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誦讀 我讀沈從文

誦讀 我讀沈從文

朗誦|王雲製作|王璠

GIF

總614期 2018第190期

中國文學網?《執子之花》微刊

思潮

06責編 |三石

編輯、製作:王璠

我讀沈從文

——中國現代作家短評之八

對我來說,走近沈從文已經是近年之事了。是他過於幽深么?不是,恰恰相反,他的作品清澈、自然、樸素、靈動。那是什麼?仔細梳理一下,才發現有兩個原因。一個與個人喜好的創作方法有關。我長期浸潤在現實主義作品中,習慣於閱讀直面社會、歷史、人生的作品,不管多麼殘酷都能接受。這麼一來,就與浪漫主義作品有了距離。在我看來,沈從文的作品中雖有現實主義的成分,但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浪漫主義、唯美主義。因而,多年前,在讀過他的一些作品,包括他的代表作《邊城》、《湘行散記》後,我就把他的作品「束之高閣」了。我有一套十二卷本的《沈從文文集》,卻並未通讀過,只讀過其中幾卷。另一個與沈從文建國之後封筆,不再寫小說有關。準確地說,他的創作時鐘停擺在共和國誕生之際,這很難讓共和國時代的讀者記起他。據說,他在建國後之所以封筆,與大名鼎鼎的郭沫若相關。1948年3月,郭沫若發表了一篇重磅文章《斥反動文藝》,直接把沈從文定性為桃紅色的「反動作家」。一年後,郭沫若成了即將誕生的新中國的文壇領袖,這個定性就讓沈從文無路可走了。他悲觀、絕望,兩次自殺均又活了過來,上帝憐憫一個正直的人,拒絕接受他。

誰也沒想到,把他關在新中國的文壇之外,卻又成全了他。為謀生計,他到故宮做事,竟完成了一部《中國服飾史》來,成為這個領域的開山之作。意味深長的是,此書的序言作者為郭沫若,大約他是在表達某種歉意吧?只有天知道。

那麼,沈從文又是怎樣重新回到讀者眼前呢?說句不夠恭敬的話,他有點像「出土文物」,埋沒了三十年後,忽然就由河西到河東了。挖掘他的主力是海外兵團,聞名世界的美籍華人文學評論家夏志清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一書中,把沈從文放到很高的位置加以褒揚。在他看來,大陸只有兩個小說家可稱之為名家,其中之一就是沈從文。這個觀點不一定為大陸文學界所接受,但卻因此颳起了一股沈從文旋風,這股風把早已深居簡出的沈從文送到了文壇的頂端。一時間,文壇爭說沈從文,似乎不懂沈從文都沒資格談創作了。海外兵團中還有一人也很為沈從文賣力,他就是瑞典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在他看來,沈從文是大陸作家中最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事實上,沈從文已經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若不是1988年他向這個世界從容地揮手告了別,這頂桂冠會戴到他的頭上的。

雖然沈從文被炒得很熱,但我依然對他保持著距離,只是開始關注他的歷史命運,並零零星星地讀過一些關於他的傳記資料,受到感動。近日,一鼓作氣讀了新銳傳記作家張新穎的《沈從文的後半生》和《沈從文的前半生》,深感這是一部完整的「沈從文傳」了,不僅具有可讀性,而且資料可靠、詳實,讓我不由走進了沈從文的世界。我還讀了李輝的《黃永玉傳奇》一書,由於沈從文是黃永玉的表叔之故,黃永玉的某些生活就與沈從文交織在一起,讀到了一個活生生的沈從文。

當沈從文這個人在我眼前活起來之後,我在內心裡對他做了一番描述:赤子之心、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熱情洋溢、才氣橫溢。一個關於他的真實故事令我在噴飯之餘對他生出敬意。這個僅僅小學畢業,來自湘西鄉下,身上帶有苗、羌血統的青年,不僅到大學教了書,還追求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中的張兆和,堅韌不拔,到底成功。張兆和為什麼愛上了這個土得掉渣,自學成才的窮書生?從大處說是「天作之合」,從細處看,無疑是沈從文的天賦打動了「三仙女」。如果閱讀沈從文給張兆和的情書,那可真是美的盛宴。歷史事實證明,名門望族張家有此婿,不是沈從文之幸,倒是張家之幸。

