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有為領導「公車上書」?只是他的自吹自擂 | 問答

康有為領導「公車上書」?只是他的自吹自擂 | 問答


:教科書里說康有為在甲午年,領導了公車上書,反對簽訂《馬關條約》。但也有說法稱,康有為沒有領導過公車上書。哪種說法是真的?




文 | 諶旭彬




關於此事,茅海建教授已有極詳盡的研究,本文略作一點介紹。




自晚清以來,談到「公車上書」

(公車,舉子的代稱)

,所用史料基本取材於康有為自撰《我史》。




其記述如下:





「……朝廷命李鴻章赴日求和,議定割讓遼台並賠款二萬萬兩。3月21日談判電報抵達北京,

我提前得知消息,馬上讓卓如(梁啟超)去鼓動各省。

先鼓動了廣東舉人上摺子抵制和議,湖南舉人隨聲附和,28日兩省舉人同時呈遞奏摺,廣東80餘人,湖南全省參與。我與卓如又分別拜託朝中官員進行鼓動,各省舉人均極為憤慨,連日上奏,奏章堆滿都察院……

我認為士氣可用,遂召集18個省舉人在松筠庵集會商議,簽名者達1200餘人,我用一天兩夜時間起草了一份萬言書,內容包括拒和、遷都、變法三大項。

卓如、孺博(麥孟華)連日抄寫,傳遍京城,士氣憤涌。4月8日前去投遞,都察院以皇上已在和約上用璽,事情無法挽回為由,拒絕接受上書。」

(為方便閱讀,筆者對原文略做了通俗化處理,下同)




康的這段記載,長期被視為關於「公車上書」事件最權威的表述。




考之史料,這番自述卻有頗多作偽之處。




事實上,康有為組織的此次上書,並沒有付諸實施,他們並沒有去都察院遞交萬言書。




康有為一再聲稱上書未成,是因為都察院拒收。事實上,都察院在1895年的上書大潮中,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洪良品、余聯沅、褚成博、王鵬運、丁立瀛、龐鴻書、劉心源、高燮曾等20餘名都察院御史,都曾上奏極諫,有些甚至連上數折;當日實際主持都察院的三位堂官,裕德、沈恩嘉和壽昌,也都曾上奏反對和約,主張再戰。

說都察院「守舊頑固」、拒收康有為發起的上書,是難以置信的。




康有為還說,四月八日去投遞時,都察院以和約已成、再上書於事無補為由,拒絕接受、代遞自己組織的公車上書。這同樣不符合史實。




據茅海建教授考證,就在四月八日當天,都察院還向朝廷代奏了官員舉人的上書15件之多。這些奏摺最晚遞至都察院的時間是四月六日; 四月九日,都察院又代遞了10件條陳,條陳上註明的投遞日期,有三件正是四月八日;四月十一日、十五日,都察院再次代遞了9件條陳。其中兩件條陳註明投遞日期為四月十日,一件註明投遞日期為四月十四日。

(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二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第18~23頁)



事情的真相是:康有為並沒有去都察院遞送上書。




1895年夏天,在上海出版的、署名為「滬上哀時老人未還氏」

(梁啟超曾用過「哀時客」的筆名)

的《公車上書記》一書,對此事有所交代:





「是夕(四月八日)議者既歸散,則聞局已大定,不復可救,於是群議渙散,有謂仍當力爭,以圖萬一者,亦有謂成事不說,無為蛇足者。蓋各省坐是取回知單者又數百人,而初九日松筠庵之足音已跫然矣,議遂中寢,惜哉惜哉。」



所謂「議遂中寢」,意思就是眾人覺得事情已成定局,遂四散而去,並沒有前往都察院上書。





圖:康黨1895年在上海策划出版的《公車上書記》封面及序言頁




在《我史》里,康有為還虛構了一群阻礙自己上書的反對派。




康說:




「此前,舉人們聯名上奏,當權的孫毓汶已頗為忌恨,我組織的這次千餘人的大行動,更是本朝從未有過之事。翰林院編修黃□(註:原文缺)曾,是孫的心腹,舉人們初六、初七兩天在松筠庵大舉集會,初七傍晚,黃前往各省會館,阻撓此舉,捏造飛言肆意恐嚇,許多舉人被他嚇住了。初八日,街上已到處貼滿大字報,對我們的誣衊攻擊無所不至,許多人於是退縮,甚至請求撤銷簽名。」




孫毓汶是主和派,對主戰舉子們的上書不滿,自不然理解。但說孫能夠恐嚇士子,令他們心驚膽戰,紛紛撤回簽名,則非史實。茅海建教授詳細查閱了軍機處檔案,結果發現:





