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江蓮搖白羽,天棘蔓青絲

江蓮搖白羽,天棘蔓青絲

開元二十九年(741)間,已近而立之年的杜甫(712—770)出遊齊趙,尋訪名山勝跡,有感於巳公居所之靜穆清幽,寫下這首《巳上人茅齋》:

巳公茅屋下,可以賦新詩。

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遲。

江蓮搖白羽,天棘蔓青絲。

空忝許詢輩,難酬支遁詞。

巳公謂誰,今已不可知,但至少是一位精於佛學的僧侶。[1]頸聯「江蓮搖白羽,天棘蔓青絲」是對巳公茅屋周圍景物的描寫,其中提到兩種植物,「江蓮」指荷花,搖白羽,狀江蓮之搖動。但起初我以為「江蓮」是指一種淡水魚「白鰱」,於是故鄉江面上白鰱跳水激起朵朵浪花的場景便映入腦海。

「天棘」是天門冬,天門冬是什麼植物呢?

天門冬-本草圖譜.岩崎灌園著

1

天門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時常也被簡稱為天冬,是百合科、天門冬屬攀援植物。為著名中藥,入葯部分是其膨大的根塊。

天門冬何以得名?據《植物名釋札記》,「天」字在植物名稱中往往取自然之義,「門」有赤色之義,形容其根部膨大部分外皮的暗赤褐色,「冬」乃檐冰之象形,正如天門冬紡錘狀的根部。故天門冬乃「言其藥物為天然產生而帶紅色的冰冬耳。」[2]

天門冬葉及紡錘形根

《本草綱目》說:「草之茂者為虋,俗作門。」《爾雅·釋草》云:「蘼,虋冬。」郭璞注云:「虋冬,一名滿冬。」宋人邢昺認為「虋」與「門」字異音同。[3]而虋即「赤粱粟」,是粟的一種,本身帶有紅色的含義。

由此可推斷,用於形容其根部外皮的赤色的「門」字當是「虋」的假借,因為虋字的寫法實在繁複。

「冬」

天門冬這個名字,聽上去比較霸悍。

清嘉慶年間有人寫了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說《草木春秋演義》,將草木與歷史演義結合,載中草藥三百餘種,有情節的中草藥有一百餘種,有些人物外貌與中草藥外形基本相符,敵我陣營的劃分也與是否自帶毒性相關。[4]

在小說第二十四回中,天門冬的人物設定是大漢國宣州蜀椒山的強盜頭目,「在山上打家劫舍,擄掠民財,殺人放火,聚眾上千嘍羅」,欲推翻朝廷自稱成霸業,第二十五回在與朝廷軍隊的戰鬥中兵敗,自刎而死。也就是說,如果將《草木春秋演義》拍成電視劇,天門冬至多都活不過兩集。

將天門冬設定為無足輕重的反面派,與中草藥藥性是否相符呢?至少,天門冬無毒,這不同於小說中天門冬手下的強盜和尚曼陀羅。

2

江蓮搖白羽,天棘蔓青絲。——天門冬又為何名為天棘?

歷史上,對於此詩中「天棘」的解釋確實存在爭論。南宋學者鄭樵(1104-1162)《通志》認為天棘乃楊柳之名,庾信詩「岸柳被青絲」可證。但明代文學家楊慎(1288-1559)在《升庵詩話》中批駁了這一觀點:

柳可言絲,只在初春,若茶瓜留客之日,江蓮白羽之辰,必是深夏,柳已老葉濃陰,不可言絲矣。若夫蔓雲者,可方言兔絲、王瓜,不可言柳,天棘非柳明矣。按《本草索隱》云:「天門冬,在東嶽名淫羊藿,在南嶽名百部,在西嶽名管松,在北嶽名顛棘。」顛與天,聲相近而互名也。此解近之。[5]

另外,許多文獻載天門冬又名「顛棘」,所以,「天棘」之得名,乃是因為「天」與「顛」音近。「棘」的本義是莖上多刺的酸棗樹,而天門冬鱗片狀葉的基部確實有長約2.5-3.5毫米的硬刺[6],名之為「棘」有其道理。這是一種帶刺的攀援藤本植物。

俞士玲《杜詩「江蓮搖白羽,天棘蔓青絲」》分析了中國詩歌史上柳與藤作為意象的區別,以說明藤本植物天門冬——「天棘」,屬於「藤」,而絕不是「柳」:「楊柳成了家居、市井、繁體、人煙的象徵……與此相反,『藤』的意象常用來表現和烘托環境的清幽和居住者的蕭散疏放。」[7]

天門冬這種「藤」,確實生長在清幽的環境中,如同一位隱士。事實上,詩歌以「天棘」為意象的並不多。杜甫將天門冬寫入詩中,大概也是因為天門冬乃巳公茅齋中的實有之景。

俞士玲一文還提到,杜甫及其同時代的許多詩人在描寫佛、寺、僧時,也多言及藤蘿,如王維《過福禪師蘭若》:「竹外峰偏曙,藤陰水更涼。」王昌齡《諸官游相隱寺》:「山館人已空,青蘿換風雨。」岑參《出關經華岳寺訪華雲公》:「竹徑厚蒼苔,松門盤紫藤。」李白《將游衡岳,過漢陽雙松亭,留族弟浮屠談皓》:「延蘿結幽居,剪竹繞芳叢。」孟浩然《夏日辨玉法師茅齋》:「竹林深筍穊,藤架引梢長。」以及《宿里公房》:「苔澗春泉滿,蘿軒夜月間。」[8]在以上諸多「藤蘿」意象中是否有天門冬,我們無法判斷。

