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顧明遠:我對教育的四個觀點

顧明遠:我對教育的四個觀點

作為中國現代教育理論、「學生主體客體統一論」「比較教育理論」 的開創者之一的顧明遠,從1986 年開始,花了12 年時間主編《中國教育大辭典》,又花了12年時間主編《中國教育大百科全書》。近年出版的《中國教育路在何方》更是受到教育界的諸多好評。

作為教育專家,顧明遠參與了關於國家教育改革的相關調研和方案論證,近年來不斷呼籲提高中小學教師地位,廢止「三好學生」評選與反對強迫孩子參加「奧數」培訓等,在社會上產生巨大影響。

顧明遠:我對教育的四個觀點

在一次採訪中,顧明遠提出了他對教育的四個觀點,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首先是要尊重與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的基礎、尊重他們的需要、尊重他們的人格。

有些教師布置作業、對學生體罰,包括父母打罵孩子,看上去好像也是愛孩子,他們自己也說這是「為你好」,是愛孩子的表現,但這種愛對照定義來看,並不是尊重孩子的愛。

無限制的滿足孩子的需要看上去也是一種愛,但那是溺愛——愛是尊重孩子人格的發展,不是愛成績,如果孩子分數提高了,但是心理扭曲了,這就不是愛。

真正愛孩子是要為他們將來的幸福、長遠的幸福考慮。

有的人說現在是犧牲童年的幸福,來獲得將來的幸福,但是仔細想想,童年沒有幸福,將來也沒有幸福。


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

很多聲音說,學業負擔重,但這個負擔主要是心理上的,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所以感覺不堪重負。

相對照一些國外優質學校,他們學生的學業負擔也很重,但他們不同之處在於,學生自己喜歡、願意學習,課程由自己選擇;而我們的學生是被動地學習,這是最大的不同。

培養創新人才,首先需要培養學生的興趣,自己不願意學習,光靠強迫是成不了才的。

所以減負除了減少課業負擔外,重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興趣,不要形成心理壓力,有空餘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問題,讓學生學習他喜愛的課程和課外活動。給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公平的教育,把選擇權還給學生,讓他們選擇喜歡的東西。

教育不是培養做題的機器,不能沒有時間思考,學生需要參加有益的活動,所以減負要把時間還給學生,使他們能夠發展個性。


教書育人在於細微處

學生感情是非常豐富的,而且越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感情越是豐富,同時又很脆弱,所以往往教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學生,教師的一句表揚會使學生受到鼓舞,學生會記住一輩子;教師無意中傷人的一句話,學生也會記住一輩子。

作為教師,我們要深知自己身上的責任與義務,學生具有向師性,作為教師要處處引導學生,可能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小動作,便能改變學生的一聲。在教學生涯中,教師要用所學會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知識去呵護每一個小孩的成長!


學生成長在活動中

學生成長不是靠教師的說教,而是靠學生自己的活動。包括他們學習知識,讓他們在參與的活動中主動地學習。

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與他人、與社會的關係,思想品格得到鍛煉,責任感、溝通能力、合作精神、誠信都能得到培養。

顧明遠:我對教育的四個觀點

教育需要全社會參與,全社會都要解放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從實際出發,逐漸地改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