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學文化-中醫養生和保健

國學文化-中醫養生和保健

有幸聽到徐珊教授有關中醫養生和保健的課程,受益匪淺。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發布各國人口平均壽命報告,以全球194個國家和地區,參考死亡率、疾病和衛生系統指標、全球主要疾病負擔等數據做統計,中國人平均壽命76歲,日本人以83歲位居第一。

01

健康壽命

中國人的健康壽命排名在全世界是81位,注意這裡說的是健康壽命,為什麼會中國人的排名這麼後面呢?

《黃帝內經》中《素問·上古天真論》就說明了古代和現代人壽命長短的原因,上古的人們為什麼可以度百歲乃去:

說的就是現代人的不良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導致了其壽命達不到天年,一般很早就「夭」。徐教授給健康作了自己的定義,四個字「五快三良」。

五個快:快餐:愉快就餐,吃飯是一個享受的過程,要細嚼慢咽的,快樂的吃飯。快睡:睡眠質量高,35%有睡眠質量問題,都成為社會問題了,所以定3月21日為國際睡眠日,用於宣傳大家注意睡眠質量。快便:爽快的大小便,現代人中女的容易便秘,男的容易拉肚子腹瀉。快語:說話流利表達準確,思維敏捷。快行:行動自如,動作協調。

三個良,其實就是指心態好。良好的個性:溫和,坦蕩,堅強;良好的處世能力:能客觀處理事由,適應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良好的人際關係:待人寬和,助人為樂。

徐教授的健康全新定義,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身體、心理、社會適應能力上的良好狀態。

02

中醫診斷

中醫防治疾病的特色,其中心思想就是:治未病,預防為主。太極雙魚圖就是中醫文化的標誌。中醫最重要診斷手段:其神,其味,其話,其脈。

傳統中醫大夫基本通過脈診(三部九候等)、舌診等收集病人的身體各種信息數據,有點大數據採集後,按照一定模型進行分類整理,對病人的體質作了概括:

虛的體質

1.氣虛體質~乏力族 ,

自我判斷:氣短乏力、易感勞累、面色蒼白萎黃、食慾差、食少腹脹消化不良。

氣虛體質適合用人蔘來調,而人蔘又分三種生曬參、紅參、野山參,不同的參有不同其中生曬參最普通,適合日常保健;紅參具有火大,勁足之特點,陰勝陽虛者的首選補品。人蔘具有雙向調節高血壓的作用,可以把過高或過低的血壓調到血壓正常值的範圍內。

2.血虛體質~頭暈族 ,

自我判斷:面唇甲蒼白少光澤、肌膚乾燥、肢體麻木、運動不靈活、頭暈目眩、心悸失眠、多夢健忘等。

血虛體質適合吃:龍眼(桂圓)、紅棗、阿膠等,可以安神養血,經常熬夜的白領極佳補益品。

3.陰虛體質~上火族 ,

陰虛體質適合吃:西洋參[註:人蔘兩種性質不能混吃],鐵皮,白木耳等,主要就是要養陰,適合夏天補益。

4.陽虛體質~怕冷族 ,

自我判斷:面色白或黝黑、腰膝酸痛、精神不振、手足冰涼、畏寒怕風、腹瀉、身體浮腫等

陽虛體質適合吃:鹿茸,血茸片,適合在冬天補益。不適合陰虛上火、肝火旺的人群。

實的體質

1.痰濕體質~肥胖族 ,

自我判斷:體型偏胖、步態沉重、頭重如裹、渾身乏力 、多見舌質肥大、舌苔厚膩等。

痰濕體質:除濕氣最好的方式是用薏米仁,可先用水裡泡軟,然後高壓鍋蒸好可以單獨當零食吃,主要就是為了除濕氣。

2.血瘀體質~腫塊族 ,

自我判斷:疼痛、腫塊、出血、臉色紫暗、皮膚甲錯、口渴、腹滿、精神異常、易發熱等

血瘀體質容易生結節,各種增生或者腫瘤等。適合用藏紅花、三七等。

不過雖可以用三七有活血化瘀,但是常喝對腸胃不好,藏紅花也一樣,不同人群要用不同藥材,相互配伍。

前面說了六種不同身體的體質,針對具體每個人可能具備一種或者多種體質表現在一起。所以如果只是單種體質表現,那就簡單處理的;如果多種體質一起表現治療起來就需要辯證處理了。

