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蔣校長 | 這人真心牛,世界頂級戰略大師,就是他讓美國拋棄台灣跟大陸建交

蔣校長 | 這人真心牛,世界頂級戰略大師,就是他讓美國拋棄台灣跟大陸建交



蔣校長推薦: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布熱津斯基才是中美建交幕後的實際推手。







現在以及未來十幾年,對中國來說至關重要,是中國抗住美國壓力、實現經濟轉型,走向復興的關鍵時刻。這個時候,咱們既需要腳踏實地的幹事,也需要高明的戰略。




說到戰略,咱們中國是戰略的老祖宗,但國外也不乏戰略大師和高端智庫。所以接下來,犀牛會和幾個朋友,一起做個系列,寫寫古今中外的戰略大師和經典戰略,古為今用,外為中用,為祖國的強大略盡綿薄……




今天犀牛要給大家介紹的,是一位充滿爭議、褒貶不一的美國戰略大師:布熱津斯基。

Enjoy:









中美建交的幕後英雄



1·序章:




1978年5月20日,布熱津斯基(以下簡稱「布氏」)登上了一架飛往北京的專機。




這是他作為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首次訪華,也是奉命就中美關係正常化進行最後的磋商。這次,布氏將第一次代表美國官方,對中方提出的「建交三原則」表示接受,而且還會推動與台灣當局「斷交」、「廢約」、「撤軍」等落至實處。




作為見面禮,他帶來了美國宇航員從月球上取回的岩石標本,以及卡特總統的親筆信。到達北京機場的上空,布氏透過舷窗,欣喜的看到時任中國外交部長黃華前來迎接,這說明中國把這次訪問,升級為更重要的級別了。







前一陣子總統還跟他開玩笑,說中方取消了建交決定。布氏聽到這句話,大腦頓時一片空白,急得差點當場暈倒。誰想到一轉眼,中美籌劃的多年的建交談判即將完成了。




想到這裡,布氏緊繃的嘴角露出了一絲笑意,他心中盤算著,蘇聯剩下的日子不多了,而自己的理論主張,也終於能得到全世界的認證了。此時此刻,他不由得回憶起自己年少時的經歷......




2·人生軌跡



1950 年,布熱津斯基考取了哈佛的博士,專攻對蘇聯意識形態的研究。







那時他就認為,西方的「綏靖和妥協」無法遏制蘇聯霸權侵略擴張的野心。

警告稱,蘇聯一直在致力於推動全球反對民主的武裝的目標。一個孤立的民主社會不可能長期存在,美國人應該恢復他們的民主意識形態,吸引那些搖擺不定的人。




60年代開始,布熱津斯基開始積极參与政治,並擔任肯尼迪開始的外交政策顧問。此後,他支持政府出兵攻打越南。同時反對和中國接觸,認為中國一定會崛起,進而威脅周邊國家,甚至美國。






憑藉對越戰的支持,布熱津斯基進入國務院政策計劃委員會。然而在這裡呆了不到兩年就被邊緣化了,之後又沮喪的回到大學任教。

直到70年代,布熱津斯基才又一次遇到了自己的伯樂——曼哈頓銀行董事長戴維·洛克菲勒。




當時,歐美日的金融資本大鱷們為了掌控國際形勢變化,在美國外交協會的基礎上成立三邊委員會,通過各種關係網,向各國政府輸送他們的代理人,以控制各國政府,為壟斷資本的利益服務,而布氏就被「欽點」為這個委員會的主任。







在此期間,布熱津斯基發現了原本默默無聞的農場主吉米·卡特,並將其推薦給洛克菲勒。此後在資本的運作下,卡特成功當選第39 屆總統。

而布氏也順理成章的進入了白宮的核心決策圈,登上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巔峰。




在他出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期間,最大的外交成就便是促成了中美順利建交。今天一提起這個話題,國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基辛格,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布熱津斯基其實才是中美建交幕後的實際推手。




3·幕後英雄




1969年,中蘇爆發珍寶島衝突,兩國關係徹底破裂,敏銳的美國戰略層迅速嗅到了中國的重要性。70年代初,基辛格秘密促成尼克松訪華,打破了中美關係的堅冰,可沒過多久尼克松就因水門事件下台,基辛格也退出了政壇。







隨著基辛格的黯然離去,中美關係再次進入了不確定的旋渦。此時,基辛格的繼任者布熱津斯基也意識到,「

在未來幾年裡,中國的現代化過程會更多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將沖淡意識形態的枷鎖,形成博採眾長的一條現代化道路。

」 




特別是1971年,布氏到日本調研時,發現日本正在積極謀划進入中國市場,這就徹底顛覆了他的想法。轉而大力主張加強與中國的關係,強調一個強大的中國會幫助穩定美中蘇的三角關係。




