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為啥越來越暴力?美國教授說其實我們一直都理解錯了

孩子為啥越來越暴力?美國教授說其實我們一直都理解錯了

看點孩子愛打人怎麼辦,這是一個千古難題。是以暴制暴打回去,還是講各種道理教育他?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學碩士小馬君分享了來自美國和加拿大心理學教授的研究,刷新了對這類孩子行為的認知:1.喜歡打人的孩子大腦與眾不同,分為不同類型,因而也要用不同的方法。2.孩子打鬧的機會太少,社交性不夠反而影響孩子今後的成長。文中,兩位教授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值得一讀。

攤上一個愛打人的孩子怎麼辦?

孩子越來越暴力,而且屢教不改。

類似的問題常常使得許多爸媽深感智商和情商捉襟見肘,頭疼又尷尬,而這也是幼兒園老師每天都要面臨的挑戰。坐視不管嗎?批評教育嗎?搓衣板伺候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嗎……

以上這些要是管用的話,就不會「暴力小孩無窮盡也」了!

小馬君最近偷師了兩位教育界的高人,最終他決定以後要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來「對付」自己幼兒園裡這些愛打人的小孩。

我沒聽錯吧?!對於愛打人的小孩,還鼓勵大人再「打回去」?

別急,妙招還是歪招,看完他的分享,你就知道了。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各位爸爸媽媽和老師們解決掉這個千年大難題。

關於孩子打人,愛使用暴力、好攻擊的行為,我之前也寫過一些,比如《孩子打人的問題,美國幼兒園是如何處理的?》。而最近在網上連續聽了兩位美國學者的講座之後,對這個問題我又有了全新的認識,特別想和大家來分享一下。

本文乾貨

表面上同樣的暴力,背後隱藏了不同的原因——小小「疼痛無感」型 和「侵犯過度型」施暴者需要家長不同的教養對策

「強扭的瓜」不僅不甜,還有害!不要逼迫孩子妥協

多帶孩子「打鬧」,他們才會懂得分寸在哪兒

一個孩子是如何變得暴力的?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教授Kalina Michalska 在一次Ted演講中說到,因為一次被歹徒意外襲擊的經歷,讓她對於人為何會產生暴力,甚至走向犯罪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孩子為啥越來越暴力?美國教授說其實我們一直都理解錯了

Kalina Michalska教授

她開始研究那些暴力的孩子的腦部圖像,想要找到暴力背後的秘密。

結果真讓她發現了!

暴力背後的秘密

研究人員發現,習慣暴力的孩子早期的腦部圖像中可以清晰看到,其腦部結構與正常孩子不同,而成人與孩子的互動方式決定了這種先天缺陷會日益加劇或者逐日消隱。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理解不同人的腦部的應對差異,那就不難理解暴力行為背後的原因了。只有這樣,才可能真正幫助到孩子。

孩子為啥越來越暴力?美國教授說其實我們一直都理解錯了

Kalina Michalska教授在演講中展示的人腦差異圖

實驗是這樣進行的:

向普通人和暴力者同時展示一組非常痛苦的表情以及視頻片段,接著馬上用MRI核磁共振機器分析他們的腦部圖像。

實驗結果:

正常人:看到痛苦圖像時腦部的刺激區域與暴力者存在不同。

暴力者:分成了非常明顯的兩組:一組腦部反應區域不明顯,幾乎找不到黃色區域(過度反應);另外一組腦部黃色區域特別大。

孩子為啥越來越暴力?美國教授說其實我們一直都理解錯了

上為第二組,下為第一組

這個結果意味著什麼呢?

它向我們說明了一個不可思議的真相:表面上同樣的不可理喻的暴力行為,其背後的底層邏輯其實是完全不同的!

拿欺凌同伴這種暴力行為來舉個例子。

暴力邏輯①:暴力者自身本就對於疼痛無感。

孩子為啥越來越暴力?美國教授說其實我們一直都理解錯了

對於同樣的暴力行為,如圖中紅色部分所示,有種人實施暴力的背後原因是其本身就對於疼痛無感。這類暴力者,越是暴力,越是無法感知欺凌給別人帶來的痛苦。

暴力邏輯②:暴力者對普通侵犯會產生過度反應。

另外一種暴力者產生的原因就是對於普通侵犯過度反應。如上圖中黃色部分所示,這類暴力者的過度反應越大,就越加暴力。比如:別人可能只是開玩笑的一句話,「我覺得你的褲子好土啊」,暴力者大腦在解讀這句話的時候會認為這是一種侮辱,繼而內心感到極度痛苦。為了予以還擊,他會過度反應,甚至採用欺凌同伴的手段。

Kalina 教授說,雖然我們看到的最終呈現出的暴力行為是一樣的,但是如果不先去分析施暴者這兩種完全不同的人格,很容易使用錯的方法,讓暴力愈演愈烈。

「疼痛無感」型施暴者的應對方式:多鼓勵

針對那些大腦對於「疼痛無感」的施暴者,使用懲罰都會無濟於事,反而一些獎勵的機制可能會對他們有效。比如鼓勵他們做一些正向的行為,並且給予一定的獎勵。這些暴力者比起「侵犯過度反應」型會更加難改變。

「侵犯過度反應」型施暴者的應對方式:多共情

針對「侵犯過度反應」型的施暴者,需要父母更好的教養技巧,比如讓他們時刻感受到被愛,並且對他們平時的需求更加敏感。我們要理解他們的感受,即使你覺得「這都不是事兒,你怎麼這麼矯情?」你也要學會說,「雖然我沒法幫到你什麼,但是我能夠感受到你的痛苦,我願意陪著你。」

這場Ted演講的最後,Kalina總結的一句話我非常喜歡,她說減少孩子暴力最好的方法就是:

Keep our minds open. Make our kids feel understood and valued.

