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東漢俗儒尊古卑今流毒至深,原本反對皇權神化的王充不惜化身漢吹

東漢俗儒尊古卑今流毒至深,原本反對皇權神化的王充不惜化身漢吹

原標題:東漢俗儒尊古卑今流毒至深,原本反對皇權神化的王充不惜化身漢吹


導讀:黃帝有涿鹿之戰,堯有丹水之師,舜時有苗不服,夏啟有扈叛逆,……周時戎狄攻王,至漢內屬,獻其寶地。西王母國在絕極之外,而漢屬之。德孰大?壤孰廣?——王充


東漢儒家學說打上了神秘主義的色彩,摻進了(chèn,秦漢時期巫師、方士編造的預示吉凶的隱語)緯學。讖緯學以陰陽五行學說和董仲舒"天人感應論"為依據,流行一時,在東漢被稱為內學,尊為秘經


「天人感應」提出了一種「符瑞說,把一些想像的和自然的事物,如龍、麒麟、鳳凰、雨露嘉禾芝草等等,稱之謂帝王的「受命之符」。如:的祖先是其母吃了一種叫做薏苡的草生下的,殷商(契)的祖先是其母吞吃了燕子的蛋而生的,漢高帝劉邦是其母在野地里和龍交合而生,東漢光武帝劉秀是生而室內有光,等等。


衛子夫(?-前91年),漢武帝劉徹第二任皇后,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擁有獨立謚號的皇后,在巫蠱之禍中自殺身亡。謚思後,葬桐柏亭。身駐漢宮凡49年,在皇后位38年。


王充在《論衡》一書中爭鋒相對:「薏苡」「燕卵」根本不能生人,龍與人也不是同類,「不相與合者,異類故也」。「天地之間,異類之物相與交接,未之有也」,「何則?異類殊性,情慾不相得也」(《論衡·奇怪》篇)。所以,要同類的東西才能交合。人都是由父母生的,帝王亦不例外,所謂「聖人更稟氣於天」,乃是「虛妄之言」,不足相信。


彼時東漢讖緯神化劉姓皇權尤為盛行,這種見解需要極大的理論膽識。王充大為折服的前輩大經學家桓譚(前23年一50年)因在光武帝劉秀面前公開批評圖讖怪誕非經,幾乎被下獄處死,後死於貶謫途中。桓譚遭遇如此,王充仕途前景可以料想。


他長期徘徊州縣,擔任功曹、從事之類的屬官,生平就沒逃脫過為人下僚的命運,更何談進入中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後來王充結合自己的切身體會,在《逢遇篇》《累害篇》中曾對仕路窮通作過全面的分析和論述。雖然自身仕途不得志,不過面對東漢俗儒尊古卑今的偏好,他再次挺身反擊,成為第一枚大「漢吹」



王充(27—97年),東漢時期傑出的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漢世三傑之一。他的名著《論衡》中有 《宣漢篇》。


王符(85—162年),位元組信,著有《潛夫論》,對東漢前期各種社會病端進了抨擊,其議論愷切明理,溫柔敦厚。


仲長統(180—220年),字公理,著有《昌言》,對東漢後期的社會百病進行了剖析,其見解危言峻發,振聾發聵。


范曄《後漢書》將三人立為合傳,後世學者更譽之為「漢世三傑」。


漢代社會的進步本來是客觀的事實,但是俗儒中盛行的「尚古」 「嗜古」 的偏見卻嚴重地阻礙人們對於歷史真相的認識王充高舉「疾虛妄」 旗幟,從理論上對復古倒退的歷史觀作了有力的駁斥,並有針對性地提出「宣漢」 「恢國」 的論題。

王充指出俗儒「好褒古而貶今」 「尊古卑今」已成了一種痼疾,他們迷信古代達到了是非顛倒的地步: 「俗好高古而稱所聞,前人之業,菜果甘甜後人新造,蜜酪辛苦。」 並具體列舉倒退歷史觀,諸如認為古人品質高尚今人低劣、古人相貌姣好今人醜陋、上古功德優奇今世功德劣薄等。



劉邦斬白蛇起義


王充分析產生這種迷誤的原因,主要是文人貴古賤今的氣習影響所致: 「辨士則談其久者,文人則著其遠者。近有奇而辨不稱,今有異而筆不記。」


王充認為,歷史的真相正相反,從歷史進程看,所謂「上世樸質,下世文薄」,實際上是由原始狀態進入開化時代: 「上世之民飲血茹毛,無五穀之食,後世穿地為井,耕土種穀,飲井食粟,有水火之調」;「上古岩居穴處,衣禽獸之皮,後世易以宮室,有布帛之飾」。尤其是漢代,政治功業更超過前古,「恢論漢國在百代之上,審矣」。他用雄辯的事實批評復古倒退的論調。


立國說,兩漢開國均自平民而登帝位,興起更優:「五代之起,皆有因緣,力易為也。高祖從亭長提三尺劍取天下光武白水奮威武,帝海內,無尺土所因,一位所乘。」



太行山劉秀跳。劉秀孤身隻影,被王莽追得窮途末路,情急之下縱身跳過此峽, 絕處逢生


國力說,漢代更強盛,版圖更開拓:「黃帝有涿鹿之戰,堯有丹水之師,舜時有苗不服,夏啟有扈叛逆,……前代皆然,漢不聞此。」「周時戎狄攻王,至漢內屬,獻其寶地。西王母國在絕極之外,而漢屬之。德孰大?壤孰廣?


