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備死前,為何要跟諸葛亮說「彼可取而代之」?

劉備死前,為何要跟諸葛亮說「彼可取而代之」?

原標題:劉備死前,為何要跟諸葛亮說「彼可取而代之」?


在三國時代,蜀漢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之間的信任無可復加,在臨死前甚至讓諸葛亮「取而代之」,後世也因為此而大書特書,君臣之間的信任。但是真實情況真是如此么?劉備死前,為何跟諸葛亮說「彼可取而代之」?這裡面有何用意?真相是什麼?

「不得已而為之」在劉備夷陵之戰大敗,幾十萬軍隊灰飛煙滅以後,其實面臨的局面是很危險的,夷陵之戰消耗了太多的有生力量。而且此時,蜀漢跟曹魏和東吳同時對抗,很可能就被聯合絞殺掉了!而縱觀蜀漢群臣,在自己死後能夠挽回大局的也只有諸葛亮。而且,當時曹操也死了,世界上僅剩下蓋世聰明,詭計多端的諸葛亮,因此唯有諸葛亮才能幫助劉禪一統天下的可能,因此,首先是不得不託孤諸葛亮。那麼為什麼要說「彼可取而代之」呢?


「試探加防範」在當時,劉備已經知道自己活不久了,必須要安排好後事,傳位於大兒子劉禪,劉備有很多擔心。擔心劉禪終究會像漢獻帝一樣,淪為空殼子,最後被取而代之,而最有可能的就是諸葛亮。劉備說出,「彼可取而代之」,是要看看諸葛亮的反應,以好趁自己沒死做安排,劉備善於觀察人的內心,如果諸葛亮誓死不接受,不敢窺見半分,那還好說,託孤諸葛亮是必須的。但一旦諸葛亮欣然答應,或者有任何的遲疑,那麼劉備就必須要做安排了,要麼直接除掉諸葛亮,要麼安排人員牽制諸葛亮。從劉備,後來安排李嚴共同託孤,也能看出這裡面的一些玄機。

「仁義道德的延續」劉備一介布衣,織席販履之輩,能夠最終三分天下,獲得一席之地,主要在於其仁義道德的名聲,和傳承,這一點得到當時的儒家和普通老百姓的支持。因此,劉備死前跟諸葛亮說「彼可取而代之」,一方面,可以美名傳揚,像陶謙三讓徐州一樣,劉備讓天下,這要是傳出去,那不是仁義到了極點!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劉備當眾讓你取而代之,你不同意,以後你再取而代之就沒有了合法性,那時必然會遭到群臣的反對,感念先帝的仁義,而對劉禪死心塌地。因此,說出來不是為了真讓,而是徹底斷絕劉禪被取而代之的可能!

劉備這個人看人是很準的,喜怒不形於色,城府很深,他死前最擔心的自然是自己辛苦打下的基業能否順利延續。因此,才會對諸葛亮說出如此話,一句話就解決了所有問題。而劉備的的用意,我想諸葛亮估計是知道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兵那些年 的精彩文章:

此人帶十五萬軍隊,揚言三個月征服中國,皇帝大怒派出三萬軍隊把他們打回老家
清朝辮子那麼長,睡覺的時候怎麼放?一張老照片告訴我們正確的答案

TAG:當兵那些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