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3歲前被逼吃飯的孩子,長大後都開始挑食了

3歲前被逼吃飯的孩子,長大後都開始挑食了

文/筱泓

來源:育兒進化論(ID:yuerjinhualun)

01

前幾天去朋友家做客,吃飯時朋友突然把電視打開,我正奇怪著,她2歲多的雙胞胎兒子便急匆匆地跑了過來,並排坐在沙發上。

朋友端著一大碗飯菜,開始一勺一勺地給兩個孩子喂飯。

在整個過程中,孩子眼睛沒有一刻離開電視,朋友機械式地喂,孩子機械式地吃。兩個孩子很快吃完了一大碗飯,朋友接著又加了一碗。

我被這個場景驚到了,怎麼可以這樣喂孩子!孩子光顧著看電視來著,能吃出來什麼味兒?

朋友說,這也是她後來「發明」的方法,孩子挑食又不愛吃飯。但只要讓他邊看電視邊吃,不但不挑食了,飯量也增長了一倍。

很多父母都和朋友一樣,希望孩子多吃一點,可是,吃得多並不見得就是好事。

想到之前發生的一則舊新聞:

1歲多的女童琪琪,媽媽想給她增加營養,就喂她吃了一大碗玉米。結果第二天,孩子肚子鼓脹,呼吸困難,幾近窒息。醫生手術時發現,琪琪肚裡有大量未消化的玉米粒。

琪琪的胃是硬生生地被玉米撐破了!

有人說,這都是小概率事件,但它折射出來的絕不是小事。你有沒有認真思考過呢?

02

當媽後,我們的夢想就是:娃能多吃點。

但夢想並不容易實現,每每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力、腦力做了各種美味,娃一撇頭、一噘嘴、一擺手,有時乾脆跑沒影……瞬間崩潰,火氣就蹭蹭蹭上來了。

為什麼孩子吃飯會成了大問題呢?

對娃的固定思維

我們常會糾結娃們的變幻莫測:

同一種食物,中午吃得停不下來,晚上卻一口都不吃;

昨天能吃整整一碗,今天就吃幾小口;

早上還能自己吃,中午怎麼哄都不吃……

美國兒科學會第六版《育兒百科》說:孩子周歲後,身體成長速度已減慢,每天1000卡熱量,足夠能滿足他的成長發育所需的能量和營養。

孩子的活動量、成長速度及新陳代謝,並不穩定,同樣,他們的飯量、喜好、進食需求也會時刻改變。

除去身體原因,上一頓吃得多、下一頓吃得少,是極正常的,無需糾結。

對娃的不相信

餓了就吃,渴了就喝,困了就睡是人類與生俱來就擁有的生存本能。

想一想,哪個娃出生後不會吸奶、喝水、睡覺的?

每個孩子天生就知道吃多少,吃什麼。

在著名的「克拉拉·戴維斯實驗」里,實驗者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提供豐富的食物給一群1到4歲左右的孩子吃,毫不干涉他們:怎麼吃、吃多少、吃什麼,都由他們自由選擇。

結果顯示:每個孩子喜好差異明顯,乍一看他們的營養搭配「對每個營養學家來說都是噩夢」,但仔細觀察,發現他們所選擇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在標準範圍之內。

一段時間,經過體檢發現,孩子們的健康水平、活力、發育指標,都非常良好,甚至超過很多由父母在家精心「餵養」的孩子。

對娃的焦慮

《少年說》里,有個孩子站在「勇氣台」上說:媽媽,吃飯的壓力真的好大啊!

因為他長得矮小,媽媽怕他長不高,所以要求他每頓要吃四碗飯

有人說,這四碗飯,是媽媽滿滿的愛。

實際上,這四碗飯,是媽媽滿滿的擔心和焦慮。

它不僅給孩子帶來壓力,破壞食慾,甚至還可能破壞孩子的人格發展。

03

《母源病》書中有個真實的案例:

一名小男孩得了哮喘,很長時間都沒能治好,病情反覆。

醫生追根溯源,發現是媽媽包辦孩子的一切,總讓他吃得太飽、穿得太多、運動量太少……

於是醫生就建議孩子去爺爺奶奶的小商店裡,每天做些事情,過後沒有多久,沒吃藥病就好了。

心理學裡有個術語叫「軀體化」,即個體的某種情緒,不能直接在情緒層面表達出來,就會通過身體來表達。

身體是無聲的言語,會在各種細枝末節里,告訴我們孩子為什麼抵觸吃飯這件事。

美國著名兒科醫生、心理學家本傑明·斯巴克說:「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孩子吃不下飯?因為喜歡催逼孩子吃飯的父母也不少。」