保持開放的胸懷,讓我們的孩子時刻感受到被理解,且感受到自身的價值。

如果說Kalina的演講刷新了我對於暴力的認知,那麼加拿大多倫多心理學教授Jordon Peterson的課堂實錄則給出了更加具體的應對方案。

該如何面對「暴力小孩」?

為什麼有些孩子暴力,可是從小依然人緣很好?

Jordon教授拋出的這個問題讓人非常震撼!通過他的研究發現,其實大部分孩子在2-3歲左右都會經歷一段疑似「暴力期」,比如一言不合就扔玩具,或者喜歡打人。但是奇怪的是,到了4-5歲,其中一些孩子會沒有朋友,另外一些卻依然人緣很好。對於這些沒朋友的孩子長期追蹤,發現他們最後會一路被同伴拒絕,變得越來越暴力,最終可能會產生反社會的行為。

逼孩子妥協,後患無窮!

他把這些從小有些暴力的孩子分成兩個維度去分析:

妥協程度

社交性程度

然後在他的研究中發現,一個「不願意妥協」但是「社交性程度很高」的人,雖然他外表看上去也有點暴力,但是會有很大的成就,比如美國總統川普。

孩子為啥越來越暴力?美國教授說其實我們一直都理解錯了

其實川普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妥協程度低」但是「社交性程度高」的人

但是,一個「妥協程度」低、「社交性程度」也低的人,就會產生大問題了——他們容易變得越來越暴力並且無法自拔。

因此這位教授提出一個全新的觀點:不能只在「妥協性」上教育孩子。比如:學校教孩子一系列的技巧去妥協,玩具應該要分享,各種套路逼迫孩子說對不起等,這並不是正確的指導方向,而應該在「社交性」上多花心思。

暴力背後的解決方案

Jordon教授認為,大部分暴力的孩子背後的實質原因是不知道怎麼和人社交,並且對於自己「下手輕重」沒有任何感覺或者沒有分寸。

因此他寫了一本書叫做《親子打鬧遊戲的藝術》,並在裡面提供了一種方法,可以讓孩子去感受到自己攻擊別人時的輕重程度以及界限,以免殺傷力過大而導致所有同伴都對他避之不及。

他說,之所以孩子現在越來越暴力是因為他們「打人」的機會太少了,家長需要在家裡為孩子創造這種機會。

在玩耍中,允許孩子「打鬧」尺度大一些,同時也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不同力度造成的感受,並且明確如果要與別人有肢體接觸的時候,界限在哪兒。

那「打鬧遊戲」到底怎麼做呢?給大家演示幾種:

(常爸提醒:有些動作看起來簡單,但是做的時候對家長的運動能力/肢體把控能力還是有一定要求的,模仿時請小心。)

Airplane 1 – 2坐飛機

孩子為啥越來越暴力?美國教授說其實我們一直都理解錯了

孩子為啥越來越暴力?美國教授說其實我們一直都理解錯了

用雙腿夾住孩子,並且雙腿蹬著孩子的肚子向上抬,並且慢慢向下移動。可以讓孩子上升很高,他們會非常興奮。美國也把它叫做「tummy time」(肚子時間),這個動作對於孩子的vestibular sensory前庭感知也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Clique de Soleil 後空翻

孩子為啥越來越暴力?美國教授說其實我們一直都理解錯了

讓孩子抓住成人的腿,通過成人腿腳的配合幫助孩子完成空中的「後空翻」,讓他們感受一下360°翻轉身體的感受。

Squishes! 咯吱咯吱

這個「打鬧遊戲」非常容易逗笑孩子,建議可以在他們睡前做。讓孩子們先躺在床上,然後大人壓在他們身上俯卧撐。也可以讓孩子們倒數五下,數到零的時候再壓到孩子身上去。這樣他們可以感受到被壓的感覺,也能讓他們咯吱咯吱笑個不停。

Water Skier 滑水

孩子為啥越來越暴力?美國教授說其實我們一直都理解錯了

這是幫助孩子練習平衡的好遊戲。讓孩子站在你的雙腿上,雙手緊緊拉著你並且保持身體筆直的狀態,然後孩子可以後仰和前傾,就好像在滑水一般。

Mom"s Favorite Boots 媽媽的靴子

孩子為啥越來越暴力?美國教授說其實我們一直都理解錯了

孩子們可以抱住爸爸媽媽的腿,然後成人可以試圖向前邁步,並且讓孩子掛在上面。這個動作會讓孩子非常興奮,對父母而言也是非常好的體育鍛煉。

Grab It ! 抓住他!

孩子為啥越來越暴力?美國教授說其實我們一直都理解錯了

在地上放個沙包或是其他小物件,成人可以坐在沙發上,讓孩子試圖伸手去夠。同時拉住孩子的一條腿輕輕往回扯,為前行增加難度。這是讓孩子感受拉扯的力度,同時也是鍛煉他對於一個目標的不懈追求。

以上幾個動作看著相對靜態和溫柔,是因為它只是起一個示範演示的作用,我知道實際玩耍中你們一定會玩得非常high的!而且釋放精力的同時,他們也會在這種需要對抗的身體遊戲中更好地學會控制自己的身體力量,這樣才能幫助他們真正更好地約束自己的行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