「第一,反對和約的上奏、代奏及電報,已經形成了聲勢浩大的運動。其中最重要且最具影響力的,並不是進京應試的舉人,而是各級官員。




「第二,當我閱讀這一批關於和約的上奏、代奏與電奏中,聽到的只是一邊倒的反對議和的聲音。眾聲喧嘩之中,只有一人同意與日本簽訂和約。此人是幫辦軍務、四川提督宋慶。」

(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二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第15~16頁)




可見,當時的輿論氣氛完全倒向主戰派,公開出來支持和談,雖無政治風險,卻要冒很大的輿論壓力。康有為所謂的「飛言恐嚇」,其實並不存在。




退而言之,即便孫毓汶甘冒眾怒,真對舉子們實施威脅恐嚇,他能嚇住舉子們嗎?




並不能。




朝中身居樞要的軍機章京,如兵部主事張嘉猷、戶部郎中林開章,也在簽名、上奏,反對議和。上奏反對和議有沒有政治風險,誰會比他們更清楚呢?他們的行為,對舉子們而言,實可謂最有力的榜樣。再如,翰林院編修王榮商三月二十九日簽字反對議和,四月三日又單獨上書,還是反對議和,四月十五日,王升任為翰林院侍講,反對議和並未影響他的仕途,這對舉子們而言,也是很有力的榜樣。




顯然,康有為對當日政治氛圍的描述,是失真的。他所說的反對派,從都察院這類機構,到孫毓汶這類個體,並不存在。





圖:曾任四川提督的宋慶,宋慶是1895年上書贊同和議的極少數人



在《我史》中,康有為還說,自己是此次公車上書的領導者。




據康的描述,上書高潮的掀起,始於康命令梁啟超鼓動廣東舉人,湖南舉人隨後響應,康、梁又進一步聯絡朝中官員,最終有了18省舉人發憤聯名上書的結果。




這同樣不是史實。




康有為及康黨,日後撰寫了大量有關公車上書的文章,但對當年具體如何鼓動各省舉人、具體如何聯絡朝中官員、具體聯絡了哪些官員,並無說明。並無說明的原因,是因為這些史實是誇大的。

康有為在當時,並不具備領袖18省舉人上書的聲望。




這一點,略作對比即不難看出。




康有為曾命令梁啟超出面組織廣東舉人聯名上書,此次上書,

有廣東舉人80餘人簽名

,梁啟超領銜,康門弟子麥孟華簽名第5位。雖然康本人沒有簽名,但說康有為策劃領導了這次聯名上書,是不為過的,這也是1895年唯一一次可以被確切證實的康黨所組織的聯名上書。




大略同期,廣東舉人還在陳景華的領導下,組織了另一次聯名上書,

簽名的廣東舉人共有289名

,四月初七日由都察院代遞給了朝廷,在本次上書中,麥孟華簽名排在第63位,梁啟超排在第284位,康有為同樣沒有簽字,從簽名來看,此次活動與康黨的領導顯然沒有什麼關係。




康有為、梁啟超等均是廣東人。康黨組織的上書,只能獲得80人簽名;陳景華則有能力鼓動一場多達289人的聯名上書。




1895年,各省舉人均在聯名上書,有些省份甚至舉行過多次。如果康有為真是本年上書的領袖,本年的上書大潮真是由他鼓動、聯絡朝中官員發起,那麼,這些在各省聯名上書的舉子,肯定也會樂意參與康有為親自組織的在松筠庵的上書。但是,在康有為自己刊布的松筠庵簽名名單里,只有湖南舉人4人,而在沒有康有為領導的情況下,湖南舉人前後3次、共121人參與上書。

(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二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第24~27頁)




這樣的數據,如何體現康有為的領袖地位呢?




1895年夏天,康門弟子運作出版了《公車上書記》,書後附有署名為「哀時老人未還氏」

(梁啟超曾用過「哀時客」的筆名)

的《序文》。序文沒有提及康、梁是公車上書的領導者,這大概才是事實的真相——本書出版時,距離事件的發生不過短短一兩個月而已,當事人眾多,忌憚於輿論,康黨尚不敢過分歪曲事實。多年後撰寫《我史》時,則另當別論了。





圖:表現松筠庵「公車聚會」的繪畫




參考資料

:黃彰健,《戊戌變法史研究》,中華書局; 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一集、二集),三聯書局;康有為,《自編年譜》,中華書局;等。)






推薦閱讀




遲雲飛:陳其美主謀殺宋教仁說可以休矣 





語文教材里的「四大論證方法」邏輯混亂,是有害的





撒切爾夫人,為何會摔倒在人民大會堂的台階上? 





「三元里大捷」打得英軍磕頭求饒,是不是真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清朝垃圾奏摺」的真正製造者,其實是皇帝自己
汪精衛叛國,蔣介石如何應對?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