巳公是一名僧侶,而後世詩歌出現「天棘」的,也多與佛、僧、寺相關。如明代張和《訪曉庵禪師師以洞庭柑為供》:「檐前暮雨沾天棘,席外春風動石楠。」

馮夢龍(1574-1646)編過一本《夾竹桃頂針千家詩山歌》,其中有一首《絲絲天棘》:

回頭看見子介個有情郎,我弗枉今朝燒個炷香,他衣衫齊整,年貌正芳,眉來眼去,兩下掛腸。姐道:郎呀!你若肯訪奴時,奴家弗是無記認,絲絲天棘出門牆。

《夾竹桃頂針千家詩山歌》乃是用「夾竹桃」曲調所作的吳地山歌,借用頂針的修辭手法(每首山歌的最後一字為下一首的首字),以《千家詩》中的一句作為結尾,大部分歌詠男女情愛,在明代後期較為流行。

《絲絲天棘》這首小曲頗似《西廂記》中崔鶯鶯與張生於普救寺中初次見面的場景,「怎當她臨去秋波那一轉」。小曲的最後一句,出自南宋詩人王淇的一首七言絕句《春暮游小園》:「一叢梅粉褪殘妝,塗抹新紅上海棠。開到荼蘼花事了,絲絲天棘出莓牆。」原本是感時傷懷,化用到山歌中,那爬過牆頭的「絲絲天棘」,便成為小女子大膽追求愛情的自我寫照。

因為此場景亦發生在寺廟中,所以是出牆的「天棘」,而不是「紅杏」。

天門冬花

3

天門冬作為藥材,在成書於漢末的醫書《名醫別錄》中位列上品,具有「去寒熱,養肌膚,益氣力」等功效。不過在神仙傳記中,天門冬被賦予神話色彩,使人返老還童、延年益壽。

約成書於西漢的《列仙傳》曰:「赤項子食天門冬,齒落更生,細發復出。」東晉葛洪所著的道教典籍《抱朴子》曰:「杜紫微服天門冬,御十八妾,有子百四十人,日行三百里。」其《神仙傳》曰:「甘始者,太原人,服天門冬,在人間三百餘年。」這些神仙方術之記載自不可信,但放入杜甫的詩中來看,卻有別一番味道:高僧茅齋中的天棘,原來是一味傳說中有著各種神奇功能的草藥。

麥冬-本草圖譜.岩崎灌園著

天門冬之外,尚有一種名稱相近的植物,名曰麥門冬,中文正式名為麥冬(Ophiopogon japonicus),與天門冬同科不同屬,乃百合科、沿階草屬草本植物。麥門冬也是一味中藥,藥用部分亦為根部,呈成橢圓形或紡錘形,較天門冬的根塊小,葉基生成叢,禾葉狀。據《植物名釋札記》,麥門冬之得名,乃是因其葉形如麥。[9]

麥冬果子

麥門冬常綠、耐蔭、耐寒、耐旱、抗病蟲害,多用於園林綠化。武大和華科這種有山的高校,坡地上多種有這種植物。這個季節,珞珈山和桂子山上應是「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了吧。樹蔭下山坡上的那片麥門冬,應該結了果實,天藍色的,像南湖的水一樣。

2018-8-26

[1]《摩訶般若經》:「何名上人?佛言:菩薩一心行阿耨菩提,心不散亂,是名上人。」作者在尾聯以許詢自比,以東晉高僧支遁比巳公。《世說新語》:「支遁、許詢,共在會稽王齊,支為法師,許為都講。」《高僧傳》:「支遁講《維摩經》,遁通一義,詢無以厝難。詢設一難,遁亦不能復通。」見(清)仇兆鰲《杜詩詳註》,中華書局,1979年10月第一版,第一冊,第17頁。許詢是東晉玄言詩人,支遁雖為僧侶,但亦熟於老莊之學,受當時清談之風的影響,廣交名士,參與清談。

[2]夏緯瑛:《植物名釋札記》,農業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304-305頁。

[3]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註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76頁。

[4]黃婷:《研究》,南京師範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5](清)仇兆鰲:《杜詩詳註》,中華書局,1979年10月第一版,第一冊,第17頁。

經查證,百部、淫羊藿等在此處確實是天門冬的別名,古人將他們混淆,可能是由於藥用部位形態比較相近的原因,其中又以百部與天門冬混淆使用的情況最多。

[6]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5卷,106頁。

[7]俞士玲:《杜甫研究學刊》1995年第三期。

[8]俞士玲:《杜甫研究學刊》1995年第三期。

[9]夏緯瑛:《植物名釋札記》,農業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305頁。

作者簡介:江漢湯湯,企業職員 / 美術館公共教育志願者 / 自由撰稿人,現居北京。

圖文編輯:蔣某人

本作品採用 (CC BY-NC-ND 4.0) 許可協議進行許可

轉載請保留以上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植物圖鑑 的精彩文章:

光與影.東與西
你的風采,觸手可及

TAG:植物圖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