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博物館文物介紹——明代的金蟬玉葉

博物館文物介紹——明代的金蟬玉葉

原標題:博物館文物介紹——明代的金蟬玉葉


宋詞中有膾炙人口的名句「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這種令人嚮往的「金玉結合」,在文物中有許多例子。戰國時期有鎏金鑲玉帶鉤,漢代有金縷玉衣,而明代則有這件獨樹一幟的金蟬玉葉。


明代是中國古代社會中金銀器使用較為廣泛的一個時期,尤其體現在首飾上。整體比較而言,器物的工藝水平難比唐代,也不及宋元,但也有一些工藝水平較高的作品問世。不過,由於明代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土豪」數量迅速增長。為了滿足他們的炫富心理,金銀器製造業也隨之勃興。厚葬風氣的興起,使明代墓葬中隨葬的金銀器大量增加。與宋元時期相對樸素的金銀器風格不同,明代金銀器工藝開始趨於複雜,且多鑲嵌各種寶石,富貴的氣息撲面而來。金蟬玉葉就是其中一例。



蘇州五峰山博士塢


1954年,在蘇州五峰山博士塢的明代弘治年間進士張安晚家族墓地14號墓發掘中,考古人員驚奇地發現了這件金蟬玉葉。它的出土位置在墓主人的頭部,同時出土的還有銀笄二件、金銀嵌寶玉插花四件,證明這件物品是貴族女子頭上的發簪。

金蟬玉葉的造型非常精巧:一隻形神畢肖、金光閃耀的蟬,側身翹足,雙翼略張,嘴巴微開,好似在奏鳴;玉葉則葉脈分明,潔白無瑕,將金蟬微微托起。其中,金蟬蟬翼左右各兩,外翼長1.7厘米,寬約0.8厘米,厚僅0.2毫米,表現了蟬翼輕而薄的特點。蟬足簡化為三對,一對前足翹起,一對後足微微抬起。整個蟬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經鑒定,金蟬含金量很高,成色達到95%。玉葉則長5.2厘米、寬約3.2厘米,系用新疆和田所產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晶瑩潤澤、溫柔細膩。玉葉有主脈一根,兩邊各有支脈四根。葉片正面的葉脈雕琢成凹槽狀,背面的葉脈出相應凸起,整片葉子的邊緣搓磨得圓潤光滑,使葉片極具真實感。出土時,玉葉的下面還有銀花托托著,而花托又連著發簪。這三件扣成一個整體的金蟬玉葉銀髮簪,形成了一件十分罕見的明代手工藝金銀首飾。出土時,它直接插在女主人髮結的前面。遺憾的是,銀花托後來不幸遺失,金蟬玉葉從此和簪子本體分離。


金蟬玉葉的製作技術十分複雜。金蟬採用了壓模鑄范、薄葉延展、鏨刻、焊接等工藝。玉葉汲取傳統的陽線、陰線、平凸等多種琢玉工藝,拋光細膩,薄胎圓潤,琢工精緻,達到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整個畫面構思奇巧,動靜結合,妙趣橫生,具有極高的鑒賞價值。


玉蟬,自漢代以來,皆以蟬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將玉蟬放於死者口中稱作含蟬,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復活。把蟬佩干身上則表示高潔。所以玉蟬既是生人的佩飾,也是死者的葬玉。蟬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向來被視為純潔、清高、通靈的象徵。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又賦予蟬更多的含義。如以一玉蟬佩在腰間,諧音「腰纏(蟬)萬貫」,以一蟬伏卧在樹葉上,定名為「金枝(『知了』的諧音)玉葉」,也有人將佩掛在胸前的玉蟬取名為「一鳴驚人」(取蟬的鳴叫聲)。


相比明代的其他金銀首飾,這件頭飾不僅造型精巧,也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透出一種簡潔的美。不僅如此,對於女性,它還有著特殊的含義:蟬又稱「知了」,「知」諧音「枝」,金蟬玉葉也就是「金枝玉葉」。中國古代對女子的最高讚美莫過於「金枝玉葉」。而金蟬奏鳴,玉葉振動,正是金聲玉振的藝術再現。不知女性讀者們,或者有女兒的讀者們,在讀完這篇文章之後,會不會也想讓自己或者女兒擁有一件這樣的飾物呢?


南京博物院所藏的這件金蟬玉葉,可謂是15世紀下半葉明代中期的傑作,同時也是目前國內出土的唯一一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故事的翁老頭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的今天——1409年6月20日,十三陵開始建造。
文物介紹——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女史箴圖》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