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兒童過敏性疾病常見十大認識誤區

兒童過敏性疾病常見十大認識誤區

兒童過敏性疾病常見十大認識誤區

對於過敏的認識,存在以下幾個誤區。


誤區1、寶寶小時候過敏,等長大了免疫系統發育完全了,就不會過敏了。

在有牛奶蛋白過敏史的兒童中,患濕疹、哮喘、過敏性鼻炎比一般人群更常見。早期如果出現食物過敏或者濕疹,長大更容易出現哮喘和過敏性鼻炎。國外有研究顯示:嬰兒濕疹是進展至幼兒哮喘最重要的預測指標之一。

凡具有過敏體質的兒童,幾乎都有皮膚濕疹或過敏性鼻炎的表現。皮膚濕疹可發生在面部、臀部、外耳道或軀幹。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多數兒童的皮膚濕疹可能會逐漸減輕,但不久就會出現經常鼻塞,並影響呼吸或吃奶,可出現一吹著冷風就連著打噴嚏,流清鼻涕,搓鼻子、揉眼睛等過敏性鼻炎的癥狀,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出現持久的反覆的過敏性咳嗽(咳嗽變異性哮喘)甚至反覆的哮喘發作。

以過敏性鼻炎為例,據統計,中國有10%以上的過敏性鼻炎兒童長大後發展成了過敏性哮喘。很多家長認為小孩小時候經常打噴嚏流鼻涕,長大以後就會變好。雖然有過長大後變好的案例,但是大多數人長大後並沒有變好,反而加重了。更可怕的是,由於耽誤了治療,今後治癒過敏性疾病的可能性將大大降低。

因此,兒科專家建議家長對過敏體質的兒童及早治療,切勿耽誤。


誤區2:過敏性疾病不過是發作時有點痛苦而已,過後仍和健康人一樣,治不治無所謂。

過敏性疾病的臨床表現以時間順序逐漸呈現,濕疹和食物過敏的胃腸道癥狀是嬰兒出生後1~2個月最早出現的癥狀,隨著年齡的增長,嬰兒濕疹可能會逐步轉變為支氣管哮喘和過敏性鼻炎等其他過敏癥狀,此為「過敏歷程」。

有研究表明,很多濕疹和食物過敏的孩子未經積極治療會並發過敏性鼻炎、滲出性中耳炎、支氣管哮喘、嚴重時會危及生命。因此積極的治療是很有必要的,世界衛生組織對過敏性疾病已提出「預防性治療」的主導思想,也就是說,以預防為主,防止發作。


誤區3:寶寶過敏沒事的,過敏藥物立竿見影,發作時用一下就行了。

立竿見影的抗過敏葯多為抗組胺葯和激素類葯,這些抗過敏藥物多在用時見效,一停葯就複發,癥狀甚至更重。

臨床上激素恐懼症的家長很常見,往往藥物使用兩三天以後,覺得有些效果,就自行停葯,停葯後,又會導致過敏的癥狀反覆出現。

這種不規則的治療,往往會導致過敏的癥狀反反覆復,難以控制和緩解。所以家長一定要按照醫生的指導,藥物使用的標準流程,用藥使用的期限來規範化的使用過敏藥物。

兒童過敏性疾病常見十大認識誤區


誤區4:父母都不過敏,孩子肯定不會發生過敏。

父母有過敏史的孩子更容易發生過敏。過敏有較強的遺傳性,父母一方有過敏史,孩子發生過敏的幾率是20~40%,父母雙方都有過敏史,孩子發生過敏的風險高達60~80%。即使父母雙方都無過敏史,孩子仍然有15%的幾率會發生過敏。

家族中具有過敏性體質的人不一定出現同樣癥狀或同樣的過敏性疾病,甚至具有過敏體質的人在未遇到一定數量過敏原時,也可以不出現任何癥狀,或者一輩子也未發生過敏性疾病。但具有家族史的患兒發生過敏性疾病時癥狀相對較重,治療也較更困難。因此,患有過敏性疾病的父母一定要及早治療。

誤區5:到醫院沒有檢測出來過敏原,寶寶應該是不過敏的。

過敏性疾病的發生原因很多,環境、身體免疫功能、細菌病毒感染、很多藥物、等都會誘發過敏或加重,而且過敏原檢查的種類也是有限的,僅僅能檢查常見的過敏因素,不能包括所有的致敏因素,所以有些特殊性的過敏患者,常規過敏原檢查可能不能發現明確的過敏原。

另外過敏原的檢查結果也會受檢查技術等因素影響。

所以,在醫院裡沒有檢測出過敏原,並不代表寶寶就不過敏。

過敏原檢查的目的和意義:

1.指導性預防:檢查過敏原後要找有經驗的醫生,為你指導如果正確的預防。

2.作為判斷嚴重程度的依據:現有的過敏原檢查如血液檢查、皮膚點刺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確定患者過敏的嚴重程度,根據過敏的嚴重程度,制訂個體化治療方案,即用藥的種類、劑量等。

