)和騰訊是2004年成立的,Spotify和Twitter(推特)是2006年成立的,第二次浪潮使他們成為了互聯網的主宰者。當然,第一次革命時,產生了像谷歌、亞馬遜、阿里和Netflix這樣的偉大公司。

我們看一下當時權威人士對區塊鏈的預測。2016年的時候權威人士說區塊鏈大概在2-5年內應該會被部分市場所接受,10年會被市場廣泛接受,到現在2年過去了,回過頭來看,區塊鏈到底怎麼樣?

今年5月份的時候美國做了一個調查,調查的誰呢?調查的對象是各個公司的CIO,即首席技術官,調查的結果怎麼樣呢?結果發現只有1%的首席技術官說他的公司或多或少地採納了一些區塊鏈的技術,另外僅有8%的CIO說我們的公司現在準備在短期內有一些採納區塊鏈技術的計劃,其他的公司一概沒有採用區塊鏈的任何打算。

我剛才說過,除了比特幣之外區塊鏈好像還沒有太多的成功?很多人在談區塊鏈,但很多所謂區塊鏈的應用並不是真正的區塊鏈,而是借區塊鏈推動舊的技術,是新瓶裝舊酒。所以,說區塊鏈已經成功或顛覆了這個或那個,我是懷疑的。因此,區塊鏈的大發展可能是在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爆發時發生。

所以,可能區塊鏈多多少少還是像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樣,有一個炒作、甚至過度炒作的時期,然後,再進入平靜發展期。現在說來,甚至於區塊鏈還有很多爭議,比如說,環境保護主義者認為區塊鏈是一個災難性的東西。為什麼?因為區塊鏈用電很多,大量地用電造成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這是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給大家講一講區塊鏈的定位。

為什麼區塊鏈這兩年沒有像想像中的爆發呢?我想可能有這樣幾個因素:一個是標準的問題,因為區塊鏈要求參與的市場各方,特別是跨行業、跨領域的這些產業、商業之間要有一定程度的標準化的東西,標準化的取得實際上是很耗時間的,否則的話就沒有辦法去做技術上的實施。還有一個是隱私權的問題。要不要在區塊鏈市場參與人之間去分享參與人的信息?分享多少合適?剛才王忠民理事長講了這個問題,其實是非常深刻的,牽扯到利益、隱私權等等很多道德、技術上的問題,自然也影響著區塊鏈的廣泛實施。還有一個是速度問題。大家都知道,區塊鏈按照自身特徵來說要比中心化的資料庫慢,因為它不是中心化的,是分散式的資料庫,其速度不適合大規模、高速度數據處理的需要,這可能也是一個障礙。最後是所謂的利益衝突問題,利益衝突不解決區塊鏈實施起來也會有問題。什麼叫利益衝突呢?區塊鏈說到底還要受到底層的商業模式的影響,受到商業模式的形態、業務的程序、資料庫的特徵等等方面的制約,所以沒有在這些方面取得協調的情況下,區塊鏈的大規模實施也會遭遇到問題。所以區塊鏈現在回過頭來看,炒作背後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什麼是區塊鏈?大家或許都很清楚,但我自己對於這個概念一直是很掙扎的,為什麼?因為最早聽區塊鏈的概念是去中心化,只知道它顛覆性的意義,不知道它到底做什麼,所以不如把我個人的理解跟各位分享一下。

到底什麼是區塊鏈?說起來挺簡單的。首先,區塊鏈是一個分散式的資料庫,這個資料庫跟普通的資料庫不一樣,一般的資料庫是中心化的資料庫,比如說一個單位裡面的資料庫,由IT人員去維護,而且有一些專門人員去做數據的輸入和分析使用,或者是跟其他的網路接入以獲取信息。區塊鏈的資料庫是分散式的,在一定範圍內,它屬於不屬於同一單位的實體或個人。所謂在一定範圍內,是指可能是公共的、也可能是私人的。公共的像比特幣,所有人都可以接觸到這樣一個分散式的資料庫;還有的是私人的,在一定的商業範圍內,誰參加是要被允許的。這樣的一種資料庫,不管是公共的還是私人的,都是分散式的。其革命意義也在這個資料庫的特徵,在一定的範圍內,所有人都有機會去接觸它,看到它,都有機會輸入你交易的數據。