有了對沈從文的新認識,我就對他的作品產生了新興趣,選了《邊城》重讀,再次進入他的文學世界。果然,有了新感覺。我忽然覺得,《邊城》就是現代版的《桃花源記》。差不多一千六百年前吧,出生於江西柴桑,也是楚人的陶淵明,寫了千古名篇《桃花源記》。這桃花源,就在距沈從文家鄉鳳凰約五百里的桃源縣。詩人見到了桃源洞,觸景生情,有感而發,描繪出一個美麗清純的新世界。陶淵明所生活的東晉,戰亂頻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目睹官場之黑暗,他不想再周旋下去,於是歸隱田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不僅自己過上了理想的生活,還給大眾設計了世外桃源,給這個鬼蜮人間帶進來一縷陽光。儘管這縷陽光只是個夢,但有夢總比沒有夢要好。日後,《桃花源記》的影響是如此之大,竟成了「大同世界」和「烏托邦」的同義語,代表了中國的一種社會理想。我不知道沈從文寫《邊城》時受否受到《桃花源記》的影響,但可以斷定的是,二者是相通的。在《邊城》中,出現了一個與俗世完全不同的凈土。這個邊城就是當今的茶峒,雞鳴三省之處。在沈從文筆下,邊城天空澄凈、山清水秀、一塵不染。最難得的是,邊城沒有一個壞人,每個出場人物都那麼真誠、淳樸、善良,見不到陰謀、算計、心機、陷阱。看看吧,擺渡人老船夫不僅里外透明,而且總是為他人著想。過渡人過意不去,總想多給他一點錢,但他多一文錢都不收,追上去還給人家。老船夫的孫女翠翠是一塊天然的、樸實無華的玉石,天真爛漫,無私地幫助別人、理解別人,那麼安心地過著窮日子。而有錢的順順從不趾高氣揚,盡心儘力地幫助著鄉民,在鄉下人中有了一種令人信服的威望。順順的兩個兒子都愛上了翠翠,卻互相禮讓,沒有嫉妒,沒有暗算。甚至沒有出場的翠翠的父母,都因純潔的愛情而死。可以說,在這個邊城找不到一絲灰塵,一切都如青山、綠水、藍天、白雲那樣令人嚮往。

是啊,沈從文寫了一個比《桃花源記》更生動的「新桃花源記」。作品發表於1934年,於是不能不問,《邊城》的故事發生在哪個時期?應該說,沈從文暗示出這是現代的故事。茶峒雖然遠在湖南邊界,但不可能與現實絕緣,也不可能與歷史絕緣。但是,沈從文不想讓塵世的污濁、醜陋進入《邊城》,想給人世間一縷陽光,所以創造出一個「新桃花源記」來。儘管這個新桃花源只在想像中存在,到底也是一種希望。當然,也不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性,茶峒曾經真的是世外桃源,沈從文讚歎著、欣賞著,擔心它有朝一日消失,就把它畫了出來。在他看來,太陽每日照常升起,這個世界總有陽光,所以一定要在希望中勇敢地活下去,這就是《邊城》的意義。不管怎樣,這個世界總算留下了沈從文的《邊城》,就像義大利留下了康帕內拉的《太陽城》。

順便一說,我重讀的《邊城》是個插圖版,內有畫家李晨的插圖,那是很精美的作品。尤其是翠翠仰望星空的那一幅,眼睛是那麼清純、明亮,看上去令人陶醉。

2018年3月21日

史 振

作者簡介

史振中,年近古稀。曾從軍十數年,亦曾就讀廈門大學中文系,後在某央企做事,早已回歸林泉。業餘時間偶爾弄文,出版過長篇小說和隨筆集。有一書房,友人命名曰:三徑廬。

執子之花 微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執子之花文學社 的精彩文章:

穿過人牆的玫瑰

TAG:執子之花文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