03

中醫治療

中醫常見治療方法:

1、方葯::就是指傳統中醫開方,普通的中醫生一般開方常用100多味葯,好中醫開方會達到300多味葯,而目前已知道的中藥材卻有12772種,如何配伍、如何開方還有很大很廣的研究。

2、針灸::就是扎針法,艾灸法,在經絡、穴位用物理方式進行,中醫針灸在西方國家都是非常熱門,有專門的針灸師執業認證,執有證書就可以進行針灸的行醫資格。

3、推拿::

自我推拿或按摩,常坐面對電腦的,頸部的保健操可以簡單做作的。如果要補元氣,多多按按敲打足三里穴位位置,同時調理脾胃。例如還有其他推拿手法:搓手掌健身法、搓手捂臉美容法、敲打丹田養腎健脾減肥法等簡單易行的手法。

4、氣功::

站樁補陽氣法,自然而然吐納法,如果刻意追求氣功就會走火入魔。

徐教授當了46年中醫生,內心裡希望國家能出一個看中醫或者看西醫有導向性指導方針,哪些疾病可以先看中醫,中醫有中醫適應範圍有其優勢,西醫有西醫的適應範圍,各自優勢不一樣。中醫治療方法適合以下幾種疾病類別:

1.免疫性疾病

由於西醫是單向調節處理的方式,例如吃激素,抑制了一種免疫必然傷害另一方面的,所以對於免疫性疾病,西醫來說比較為難;然而中醫卻是雙向調節的,所以適合來處理免疫性疾病。例如黃芪這味葯本是混合物多種功效,另外大黃又可以瀉藥也可以止瀉,因為其是雙向調節不同的配伍,中西醫結合,

2.功能性疾病

功能性疾病主要是指由於大腦皮層功能失調,導致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而產生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各臟器無實質性損害。例如一受緊張,就會拉肚子,或者從外面進入到空調房一吹冷風,就拉肚子,也就是腸胃應急性紊亂。

3.抗衰老保健

中藥是中醫與疾病作鬥爭、保健強身的武器。經過長期的實踐,中醫又不斷發現新的有抗衰老作用中藥。可以早知道消化疾病,預先知道癌前病變,中醫早期干預,在治未病。

04

中醫養生

養生之道可謂是深奧的話題,徐珊教授作為中醫大夫,給出了四條秘訣:首先心理養生,其次運動養生,再次飲食養生,最後才是藥物養生

1、心理養生:快樂是健康的大處方。

GIF

良好心態四要素:善良是營養素,寬容是調節閥,樂觀是不老丹,淡泊是免疫劑。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子提出來的「六然四看」說法。

六然」就是

第一,自處超然。自處就是自己對待自己,自己怎麼樣來看待自己呢?要超然。態度要超然,也就是說,要達觀、豁達;

第二,處人藹然。處人是對待別人,就是說對人要非常的和氣,與人為善。

第三,無事澄然。沒有事情的時候要「澄然」,「澄」是非常清澈、非常寧靜的意思。就是說沒有事的時候要非常寧靜。如果說自處超然有點淡泊的意思,無事澄然就是寧靜,寧靜就可以致遠。

第四,處事斷然。就是處事要有決斷,不能優柔寡斷、猶猶豫豫。

第五,得意淡然。就是說得意的時候要淡然,不居功自傲,忘乎所以。

第六,失意泰然。失意的時候要泰然處之,別把它看那麼重。

四看」就是

第一,大事難事擔當。遇到大事難事,要看你能不能勇於面對它,是不是不迴避、不逃避,勇敢地擔當起來。

第二,逆境順境看襟懷。碰到逆境了,或者處於順境了,這時就要看你的襟懷,夠不夠豁達,能不能夠承受得起。

第三,臨喜臨怒看涵養。碰到了喜事或者令人惱怒的事,換句話說,也就是得失了,喜就是得,怒就是失,就要看你的涵養,能不能寵辱不驚。

第四,群行群止看識見。所謂行止,也就是去留的意思,碰到去留的問題,就要看你的識見,能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該去就去,該留就留。

其實王夫子不僅僅是思想家,也是個養生大家。

2、運動養生:

特別是夏季每天要讓身體出點汗,運動要持之以恆,運動與勞動(工作)有本質區別,運動是放鬆的,勞動是緊張的,工作再忙也應該騰出時間運動;