卡特執政初期,美國的外交政策由國務卿萬斯負責,他認為美蘇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而對華政策並不積極。面對這種局面,布熱津斯基想盡辦法和萬斯爭奪外交主導權。







卡特剛上任,布熱津斯基便於1977年2月14日致函總統,強調作為「力量中心」的中國在全球戰略平衡中的重要性:




除去緩解東線防務壓力等抗蘇功用,出於觀察中國正在「告別文革」,實現國家發展道路的全面轉軌,布熱津斯基堅定認為,「技術扶華」等對華親善戰略是「繼續保持、鼓勵中國實踐改革和開放道路」,「持續減少佔人類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對美敵意」的關鍵。




引導中國這一「第三強權」的現代化方向,按照美國的國家利益與國家意志規約中國的發展,積極回應中國改革派就西方的技術渴求與「四個現代化」目標,從而制度化中國於世界體系,使之成為國際秩序的建設者,是「美國面臨的最大戰略任務乃至世紀挑戰之一」。







布熱津斯基以高屋建瓴的戰略眼光,和高超的政治手腕,親自規划了中美建交的過程,以及如何應對國務卿萬斯、台灣方面和美國國會的干擾。他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在國內外的一片反對聲浪中,在1979年1月1日徹底促成了中美建交,也為蘇聯奏響了葬禮之歌。




不過,儘管他達到了政治生涯的頂峰,但好景不長。布熱津斯基成也地緣戰略,敗也地緣戰略。正是其理論和性格上的弱點,最終導致了他政治生涯的滑鐵盧。






折戟德黑蘭




1·致命的性格與理論缺陷




布熱津斯基童年時,親眼見到了祖國波蘭被蘇聯瓜分,這讓他對蘇聯的仇恨刻骨銘心。

因而在美蘇關係問題上他的態度非常強硬,這讓他在對外決策顯得過於主觀。







同時,他和萬斯幾乎在所有問題上都互掐,導致卡特的外交政策政府內部分歧重重,決策混亂,

作為特別協調委員會的主席,布熱津斯基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特別是1977年,布熱津斯基和萬斯的分歧最終公開化。兩人的對蘇、對華政策完全截然相反,甚至在到最後開始互相指責對方的人格。

可以說,布氏身為國家決策人員之一,卻任由個人情感干擾本職工作,是很不稱職的行為。




到了1979年,布熱津斯基終於為他的感性和主觀付出了代價。







2·政治生涯的滑鐵盧




1978 年初,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一向親近美國的巴列維國王的統治岌岌可危。在此次危機中,布熱津斯基認為伊朗擁有極為重要的地緣政治戰略地位,美國絕不能丟失伊朗,因而他堅持不惜一切代價維護美國在伊朗的利益。




當看到巴列維國王過於軟弱無法實施強硬手段時,他建議美國直接出兵伊朗發動政變,甚至為了推行自己的主張而破壞正常的外交決策過程。萬斯指責他試圖建立一個與伊朗聯絡的單獨渠道。







1979 年,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被伊斯蘭革命者佔領,扣押了60 多名使館人員,要求美國把巴列維國王引渡回國接受審判。布熱津斯基認為這事關國家榮譽,是原則問題,美國不應做出讓步向對方妥協,建議採取軍事營救行動解決此次危機。




在制裁無果的情況下,美國決定用軍事手段解決。然而,當美軍進入伊朗後,飛機卻因天氣原因出了故障,無法執行任務。更糟的是在撤離過程中竟然發生了撞機事故,不得不宣布作戰失敗。




為此,卡特的政治聲譽大受影響,也導致了政府的分裂。一直力主以外交手段解決危機的萬斯,向總統遞交了辭呈。




1981年,卡特在里根的炮轟下便黯然下台,布熱津斯基也為自己的任性付出代價,黯然離職,從此徹底退出政壇。




可以說,卡特下台事件中,布氏是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的,正因如此,他在官方和民眾中,口碑都變得非常差。這導致他從此以後,再也無法回歸政壇。只能以教書和智庫「參謀」的方式,發揮餘熱了:










智庫生涯




1·理論創作




卸職後,布熱津斯基重返學術界,任喬治敦大學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高級顧問。繼續從事學術研究,其研究方向也從原來主攻東歐和蘇聯方向,轉向了全球地緣戰略政治的研究,為其之後提出的「大棋局」理論,埋下了伏筆。




在這段時間裡,布氏反思了卡特時期的美國外交問題,指出卡特政府時期,由於孤立主義與國際主義對美國的影響,使美國外交方面心神不定、進退失據。




為此,布熱津斯基審時度勢,提出美蘇爭鬥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歐亞大陸的三條戰略線:







第一條戰線遠西戰線,在地緣政治上至關緊要,它是工業最先進的地區,控制著大西洋的重要出海口。




第二條是遠東戰線,其地緣政治的意義在於控制著通往太平洋的主要出海口。




第三條是西南戰線,即西南亞,是重要的產油區 。




(P.S.:看上去有點像「一帶一路」)