王充對邊疆落後民族由於接受中原文化而進入文明之境尤為重視,他這樣作了對比:「唐、虞國界,吳為荒服,越在九夷,罽衣關頭,今皆夏服、褒衣、履舄。巴、蜀、越巂、鬱林、日南、遼東、樂浪,周時被發椎髻,今戴皮弁;周時重譯,今吟《詩》《書》。」

王充還用詩一樣的語言,歌頌漢代民族融合、四海一家的局面:「古之戎狄,今為中國;古之裸人,今被朝服;古之露首,今冠章甫;古之跣跗,今履高舄。以盤石為沃田,以桀暴為良民,夷坎坷為平均,化不賓為齊民,非太平而何?」



漢四郡(前108年~313年),漢武帝剿滅衛滿朝鮮後在朝鮮半島北部和中部設立的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


王充的論述發揮了前人樸素的進化觀點和以文明程度(而不以血緣關係)區分華夷的觀點,有力地論證了「大漢之德不劣於唐、虞也」的中心主張。他讚美漢德之盛,如陽光普照天下:「夜舉燈燭,光曜所及,可得度也。日照天下,遠近廣狹,難得量也。」


漢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強盛的朝代,當時正處於封建關係上升的時期,王充的結論自是具有進步意義的見解。通過剖析俗儒「尊古卑今」歷史觀的謬誤,王充總結出撰寫當代史著作的急迫需要,熱切地呼喚一部「漢書」的產生


他精闢地指出:之所以形成這種顛倒歷史的看法,是由於漢的功業沒有得到宣揚,「漢德明著,莫立邦表之言,故浩廣之德未光於世也」。「國德溢熾,莫有宣褒,使聖國大漢有庸庸之名,咎在俗儒不實論也。」



西漢霍去病出擊匈奴封狼居胥


儒生們自幼誦習的卻是記述和頌揚三代的書,「朝夕講習,不見漢書,謂漢德不若」,所以識古而不識今。當代學者對此負有責任,由於漢代歷史沒有得到及時總結記載,仍處於官府文書檔案階段一般讀書人對於當世的進步不得而知,「世見五帝、三王事在經傳之上,而漢之記故尚為文書,則謂古聖優而功大,後世劣而化薄矣!」


面對漢德超過前代而世俗眼光卻加以鄙視這種巨大的反差,王充痛感到記載漢代歷史的急切需要,因而大聲疾呼學者們要盡到「宣漢」「恢國」的責任。他本人當仁不讓一再申明《論衡》的著述不同於別人,即是為了「漢」:「《春秋》為漢製法,《論衡》為漢評說。」「漢家著書,多上及殷、周,諸子並作,皆論他事,無褒頌之言,《論衡》有之。」

《論衡》書中直接涉及頌漢的篇目,就有《須頌》《恢國》《超奇》《宣漢》《齊世》《驗符》等篇。王充明確提出「宣漢」的論題,並作了出色的實踐。



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餘里,燕然勒石


王充班固是同時代人,《論衡》書中列舉的東漢初倒退歷史觀的種種論調,又為我們提供了當時社會思潮鬥爭的確鑿背景材料,這對近一步認識《漢書》的時代意義極為重要。班固撰史的一項根本宗旨是「宣揚漢德」。以往的研究認為這是班固正宗思想的體現,確是有道理的。然而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


事情的另一方面是,撰寫一部「漢書」是時代的召喚,班固本人也恰恰意識到這一需要。他之所以不滿意「以漢代繼百王之末」,重要的原因是他認識到「大漢當可獨立一史」。班固這樣做,客觀上同樣具有破除當時濃厚的復古倒退思想的積極意義。



班固(32—92年),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隨大將軍竇憲率軍北伐匈奴,參議軍機大事,大敗北單于後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銘》。後竇憲因擅權被殺,班固受株連,死於獄中。


班固《漢書》 卷五 《景帝紀》贊曰: 「周秦之敝, 罔密文峻, 而奸軌不勝。 漢興,掃除煩苛, 與民休息。 至於孝文, 加之以恭儉, 孝景遵業, 五六十載之間, 至於移風易俗, 黎民醇厚周雲成康, 漢言文景, 美矣!」


作者陳其泰受教於陳寅恪弟子劉節先生、師從史學大家白壽彝


目錄

敘篇 文化視角·比較研究


從文化視角研究史學


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


傳統史學確立期和轉變期比較


上篇 傳統史學的確立與文化問題


孔子與中國史學傳統


《左傳》的史學成就和民本思想


「過秦」 和「宣漢」: 兩漢時代精神之體現


司馬遷和孔子: 兩位文化巨人的學術關聯


《史記》久遠生命力的奧蘊

司馬遷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


《春秋》與西漢社會生活


《漢書》歷史地位再評價


公羊歷史哲學的形成和發展


下篇 傳統史學向近代史學轉變與文化問題


傳統史學向近代史學的轉變


全祖望對清代學術的貢獻


王鳴盛史學: 樸學家的理性探求


錢大昕治史的特色


《文史通義》: 傳統史學後期的理論探索

崔述古史新說及其價值觀


龔自珍與傳統文化的轉折


近代史開端時期史壇的新風氣


《日本國志》的時代價值


黃遵憲與儒學

進化論傳播與近代史學的產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司馬遷看似對劉邦和漢武帝揶揄嘲諷,其實他本質上是一個「漢吹」
梁啟超十六歲中舉被兩主考官哄搶聯姻,天縱之才唯獨折服於康有為

TAG:華夏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