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的真正原因!趙括只是背鍋,結局早已註定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的真正原因!趙括只是背鍋,結局早已註定

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決戰與長平,這場關乎兩國國運的大決戰最終以趙軍大敗,40萬士卒被坑殺而落下帷幕。趙軍主將趙括也落得個紙上談兵的名聲。但事實真的只是這樣嗎,真的就僅僅是趙括一人之罪嗎,我看不盡然,下面我們就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這場中國史上最慘烈的戰役。

一、國力對比。趙國身處各國要衝之地,北有林胡匈奴、東有強齊、南有悍魏、西有虎狼之國秦,國力常年積弱。本無力在戰國的大舞台上登場,後經趙武靈王變法改革,布令胡服騎射,全國戰士改動傳統的廣大戰服改為緊小為特徵的胡服,改動傳統的步卒為主體的戎行布局改為馬隊和弓弩兵為主體的戎行構成。國力才日漸鼎盛,得以在戰國末期抗衡秦國。而反觀秦國,自商鞅變法後,經過幾代君王的努力,加之土地肥沃,百姓尚武,國力已經達到了鼎峰。所以說趙國國力是不如秦國的。

二、軍力對比。此時的秦國早已兵強馬壯,兵鋒所指所向披靡,征伐其他諸侯國無憂敗績,無論是士兵的個人能力還是將帥的指揮能力都已位列各國之首。長平之戰更是傾全國之力,率百萬之師進軍。趙國雖然經過胡服騎射的改革,士兵的戰鬥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在個人作戰能力上還是不如秦軍的,加之趙國人口稀少,傾全國之力也僅有四十五萬軍隊。所以趙國在兵員總數和個人能力上是比秦國差的。

三、外交對比。須知好的外交手段也是能左右一場戰爭的勝負的,而秦國在這一點上就做的非常好,秦國使用「合縱連橫 遠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了關東六國的戰略同盟。秦國為全面發動長平之戰,甚至故意拉攏趙國的好盟國魏國,承諾將韓國的恆雍之地轉讓給魏國。反觀趙國因為身處腹地,與各國都有接壤,與各國皆有矛盾,與燕國更是世仇,也導致了後來在秦軍圍困趙軍時趙王向各國求救,各國無一來救。

綜上幾點,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趙國的實力是要比秦國差的。加之趙國被迫迎戰,國內想早點結束保存實力,趙王猶豫不決換下了固守的主帥廉頗,換上了趙括。趙括也是迫於國內的壓力從而主動出擊,被秦軍圍困46天後彈盡糧絕竟然出現了吃人事件,而趙括仍然可以帶兵突擊,雖然最後被亂箭射死,可也證明趙括絕不是那隻會紙上談兵的人,趙國的失敗早已註定,他只是沒有力挽狂瀾打贏這場戰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聊的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吳聊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