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我」在古代不是「我」,「我」是一種兵器

「我」在古代不是「我」,「我」是一種兵器

本文來源於 觀觀雅集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不知各位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我」「伐」、「戰」、「戟」、「戣」這些打打殺殺的字長得很像,它們之間,曾經是否有過什麼樣的聯繫?

其實,漢字中凡帶「戈」字旁之字,均與兵、殺、戰事相關

「我」也不例外。

《說文解字》曰:「我,施身自衛也,從戈從手」。

「施身自衛」是「用來保護自己」的意思。

「從戈從手」作何解釋?

給各位看兩張圖就明白了

這是一件1975年從陝西扶風伯氡墓出土的一件青銅鑄「我」兵器,現藏於陝西寶雞博物館

刃作三波曲齒狀,犀利,背平直有一凹槽,背上附有兩橢圓形銎,銎上有對穿用以固定木秘。該器長28厘米,寬8.5厘米,重220克。怎麼看都像是《西遊記》里二師兄使用的鐵筢子,只是沒那麼密集罷了。

北京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件鏤空銅「我」,長29厘米,寬14厘米。

拿著這兩件叫做「我」的兵器,對照一下甲骨文

可以發現,在遠古時期,「我」在那時,正是被繪製成以上圖片中兵器的模樣。

原來,最初的「我」真的是一種兵器!

從甲骨文發明到現在,數千年過去了,知道「我」還是一種兵器的人已經寥寥無幾了。

河南葉縣春秋墓中的兩件同樣帶有三個波狀突齒的兵器

「我」在古代應當是「橫殺武器」「鋸殺武器」,是專對付列陣敵軍和戰車戰馬的折殺性武器。

它的作用,應當和鋸子一樣是,而不是「砍殺」或「用力挖」。

美國Freer Sackler 博物館藏有一件類似上述「我」的兵器

它前端有三個鋸齒形的鈍尖,是這一武器發揮作用的關鍵部位——鋸鋒,即鋸齒。

基部有兩個銎孔,在銎孔上裝上把柄,在把柄上繫上繩索,左面的往左拉,右面的向右拉,使鋸片來回作水平運動。

那麼,當古代「我」是一種兵器的時候,那時的人如何稱呼自己呢?

他們所使用的第一人稱代詞是「朕」、「寡人」、「不才」、「不佞」、「小人」、「賤民」以及「余」、「吾」等等。

那時候「朕」、「寡人」都不是君主或皇帝的專用詞,中國歷史上第一本綜合性辭書《爾雅釋詁》中就有解釋,指:「朕,身也。」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才規定「朕」只能是天子自稱。

至於「寡人」在春秋戰國時期更是大眾用詞,古代詩歌集《詩經邶風》中就有「先君之恩,以勖寡人」等等。

而「寡人」到了唐代,才成了皇帝的專稱。

至於「我」作為第一人稱代詞用,出現時間也很早,最早見於殷商時代的甲骨文,當時的「我」作為代詞用,指的是「我們」。

「我」作為武器,容易激起大家的鬥志,所謂「枕戈待旦」,大丈夫當「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因此將士們常取戈自持,凡持戈之人,皆歸屬我方,「我」便引申出表示自我的意思,從那時起沿用至今,再也沒有變動過「我」的意思。

人們在發言的時候,往往會說「我想」、「我認為」、「我以為」。

在生活中,更是經常聽人說:這個是我的、那個是我的,我的房子、我的車子、我的財產…… 這說明很多人非常在意自己,甚至說,非常自我。

人要獨立思考,要有自己的觀點、態度、主見, 人云亦云、盲目從眾必然不好。

反過來,人過分自我,做人往往會自以為是、自私自利,做事往往會損人利己。

要做到自我保護,又不至於傷害他人,請記得《論語·子罕》中的那句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更多專業知識請回復99查詢

各類文玩的知識和鑒別方法

(輸入數字直接查詢)

例如輸入「1」,查詢「天珠知識」

歡迎大家聯繫我們小編微信號一起交流探討,若你想了解更多古玩,文玩的某些的文章,歡迎給我們留言投稿,我們希望在共同的研究和探討中和大家一起進步!

平台合作請聯繫:

文章投稿轉載請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那點事兒 的精彩文章:

這是用「美圖秀秀」來修復文物?網友: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傳統大門上的八大件,除了老一輩還有多少人能數全?

TAG:古玩那點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