這場競賽的結果將由誰先控制以下八個國家來決定:波蘭、西德、朝鮮、菲律賓,伊朗或阿富汗、巴基斯坦。




這八個國家,都是上面的三條戰線中,非常重要的地緣政治關鍵國家,它們對地緣博弈影響重大,自身卻勢力薄弱,正是大國進行搶奪、控制,爭取地緣優勢的重要棋子。




此時他已經意識到,美蘇爭奪雖然是全球性的,但有一個中心重點,就是歐亞大陸。

這一大陸塊在雙方爭奪中是地緣戰略的焦點,是地緣政治的爭奪目標。他對蘇聯的判斷是非常精準的,一針見血的指出:







即使蘇聯通過軍事槓桿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頭號軍事強國,它也不具備提供建設性的和持久的領導資格的能力。因為其經濟不可能擔負起全球發展和技術革新的火車頭作用,不能在金融方面領導全球,並且隨著蘇聯的無限擴張,也必然走向崩潰。




2·蘇聯解體,梅開二度




布熱津斯基一語成讖,90年代初龐大的蘇聯帝國在既無外敵入侵,又無自然災害的情況下土崩瓦解。當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的紅旗緩緩降下時,布熱津斯基感受到了一生中最大的滿足和成就感。




他的理論得到了證實,他的祖國波蘭也從枷鎖中永遠解脫了。







蘇聯的解體,讓布熱津斯基一雪前恥。此時,早已遠離政壇,消失在人們視野中的他,又成了美國戰略層炙手可熱的人物。




華盛頓戰略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請他再次出山,擔任政府的高級智囊,分析蘇聯解體後的國際格局發展趨勢,為美國今後的戰略做出規劃。




在此之後,他提出了蜚聲國際的「大棋局」理論。







人生謝幕




1·名揚四海:大棋局理論




他認為,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應該基於這樣的認識:




首先,冷戰後美國是歷史上第一個全球性超級大國。




其次,美國也將是人類歷史上最後一個全球性超級大國。




其三,美國應該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國際政治民主化時代的開創者。







所以,美國應在歐亞這塊世界上人口最多、自然資源最豐富、經濟活動最活躍的大地上行使力量。為此,他提出了「大棋局」理論,認為歐亞大陸上只有五個真正「玩家」,即中、俄、印、法、德。




1993年,布熱津斯基已經洞察到了中國的崛起。




他說:




「中國將成功採用非西方的道路崛起從而帶給西方模式很大殺傷力,同時自動的、被動的成為一大群國家的領袖,這些國家都將中國看成楷模與自己的未來,最終中國將站在多選題面前選擇如何塑造世界,然而不論如何選擇都意味著它具有主動權地位」。







因此,他認為美國要做的是,把歐共體放在美國主導的框架內,防止法德對美的過分獨立,並阻止歐盟走向真正意義的聯合。同時,在遠東防止中國與俄羅斯,或中國與日本結盟。




但是,對於中國,布熱津斯基仍主張中美實現「大和解」,不應用扼制蘇聯的手段遏制中國,而是應尋求夥伴關係,但是同樣需要防範。







正如其《大棋局》所說:中國作為一個重要大國的興起,造成一個非常重要的地緣戰略問題,美國應對此給予高度關注。美國既不能採取遏制政策,也不能遷就。最理想的結果是把中國納入亞洲區域合作框架 。




因此美國應該認識到上述情況,中國不是美國全球戰略的威脅,應該拉攏中國,與中國合作在東亞地區行使隱形控制。

布熱津斯基呼籲在未來20年到30年間,當國際關係變得更為複雜的時候,美國應該「接近歐盟,但不要排斥中國」。







2·謝幕人生,人亡政息




2017年5月,布熱津斯基去世。在他活著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美國內部,尤其是民主黨的對華政策,和他的理論是基本上一致的。




隨著他的去世,美國的政策也回歸到了基辛格的地緣均勢理論,也就是主張把中國當作必須扼制的對象,並聯合俄羅斯,共同對抗日益強大的中國。




可以說,布氏的結局,是有點人亡政息的味道的。







結尾—點評:




布熱津斯基這個人,毀譽參半,功過都有,但其一代戰略大師的理論和現實成就,還是毋庸置疑的。從他身上,我們可以一窺美國的對華戰略脈絡,了解美國到底在想什麼。




當然,他個人是無法代表全部的美國對華戰略思想的,所以,接下來,我們還會繼續研究其它的戰略專家和智庫機構。

正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大國博弈,時政解析,每天在此開「蔣」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洞察 的精彩文章:

蔣校長 | 南海問題取得重大進展 這則消息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美國的「噩耗」
蔣校長 | 土耳其暴跌,全球告急,中國也不放過,聊聊美帝是如何薅羊毛的

TAG:環球洞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