這個資料庫要分解成所謂的塊,要把它變成區塊,每一個區塊用來記錄交易,比如交易日期、交易各方、交易金額、交易的標的物、交易雙方所謂的許多細節等。每一區塊的信息是透明的,是可以被驗證的,驗證後,要加蓋所謂時間圖章(Time-stamp),英文是Hash,這個驗證過程就是跨越整個群體的一種驗證,大家都看得見,所以做假非常難,這是區塊鏈的一個特點。最後,當新的交易發生時,新的區塊便產生出來,去記錄這個交易,然後驗證這個交易,以及由交易牽涉到的以往的交易,都要被驗證,從而使作假更加困難。把這些區塊連在一起,就成了區塊鏈。驗證的過程是大量的計算過程,消耗很多電能。最早在中本聰的那篇文章裡面,區塊(Block)和鏈(Chain)是分開的,後來,人們就把它們變成了一個詞,區塊鏈(Blockchain)。這就是我理解的區塊鏈。

說到這裡,大家按照我的想法重新體會一下區塊鏈,就會發現區塊鏈有三個特點:一個是安全性,這個安全性是用加密的方式實現的,交易通過像指紋(Hash)一樣的驗證,使得你很難去做假。二是透明,所有的參與人都可以接觸到這樣的信息。三是效率,區塊鏈的效率不在於它的計算速度,而在於它提供了新的一種商業模式,這個商業模式可能是降低了交易成本,可能是打破了交易環節或者去掉了交易環節等等,這是它所體現的第三個特徵。

其實,區塊鏈自比特幣出現之後,它的最大特徵實際上是草根的、底層的、是自下而上的,其實都不能說它是自下而「上」,因為沒有「上」,就是在最底層裡面,是大家彼此進行交易的一種方式,所以區塊鏈帶有這樣一種民間的、草根的自下而無上的一種東西。區塊鏈需要一種文化,也需要一種土壤,這個土壤就是一個自由創造,彼此之間可以互相交易的狀態。

區塊鏈的這些特點奠定了區塊鏈的意義所在:這就是區塊鏈提供了一個繼互聯網之後一種全新的平台,人們可以在這個平台上創造出無窮無盡的商業模式出來,所以區塊鏈的意義就在於此。那麼下面我就給大家總結一下我所體會到的區塊鏈能幹些什麼。

區塊鏈的應用場景之一,從抽象的角度來說,是區塊鏈比較適合信息維度比較有限,買方賣方需要建立信任,但是這種交易又會不斷地反覆重複。比如,說有我們常說的P2P lodging,即私人家裡把自己的房子騰出來讓旅遊者來做,都是這一類的,例如,Airbnb,Homeaway等。還有房屋買賣和出租的中介機構,有很多參與交易買賣的雙方,但是交易本身信息維度是有限的。

第二種場景是標準化的單一產品,這個產品裡面有大量分散的、並沒有關係的那種潛在供應方和購買方,比如說分散式的電力市場,這個電力市場買方和賣方可能是同一主體,同時,更多場合下,買方和賣方並無任何關係,比如說在家庭的房頂上架了太陽能板,發電自用,而剩餘的電就送到電網上去。所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家庭,它既是用電方,又是售電方,所以區塊鏈可以把他們連接起來互通有無。消費金融中的P2P也是這類例子,區塊鏈在其中可能有很多用武之地,我剛才講到的區塊鏈的特徵,安全性,不能作假,本來是誠信的問題,彼此不信任,但是通過一個技術問題,可能長期解決不了的個人誠信問題,就被約束起來了,甚至是被解決了。區塊鏈如果早些成熟,可能就沒有P2P跑路的事情發生了。

第三種場景,是在業務過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工收集信息,而且信息的來源是多點的,這個時候也是區塊鏈的應用之地,區塊鏈可以幫助降低人工成本,舉個例子,銀行的KYC(Know Your Client)現在很嚴格,它是對於銀行每一個客戶都要了解。KYC要知道你是誰、有沒有不良記錄,有沒有打過官司,公安部門有沒有犯罪記錄,還要到工商部門查你的商業註冊等等,很周折的,有的甚至是用幾個月的時間去查,有了區塊鏈的技術就可能在幾秒鐘內解決。

還有,美國房屋所有權是要有所有權保險(title insurance)的,防止被篡改。房屋所有權是在買房子的時候,買方要確定這個房子確實屬於賣方所有,這個問題區塊鏈也可以幫你解決。

