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醫療人工智慧市場規模有望達200億元

醫療人工智慧市場規模有望達200億元

「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際上,醫療人工智慧都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日前,由財新健康點與飛利浦公司聯合發布的《中國醫療人工智慧產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近年來,中國醫療市場上湧現出了大量醫療人工智慧創業公司,與此同時,不少傳統醫療相關企業和互聯網平台也在紛紛引入人工智慧人才與技術,進行相關布局。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人工智慧也在推動醫療健康行業的變革發展。

《報告》在梳理當下醫療人工智慧產業現狀的同時,調研了國內數十家醫療人工智慧企業,一方面對典型企業進行深入分析,另一方面對調研的醫療人工智慧企業進行綜合研究,預判行業最新發展趨勢。《報告》分為四個部分,分別從市場環境、產業格局、商業模式、機遇與挑戰等方面對中國醫療人工智慧產業進行總結。

需求旺盛市場前景可期

財新健康點運營總監趙國闖認為醫療人工智慧在中國有著先天發展優勢:一方面,中國人口數量龐大,有充足的醫療數據,為醫療人工智慧發展提供基石;另一方面,中國足夠大的醫療市場也為人工智慧企業提供了動力。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醫療人工智慧的市場規模就已達96.61億元,2018年有望達到200億元。

從2015年以來,中國政府各相關部門陸續頒布了近20項政策,從人才培養、技術創新、標準監管、行業融合、產品落地等方面做出指導,進一步催化了市場的發展。

據統計,自2013年到2017年,中國醫療人工智慧行業共獲得241筆融資。其中,2017年國內醫療人工智慧行業公布的融資事件近30起,融資總額超過18億元。到了2018年,資本對於醫療人工智慧市場的熱情依舊不減,僅上半年就有18家公司獲投,總金額超過31億元。另一方面,互聯網巨頭也早已重金布局醫療人工智慧,大手筆向產業鏈擴展業務。

覆蓋醫療產業鏈四大環節

《報告》指出,醫療人工智慧已經覆蓋了醫療、醫藥、醫保、醫院四大環節,醫療環節以服務患者為主,而醫藥、醫保、醫院環節更多是為B端的醫療機構、企業等服務。

醫療領域患者永遠是最核心用戶,中國大多數醫療人工智慧企業也首選以患者為主要服務對象研發產品,其提供的服務主要分為:健康管理、智能診斷、智能治療和智能康復。其中不乏成功實踐案例,如飛利浦著手打造的「健康關護全程」的整合解決方案、依圖醫療與華西合作發布的肺癌多學科智能診斷系統、為腫瘤患者提供輔助診療的IBM Watson等。

而在醫藥領域,人工智慧可以幫助葯企提高新葯研發效率;在醫保環節,人工智慧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幫助醫保相關方進行控費;在醫院中,人工智慧可以幫助醫院管理者提高管理效率,或是部分取代一些簡單的重複性工作,如導診等。

《報告》分析人工智慧醫療商業模式認為,醫療人工智慧在經歷過火熱發展後,迎來了商業化的關鍵期。目前雖然絕大多數醫療人工智慧企業尚未實現盈利,且產品大多還處於試驗階段,但通過不同業務模式已經可以實現一定的付費收入。

《報告》指出,目前中國從事醫療人工智慧相關業務的公司大致分為三類:創業企業、互聯網平台和傳統醫療相關企業。由於三者所具備的優劣勢不同,商業模式也不盡相同。創業企業多與保險、醫療機構合作,售賣服務;互聯網巨頭們正在加快在醫療人工只能領域的布局速度,值得一提的是,Facebook、蘋果、亞馬遜等巨頭雖然在人工智慧領域有長遠考慮,但主要布局在各自有競爭優勢行業,對跨界應用於醫療行業的項目較少,而國內以BAT和科大訊飛為首的互聯網巨頭更看重醫療人工智慧市場;傳統醫療企業作為醫療人工智慧的另一股重要力量,由於他們不愁資金,所以並不急於變現,而是依託設備、賦能設備,投入巨額資金進行相關產品研發。

缺人才、少標準,挑戰猶在

隨著醫療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面臨的問題也日漸凸顯出來。

其中,缺乏標準是最重要的一點。自2017年7月20日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以來,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等相關機構都在積極與行業人士接觸,相關政策、監管方案都在緊鑼密鼓的制定當中。不過,目前尚未發布相關政策。由於標準的缺乏,目前中國申報三類器械的醫療人工智慧產品大多停留在註冊申報之前的階段,尚無產品通過審批。

人工智慧人才現是阻礙中國醫療人工智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在我國,既懂醫療,又懂技術的複合型、戰略型人才尤其短缺。領英此前發布的《全球人工智慧領域人才報告》顯示中國人工智慧領域專業技術人才總數超過5萬人,排名全球第七位。而美國有超過85萬的人工智慧人才。在我國人工智慧領域專業人才供求比例接近1:10,失衡嚴重。

不過《報告》認為:即便當下醫療人工智慧依舊面臨著諸多問題,但這並不妨礙醫療智能化時代全面開啟。未來,更加智能的醫療服務、更加智能的健康服務將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經濟日報 記者:吳佳佳 見習編輯:於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