從孩子開始添加輔食起,我們就希望他們「能多吃一口是一口」。

孩子隨著年紀增長,從搖頭、擺手、不想吃、不願意吃、不肯吃、吃多就吐……他們用各種方法來拒絕。

但我們也使出各種招數來控制他們:哄著吃、喂著吃、邊跑邊追著喂……,甚至是哄騙、賄賂、縱容、恐嚇、打罵。

沒有人喜歡被控制,也沒有人喜歡被侵犯自己的界限。

所以,孩子越大反而吃飯越不好,因為他們的自我意識在覺醒,他們用身體的語言來告訴我們:不喜歡被你們控制著。

我們對他說:我是為你好,所以才想讓你多吃飯。

但他們只會覺得:我的身體由不得我做主。

所以他們以抗拒進食的態度來間接傾訴內心的不滿。

04

美國賓州兒童醫院研究發現:

要求學齡前孩子「把碗里的食物吃完」,會讓他們過於在意碗里還剩多少,養成即使吃飽高熱量的一餐,卻還繼續吃的習慣。

其他的研究也發現:有肥胖症的青少年,對於兒童時期的飲食印象,都是「吃光光、不準剩」。

我們把本應是孩子本能自主的「吃飯」,變成了一個被動的「吃飯」任務。

主權歸還

德國育兒寶典《每個孩子都能好好吃飯》里,建議的用餐原則是:

父母只需負責提供營養均衡的食物上桌,定好何時供應,至於要不要吃、要吃多少、要吃什麼,把決定權交給孩子。

在兒子小時候,曾跟過奶奶一段時間,奶奶希望他能多吃點,天天喂他。

等他回到我身邊後,我發現他要麼不想吃,要麼等人喂。我告訴他:如果你不餓,你可以先去玩一會兒,等你餓的時候再來吃。

往往用不了二十分鐘,他就會跑過來吃飯。

當孩子不想吃時,是因為肚子真的不餓。即使是我們大人,也有不想吃飯的時候,更何況孩子呢?

一起進餐

孩子玩了一天、學習了一天,最期待的就是和我們坐在一起,聊聊天、談談話。當我們陪伴孩子一起進餐時,孩子覺得自己被重視。

美國總統奧巴馬,無論多麼忙碌,傍晚6時30分都會準時上樓與家人共進晚餐,幾乎只有全國緊急事件才能讓他離開家人共進晚餐的餐桌。

當孩子的心理期待得以滿足,情緒自然高漲,食慾也會大開,這正是我們所期待的。

享受美食

人們常說: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

吃飯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是一種很開心的體驗,長期被動進食的孩子,很少會感到開心。

讓孩子學會開心地吃飯,要明確一件事:孩子吃多少不重要,吃快吃慢不重要,吃得高興才重要。

《媽媽是超人3》最新一期里,咘咘也是個吃飯困難戶,賈靜雯說咘咘在吃飯時,很喜歡把飯含在嘴裡,然後又吐出來。

安迪說:她可能是因為咘咘把食物含在嘴裡的時間長了,然後就沒有味道了,所以她才會吐出來。

咘咘聽完後點點頭,然後一反常態,開始大口大口地啃雞腿、吃飯菜。

讓孩子感到吃飯是一件美好的事,是一種享受,她才能主動地進食。

有人說:餐桌的距離其實就是心靈的距離。

願我們陪著孩子所吃的每一頓飯,都能成為他們生命中最美好、最溫馨的回憶。

陪伴著孩子前往人生旅途,天涯海角都能讓他始終想念家的味道。

寶寶入學發展快人一步的秘訣是什麼?

孩子出現分離焦慮怎麼辦?

入園後孩子變得愛哭、粘人不說話是為什麼?

融入集體很重要,怎麼讓寶寶學會結交朋友?

入園期間,怎麼讓孩子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選擇幼兒園應著重觀察哪些方面?

本次我們請到了北京大學幼教專家趙紅梅老師,為大家帶來直播分享,從上面這六大關鍵問題入手,讓孩子完美適應入園生活!

前幾期沒聽過癮的家長們,歡迎繼續收聽!

講師介紹

趙紅梅

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北京大學附屬幼兒園園長助理,兒童心理評估與教養諮詢室主任,北京市幼兒園名師工作室主持人。

從事0-6歲嬰幼兒心理發展方面的教科研工作十餘年,著有《0-3歲寶寶全能早教專家方案》《個性化教育從心開始》等多本著作。

多次受邀參加中央電視台十三套《特別關注》節目的訪談;參加北京電視台《幼兒緣》節目錄製;參加北京電視台《和孩子共同成長欄目》專家訪談。

直播時間

8月30日(本周四)晚8點

參與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東方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成年人的家庭里,「界限」難能可貴
Angelababy後悔父母沒逼她:身為父母,你必須知道的一件事

TAG:新東方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