最後一種場景,比如說交易市場上的股票交易、期權交易、大宗商品交易等,每天是成千上萬、幾百萬件的交易,但會有差錯,甚至會有到10%的錯誤率,可能因為操作細節太多所致,區塊鏈可以通過一系列的驗證,把這個問題解決掉。

區塊鏈或許在各個業務鏈中都有用武之地,比如說保證了買賣雙方的相互信任,再如,可以在支付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一個人買東西,每次都要把你的支付寶調出來輸入你的密碼,在美國買東西都要填一次信用卡信息,很煩瑣。有了區塊鏈,一次驗證之後不要再做了,可能掃臉就可以了,所以可以提高效率。還有互聯網出現以後,如果網上買東西,或線下接受服務,你可以用互聯網發布你的網評,把自己的體驗跟其他的用戶分享。但是我們都知道,現在許多網評是假的,可能是業主顧的一幫寫手乾的,如果有了區塊鏈,假的網評可能被杜絕,包括房屋中介的假房源信息,有了區塊鏈可能都可以解決。

下面給大家介紹兩個實例,讓大家有一個更具體化的認識。第一個是房屋買賣和出租方面的區塊鏈應用。現在的房屋買賣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都是通過中介實現的,中介把買賣雙方連在一起,要為此而收一筆中介費,這個就給區塊鏈提供了機會,我們常說區塊鏈的一大特點是去中介化、去中心化,這在房屋買賣中有了很大的用武之地。在房屋買賣裡面什麼是我們面臨的痛點呢?有中介費用,像美國是6%的賣方成本。中國除了2%的中介費,還有比如代理買方的登記費、辦理貸款的代理費等。我2015年回到中國,當時找房子租,看到網上中介信息很多,我挺興奮,覺得找到滿意的房子不成問題。結果朋友告訴我,說你別信那個,很多都是假的。

我們假設通過區塊鏈技術,應用到房屋中介領域,其中,由於是買賣雙方直接交易,至少虛假信息大大減少。假設全國年成交量是50萬套房屋,平均售價350萬元,各種可節約中介費用2%,總經濟影響就是350億元/年。再假設新商業模式將節省的中介費與客戶平分,則新商業模式的營收就是350億*50%=175億元/年。

還有一個例子是美國的智能電網,也是區塊鏈應用的一個場景。美國每年差不多電力公司是3,600億的收入,100多年來一直是這樣的商業模式。另外,美國發電廠很少在市中心建,幾乎都是在遠離城市,且離石油、煤等能源比較近的地方。目前,美國的發電已經處於相對飽和的狀態,增長也不是很快,大概是每年1%左右的增長率。這樣,進入發電領域的投資不多,實際上,近年投資更多是導向輸電和配電領域,導致電價持續上升,儘管發電所用能源如LNG成本是在下降的。目前在美國,除再生能源,智能電錶和電力儲存對電網的顛覆性影響外,區塊鏈通過去中心化可建立新的購電市場,也是對美國電力商業模式的重大影響。

目前,美國有3,000多家utilities公司,5,800家大型電廠,450,000英里的輸電線路。這是電力市場上、中、下游,即發電、輸電、配電的總體情況。在這樣一個商業模式下,美國電力市場有幾個痛點:一是有相當的電力傳送損失,大約7%左右;第二可靠程度(如斷電)不是很高,因自然現象如颶風導致停電時有發生;三是電載量控制(高低峰定價),即把高峰期的電費相對調高一點,希望這樣可以導致用戶用電行為的隨之調整。

建立當地的新能源購電市場可以部分解決上述痛點。例如,把使用太陽能光板的用戶連接起來,形成新的市場。這可以通過區塊鏈建立分散式的電力市場幫助解決這些痛點。我們看美國的情況,根據高盛的分析報告,如圖所示,這種分散式市場的增長是比較快的,右邊的圖代表了架在房頂上的太陽能電量的增長情況,這麼多年也是穩步增長的。根據高盛的研究,如果美國採用區塊鏈技術,到2030年的時候,通過建立分散式電力市場,美國一年可以創造大約25億美元的價值,情況樂觀一點的話,可能達到27億美元的價值,這是美國智能電網的例子。

編輯 陳晨

來源 公眾號- 跨境金融50人論壇

審校 田雯

監製 安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MI財經觀察 的精彩文章:

周末讀史 | 董卓鑄造小錢 ——中國古代商品交換經濟從繁榮走向衰退
向松祚:以史為鑒,冷靜妥善處中美關係

TAG:IMI財經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