「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這些都是有趣並且健康的運動,陶冶情操的同時豐富了業餘生活,還能達到養生的效果,真可謂是一舉奪得。運動是最價廉又方便的養生,

徐珊教授直言不諱,他已經73歲了,醫生的職業決定了高強度的工作節奏和巨大的壓力。但徐教授看上去45歲左右的樣子。徐珊教授向大家透露自己長期堅持的一項運動養生的項目:快走。通過自己多年的堅持,徐珊教授發現,快走能夠讓他保持充沛的精力又不浪費時間,所以,徐珊教授每天上下班都是快走,以步代車,而他家到他上班的地方剛好是快走半個小時左右可以到達。這樣的運動量剛好適合他。徐珊教授把快走形象地稱為「甩開手邁開腳暢快呼吸」。據統計和建議每個成年人的每天8000步是一個基本運動量。

運動養生的五個注意點

1、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運動養生是通過鍛煉來達到養生延年的目的。鍛煉時一定掌握好運動量的大小,太小達不到鍛煉的目的,太大則超過了機體的耐受限度,又會使身體因過度疲勞而受損。因此,運動養生強調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那麼如何掌握合適的運動強度呢?目前,一般是根據運動後即測脈搏來判斷的,有個簡單的計算公式可參考:170-年齡=合適的運動後心率」。例如,一個40歲的人,運動後他的脈搏如果是130次左右,表明運動量合適,若明顯超過130次說明運動量過大,反之則運動量不足。

2、持之以恆,堅持不懈;

鍛煉身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注意經常堅持不能間斷。名醫華佗那句「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一方面指出了「動則不衰」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強調了經常、不間斷鍛煉的重要性。因此,只有持之以恆、堅持不懈進行適當的運動,才能收到養生健身的功效。

3、有張有馳,勞逸適度;

運動養生,並非指要持久不停地運動,而要有張有弛、有勞有逸,才能達到養生的目的。緊張有力的運動,要與放鬆、調息等休息運動相交替;長時間運動,一定要注意適當地休息,否則會影響工作效率,導致精神疲憊,甚至影響養生健身。徐教授自己也是平時就是快步走,而一周也就一次的籃球稍微大點運動強度,做到運動有張有弛。

4、協調統一,形神兼煉;

在中國傳統的運動養生活動中,非常講究意識活動、呼吸運動和軀體運動的密切配合,即所謂意守、調息、動形的協調統一。意守是指意識要專註,心無雜念;調息是指呼吸的調節,要均勻、有節奏;動形是指形體的運動,要自然連貫剛柔相宜。運動養生緊緊抓住這三個環節,使整個機體得以全面而協調地鍛煉,則能增強人體各種機能的協調統一性,促進健康、祛病延年。

徐教授平時要求自己走路的時候,不帶手機,思想集中專註走步,調節呼吸頻率,和走路的步頻保持一定的同步,有節奏的走步。

5、順應時日,莫誤良機

早在2000年前,我們的祖先《黃帝內經》就已經提出了「起居有常」的養生主張,告誡人們要順應陽氣變化,合理安排日常生活。清代養生家張志聰把一日比作四時,他說:「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因此,提出一天中的運動應該遵循早晨陽氣始生,日中而盛,日暮而收,夜半而藏的規律。在鍛煉、活動時注意順應陽氣的運動變化,才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養生效果。

3、飲食養生

謙和五味,粗細結合,葷素搭配,寒熱適宜」這邊是飲食養生的準則。沒有比「吃」更貼近我們生活的東西了,所以說日常的一點小改變都能起到「養生」的效果。飲食有節(飲食以時,饑飽適度);飲食忌宜;三因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可以是養生源於生活,益於生活。

4、藥物養生

中醫藥有抗衰老藥物大部分是宮廷秘方,能夠延長細胞的壽命。當前養生時令膏方,一人一方一製作,專治用於糾正亞健康、補虛扶弱、益壽延年

人蔘、當歸、胡桃、香菇、銀耳、大蒜、龍眼肉等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對養生有莫大的作用。藥物養生宜忌:不無故進補,要因人進補,要因時進補,還是要尊醫囑進行補益。

養生其實很簡單,不需花太多的精力,只需做一點點改變,也許你就可以成為一個「養生達人」。

關注「國學文化太美」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頁面:

文章頁面 :

文章分享 :

3、國學堂--護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愷悅 的精彩文章:

國學堂-曾國藩修身十二法之五讀史

TAG:愷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