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十六帝這四位是宮女所生,她們生前身份低微,死後才得享尊榮!

明十六帝這四位是宮女所生,她們生前身份低微,死後才得享尊榮!

原標題:明十六帝這四位是宮女所生,她們生前身份低微,死後才得享尊榮!


帝王多嬪妃歷代如此,據證,明以嘉靖嬪妃、宮女、太監多而聞名;宮中太監最多時達十萬之眾,宮女也多達千人以上,嘉靖奢靡暴戾,不重朝政,沉迷後宮,對嬪妃宮女殺罰並重,深得痛惡,引得宮女有弒其之心。英宗朱祁鎮,駕崩前遺詔,廢宮人殉葬制,大開了明代殉葬制歷史先河。


明代殯妃制度是明王朝政治制度、宮廷生活的的縮影。人們的概念是宮內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明史》后妃傳中妃嬪在冊的並不多,因記載不全,準確數字很難查實。據考證,除殯妃外僅宮女就有1000餘人;值得一提的是,明朝16帝中,有四位是宮女所生。皇帝的女人多如牛毛,所以記錄僅僅是一種形式而已。廢立嬪妃,由皇帝好惡,非宮廷大事,嬪妃多,受寵的有限,這是皇家私事,所以也難怪記錄官們不予盡職詳記。


明初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的嬪妃大多隨皇帝殉葬了。據《歷代陵寢備考》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長陵十六妃從葬,位號不俱;仁宗殉五妃,餘三妃壽終別葬金山;宣宗諸妃具陪葬,景陵唯一妃別葬金山。



殉葬人在死去的前一天,先要赴宴,宴罷被引到指定的殿堂內,站在小木床上,將頭伸進掛好的繩套中,宦官撤去小床,這些嬪妃就命歸西天了。

宣宗朱瞻基死後,殉葬的殯妃中,有一個名叫郭愛的少女,進宮才二十天,競被指名去殉葬。臨死前寫了一首絕命辭: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先吾親而歸兮,慚余不孝也,心凄凄而不能己兮;是則可悼也。哀怨凄慘催人淚下。


葬於裕陵的明英宗朱祁鎮,做了一件絕大好事,他杜絕了嬪妃的殉葬制度。



1464年,英宗病危,臨終時遺照停止宮人殉葬。以後嬪妃才有了自己的墳墓。《昌平山水記》記載「自英宗既止宮人從葬,於是妃墓始名,或在陵山之內,或在它山。」但妃嬪墓的差別很大,生前受寵的妃嬪,多葬在陵區之內,她們的陵墓建制、大小僅次於皇帝的陵墓,如葬於茂陵的憲宗朱見深的貴妃萬氏,頗順帝意,備受恩寵,她的墓地佔地兩萬平方米。


神宗的貴妃鄭氏,極受帝之寵愛,死後葬在陵區的銀錢山下,佔地約四萬平方米。地面建有圍牆、享殿、配殿等建築。改葬崇禎皇帝的田貴妃墓,地下有兩層石門,一進石門內有享殿三間,二層石門內是通長大殿九間。由此可以論定,其地下建築規格也一定是十分考究,陪葬的寶物也一定超過田妃墓。


在明代宮廷中,多有皇后未生皇子,而由嬪妃或宮女生子當上皇帝的。如憲宗是英宗貴妃周氏所生,孝宗是憲宗的宮女紀氏所生,穆宗是世宗嬪女杜氏所生,神宗是穆宗宮女李氏所生,光宗是是神宗宮女王氏所生,熹宗是光宗宮女王氏所生,思宗是光宗淑女劉氏所生。


這些嬪妃宮女們,生前身份低微,在皇后面前低三下四,為了地位尊卑有些甚至被皇后所害;但在封建王朝中,母以子為貴,他們死後,都被嗣皇帝追封皇后或皇太后,並葬入或移葬至皇帝陵內。


除葬入陵區的嬪妃外,絕大多數嬪妃均葬在北京西郊金山一帶。如英宗共有十八妃,一葬錦山,其餘葬金山。明朝的妃子以世宗為最多,共有妃三十人,七妃葬在陵區內,其餘妃子和嬪女二十八人,均葬在京西的紅石口和峰峪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飛花默吟 的精彩文章:

戚繼光8000騎滅蒙古軍8萬,打倭寇卻用了10年,倭寇為何這麼難打

TAG:飛花默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