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手機、微波爐、X光的輻射到底有多可怕?5個真相告訴你

手機、微波爐、X光的輻射到底有多可怕?5個真相告訴你





說起輻射,想必你並不陌生。曬太陽時,有紫外線輻射;用微波爐,有電磁輻射;做醫學檢查,X線、CT輻射…… 






看不見摸不著的輻射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卻常常引起很多人恐慌。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

採訪環保專家,就生活中流傳的關於輻射的各種說法,為大家一一釋疑解惑。









科學上講,生活中多見的其實是溫暖、和藹的輻射。它提供了很大幫助,方便人們生活起居、獲得數據結果、治療疾病,大家應有分寸、有度量地看待它。




在物理學上,輻射被認為是帶能量的粒子或波動在空間傳播的一種過程。

一般來說,輻射分為電離輻射和電磁輻射。






  • 電離輻射只出現在放射性元素、核反應堆、核武器等「大殺器」身邊,與人們的生活關係並不緊密;






  • 電磁輻射是生活中人們經常接觸到的,可分為可見光(各種有顏色的光或是太陽光)、紅外線、微波、無線電波等。


>

>

>

>


手機上網時輻射更大?





那你為啥還在不停地刷手機?對!說的就是你







真相:



據世衛組織調查,長期暴露在電磁波下,約3%~5%的人會患上電磁波敏感症。也有專家提醒,電磁波與塑化劑都屬於2B級(致癌物等級)可能致癌物,應盡量遠離。




不過,不用過分擔心,手機、WiFi路由器等電磁輻射量多數是在國家安全限值標準以內的。




手機上網主要有兩種方式:







  • 一是通過WiFi連接,這是通過路由器來聯網,由於離得距離近,電磁波影響很小。






  • 二是移動連接後,手機發射出的電磁波和打電話時差不多,遠低於人體安全輻射警戒值,其穿透能力遠低於可見光。





例如,穿戴整齊走在明媚陽光下所受到的電磁波輻射能量強度,至少是全身赤裸緊緊依偎著一部手機入睡時的60倍,所以手機產生的輻射微不足道。



>

>

>

>


X光檢查輻射大,能不做就不做?





身體重要,耽誤了病情才是得不償失吧。




真相:






  • B超是兩個維度的超聲信息,不含任何輻射。






  • X光是穿透性很強的射線,只有人體接受的劑量和時間超出一定的值,才會對機體產生損害。醫學設備的風險係數都有嚴格的規定和說明,屬於人體安全範圍,不必過分擔心輻射過量。






  • CT檢查同樣是X光,一次CT檢查給病人帶來的受照劑量約在幾個毫希沃特(輻射劑量單位),這一劑量與每人每年接受的天然存在的放射性輻射量相當,病人可根據病情在科學控制劑量(每年不超過兩次)前提下酌量檢查。






  • 磁共振檢查不使用X射線,因此沒有輻射。



>

>

>

>


行李安檢儀輻射巨大?





你以為射線還會拐彎兒?




真相:



行李X光安檢儀和醫用X射線診斷儀一樣,都是通過用X光照射被檢測對象以獲得對象內部圖像,但其輻射劑量要遠小於醫用X光診斷。




舉個誇張的例子,即便把人放進地鐵、火車站使用的X光安檢儀里,要掃描大約100次才能達到一次胸透所接受的輻射劑量。




不過,孕婦和兒童還是要盡量避免上述情況,雖然是小劑量的安檢,也可能對身體造成一定輻射。






>

>

>

>


家電輻射誘發基因突變?





微波爐、吹風機等家電:這鍋我們不背!




真相:



一般來說,每種家電都有國標規定的固定工作頻率(產品說明書中會標明)。在相同的工作強度下,頻率越高,對人體的輻射作用也越明顯。






  • 微波爐啟動時門縫處電磁輻射最大,但微波爐上的金屬可以吸收電磁波,隔斷電磁波,即便如此烹飪時也請勿過於靠近。






  • 使用電動剃鬚刀、電吹風,時間越短越好,盡量遠離兒童,開啟和關閉電源時也要遠離身體;






  • 看電視時最好保持2米距離,室內要有適當照明,觀看時間不要連續超過兩小時。



>

>

>

>


家門口有基站輻射大?





建了基站,不少人抱怨輻射大;拆了基站,手機信號連網頁都打不開。基站:我到底做錯了什麼?








真相:




近年,一些小區內建基站引來爭議,加重了居民對電磁輻射的恐慌。




我國的標準限值是 40 微瓦每平方厘米,從國際上看,我國電磁輻射的輻射標準較歐洲發達國家的450微瓦每平方厘米,還要嚴格。





以我國目前比較常見的2G基站即GSM基站為例,一般基站天線高度均在35米至55米,發射功率為20瓦的大功率基站,其天線前10米的功率密度是0.6微瓦每平方厘米。而且天線越高,距離基站的距離越遠,所產生的電磁輻射就越小。




舉個例子,如果把手機比作兩個人對話,輻射比作音量,兩人之間距離越遠,越需要放大音量,大聲叫喊;而近距離之間,則無需放大音量就可以聽清,相當於輻射也就越小。




專家表示,對於日常生活中接觸的各種電磁輻射,目前還沒有充分的證據說明它們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但我們不要進入強輻射區域接受照射,盡量避免高強度的電磁輻射。





本期編輯:曹一珠   本文作者:生命時報特約記者 林寒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近期熱門文章


你的骨頭正在悄悄變「糠」!有這6種表現的人趕緊測骨量


胃哭著對我說:這些「養胃食物」我真的消化不來


全球癌症負擔報告:愛吃的中國人,最容易遭遇這5種癌


一個「殘忍」的真相:這10種病是父母遺傳給孩子的






生命時報公眾號矩陣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長按二維碼,


一鍵訂閱2019年《生命時報》



合作垂詢


010-65363786


010-6536379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時報 的精彩文章:

每顆香甜多汁的桃子,都是一杯桃形的果汁
發現「斑塊」先別慌!心內科專家:長這樣的才能引起我的注意

TAG: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