3.可以作為特異性免疫脫敏治療的依據:現有的特異性免疫脫敏治療是由一定的範圍的,並不能對所有的過敏原都有脫敏作用,所以只有合適的患者應用脫敏治療才能達到有效的預防作用,選擇不當、應用時機不當都無效的。

只有正確的了解過敏原檢查的意義,才能做到正確的預防,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案,達到理想的治療療效。

誤區6:只要避免過敏原就行了,過敏沒什麼可怕的。

首先,過敏原很難完全檢測出來,目前的醫學手段還達不到。當無法檢出過敏原的時候,再談避開過敏原就沒意義了。

其次,即使能檢測出來。但是像花粉、塵蟎、食物等絕大多數都是無毒害的,他們無處不在,可以直接與鼻腔、眼結膜、氣管及腸道接觸而誘發過敏,讓人防不勝防。

所以,對於過敏性疾病的干預,除了避免過敏原,還應該臨床癥狀出現之前及早認識過敏,預防多種致敏因素侵襲。


誤區7:過敏是細菌引起的感染,所以要讓寶寶盡量生活在「無菌」的環境中。

過敏是一種非感染性疾病,通俗說,過敏和細菌感染沒有任何關係。

當人體免疫系統對來自空氣、食物、水源或接觸物中天然無害物質出現過度反應時,就可視為過敏。換句話說,過敏是機體免疫系統對環境中本來無害的物質所產生的一種不恰當和過度的免疫反應。

孩子的免疫功能是需要鍛煉的。人體的免疫能力分為先天具有的非特異性(固有性)免疫和後天獲得的特異性(適應性、獲得性)免疫兩種類型。其中,適應性(獲得性)免疫就是人體在不斷適應外界中鍛煉成長而來的。

如果孩子長期處在過於乾淨的環境中,完全不接觸細菌,他們體內的免疫細胞就會像沒有打過仗的新兵,不知道怎樣殺滅有害物質,保護人體健康。這些孩子要麼會太過敏感,如經常過敏、腹瀉,甚至哮喘;要麼免疫力特別低下,普通小感冒在他們身上會發展成嚴重肺炎,很難治療。

過敏性疾病的發生城市兒童大於鄉村兒童,因為城市裡用了太多的殺菌、消毒劑,把微生物都殺死了。孩子們接觸不到這些微生物,體內菌少,那免疫系統就沒什麼可以殺,會引起變態反應,損傷自己的組織、器官,這就是過敏反應。

因此不要太乾淨,不要老使用消毒劑(84、酒精)等,不要每天都高溫消毒奶瓶,不要總是每天都用紫外線消毒奶瓶,不要每次母乳前都用濕巾擦乳房。


誤區8:過敏都是由食物引起的,已經很忌口了,怎麼還會發作?

過敏不一定是食物引起的,不要以為過敏就是吃東西導致。

可導致皮膚過敏的物質很多。

食入性過敏原:有魚蝦、牛奶、禽蛋、堅果、小麥等。

吸入性過敏原:有塵蟎、花粉、真菌孢子等。

接觸性過敏:有芒果、金屬鎳、鉻、酸鹼類化學物質、生活、工作中接觸的物質等。

還有些是多個過敏原引起的過敏,這些皮膚過敏的過敏原比較複雜,不容易查找。

藥物也可以導致過敏。

另外,某些皮膚瘙癢疾病不是過敏引起的,而是精神或者神經因素引起的,如神經性皮炎。


誤區9: 對於皮膚過敏,只注重治療,不注重護理。

皮膚過敏後,皮膚屏障破壞,所以用藥後還要多用保護和修復皮膚屏障的醫學護膚品。

皮膚一定要清潔,但是要適當清潔。過度清潔或者從不清潔都不正確。

正確的皮膚清潔方法很重要。

建議使用不含香料、防腐劑的沐浴產品,要弱酸性溫和無刺激產品,建議使用低敏無刺激溫和的嬰幼兒適用的潔膚產品,pH值最好接近表皮正常生理

過度洗澡,特別是使用燙水洗澡或擦洗患處,濕疹的瘙癢會得到暫時緩解,但之後會因不良刺激和過度清洗造成的皮膚屏障的破壞而使用皮損加重,越來越癢。

不要長時間浸泡在水中,洗後立即擦乾,沐浴後5分鐘內及時塗擦潤膚劑。


誤區10:過敏不會致命。

儘管幾率不大,嚴重的過敏卻能導致死亡。

急性過敏綜合征:過敏性休克。是由於過敏引起的全身血管擴張、水腫,血壓會急劇下降,舌頭和咽喉腫脹,肺氣道緊縮,從而令人呼吸困難,甚至有性命之憂。

對這種現象要引起重視,並不是過敏癥狀輕的人就不會發生過敏性休克。國外有過敏的人雖然癥狀很輕,醫生都建議常備一種搶救過敏性休克的藥物-腎上腺素,製成和筆一樣隨身攜帶,如果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自己可以把筆帽拔掉,隔著衣服往大腿外側扎一針,可以用以緊急搶救用。

如發生過敏性休克需及時醫治。它通常由食物或藥物引發,但有時蚊蟲叮咬和免疫療法也會引發過敏性休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