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馬奇諾防線是最難以攻破的堡壘,難在哪裡什麼地方?

馬奇諾防線是最難以攻破的堡壘,難在哪裡什麼地方?

了解二戰歷史的人都知道,在德法邊境有一道著名的防線,叫馬奇諾防線。其得名來自當時的法國陸軍部長馬奇諾。在二戰前不久,法國迫於形勢,不得不在德法邊境修建了一條令後世驚嘆的馬奇諾防線。

(一戰後德國人口6900萬人,法國只剩下4000萬不到。你猜為什麼剛打完就建?)

從1929年起開始建造,到1940年建成,防線主體長700公里,全部由鋼筋混凝土澆注,當時共耗資50億法郎,相當於當時法國好幾年的財政預算。防線內部擁有各式機槍大炮、壕溝、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等,通道四通八達,較大的工事中還有有軌電車通道。

可是,德軍一次從法比邊界的阿登高地發起進攻,讓馬奇諾防線成為了世人的笑柄。

「我們花的50億法郎都幹了什麼?」這是當時一份法國報紙的標題。

可即使是成為一個笑柄,馬奇諾防線也從未被從真正意義上攻克過

馬奇諾防線僅僅在初始設計時,就包含了約100公里長的隧道,需要用到約1200萬平方米的土方、約150萬立方米的混凝土、約15萬噸鋼材。還有配套建設的約450千米的公路和鐵路。

馬奇諾整個防線共構築各種用途的永備工事約5800個,密度達到每公里正面13~15個。最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的頂蓋和牆壁厚度達3.5米,裝甲塔堡的裝甲厚度達300毫米,均能抗兩發420毫米臼炮炮彈的直接命中。

要注意,這裡所謂的「工事」可不是一個機槍碉堡那麼簡單,表面上看就是一個碉堡,而下面卻擁有完備的軍事設施,包括作戰指揮室、彈藥庫和通訊中心等。

防線內有大型工事50餘座,每一座大型工事和相鄰的大型地下工事相互呼應,彼此都在己方的加農炮射程之內。這種設計實現了火力的完全覆蓋,一個方向的敵人要面對兩個或者兩個以上要塞的供給。因此,具有獨立體系的馬奇諾防線根本不怕敵軍從背後突擊,這種無死角的設計考慮到了任何一點意外。

這條防線截止到1940年,總共耗費了50億法郎。

為了進攻法國,吃下這塊大蛋糕,德軍曾開了無數次會議,可後來德軍突然靈光一閃,它們發現馬奇諾防線有一個弱點——不夠長。

那這條防線為什麼會這麼短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國外的豬隊友盧森堡和比利時,由於這兩個國家的堅決抗議,因此在這兩個國家與法國的邊境並沒有嚴密布防,導致這成為了馬奇諾防線的一大弱點。

第二個原因是在修建這座工事的時候,法國國內的報紙都是這麼報道的:「拿錢去建馬奇諾防線,還不如去改善民生。」,我知道你們這時候又要說公知傻逼了,可是歷史不能這麼看,從後人的視角看過去,歷史上的每一個英雄都是傻逼,我們都會說:「你他媽這都不懂?」

可如果,你在那個時代,你絕對無法超越過這個英雄。

當時一戰結束後,受益於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法國成為了歐洲大陸的老大,也是這個體系下的最大受益者,可是實際上法國是雖勝尤敗的。

一戰打了四年,法國戰死139萬人,傷殘150萬,近2萬家工廠、5千公里的鐵路、5萬6千公里的公路遭到毀壞,煤炭產量由4000萬噸下降到2500萬噸,內外債務達到340億金法郎。這個時候還連續10年每年花費一半的國防預算去修建一條防線,公知這麼說也是情有可原的。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馬奇諾防線還有另一大弱點:它本身是一個未完成工事。防線內原本預計的18個機動師,實際上只有預計的一半。同樣由於比利時和盧森堡的反對,預計700公里長的馬奇諾防線實際上只有390公里長。

你說要是德國能夠集中優勢兵力純A過去,那還繞路幹嘛?就是因為德國能夠預計他們幾乎不可能攻破馬奇諾防線,他們才選擇了暗度陳倉。

再來說阿登進攻,從阿登進攻是德國深謀遠慮後的一個謀劃

攻不破馬奇諾防線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比利時。一戰「普法戰爭」時德國的史利芬計劃便是取到比利時從而進攻法國,但是在二戰的時候如果再這麼做,它的戰略就正中法國的下懷,因為莫里斯將軍都說了:「如果德國從比利時進攻,我們最為有利,這增加了巴黎的邊界距離。」

這自然是有利的,因為這幾乎就相當於把戰場挪到了比利時,法國的工業區和邊境幾乎不會受到什麼影響,而且比利時也不得不這麼做,除非它想亡國。

而且一旦從比利時進攻,英國必定會參戰。大家都知道英國是歐洲大陸的「攪屎棍」,那麼一旦比利時和荷蘭接連淪陷,那麼歐洲大陸的幾個主要港口便成為了進攻英國的橋頭堡(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即使不進攻,英國對歐洲的貿易幾乎也被卡住了脖子。

對此1938年春英國在對帝國防禦委員會的一份報告中是這麼說的:

這是一個精心誘使英國干涉大陸事務,以保護幾個世紀以來我們認為最重要的地區。

英法比三國面對德國總共出了三個計劃:「P計劃」、A計劃、D計劃。(三個計劃目的和戰略都不同,有興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英國遠征軍共有135個師、3000多輛坦克、1300多架飛機,並可利用英倫三島上的1000多架飛機支援戰鬥。荷蘭的10個師,比利時的22個師都部署在本國東部國境線上。法國和英軍共103個師,編為3個集團軍群:第一集團軍群共51個師,配置在法、比邊境和法國北方各省;第二集團軍群共25個師,配置在從瑞士到盧森堡的馬奇諾防線上;第三集團軍群共18個師,配置在瑞士邊境的馬奇諾防線之後,法軍的戰略預備隊為9個師。

這條防線上唯一的漏洞就是阿登山區,阿登山區由於其崎嶇的地勢被法國忽略了,英法都認為這是「十分容易防禦的」,因此這條防線的級別被放到了第三位,可他們遠遠沒有意識到機械化裝甲部隊也會在這種地形中保持機動優勢。

當然法國境內的「裝甲部隊、坦克部隊無用論」也是一方面的原因,戴高樂寫的售價15法郎的《建立職業軍》卻被曼施坦因買了去,接著德國便用產生於法國的理論擊敗了法國,這也不得不說是一個諷刺。德國A集團軍總共有47個師,在進攻阿登省的時候,法軍在敵人還未進入射程內便開始射擊。防守的法軍堅持認為德軍坦克抵擋得住47毫米火炮的轟擊,隨即潮水般地退了下來,把火炮丟給了敵人。

而那些堅持進攻的法國士兵,即使損失慘重,但也抵擋住了德國的進攻(那時候德國的坦克擊不穿英法坦克的裝甲。),可惜的是,這些人沒有被投放在阿登防線上。那德國是怎麼打馬奇諾防線的呢?

1940年5月,希特勒採用了「曼施坦因計劃」,以正面C集團軍17個師的兵力牽制馬奇諾防線的法軍,B集團軍28個師進攻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並吸引英法聯軍注意,正面利用A集團軍強大的裝甲部隊穿越阿登山區後長驅直入,將法國一分為二,並將英法聯軍包圍在靠近比利時的敦刻爾克地區,英法聯軍被迫從海上撤退。

你看看,只是用來牽制不完全版的馬奇諾防線,德國就投入了正17個步兵師的兵力。可問題來了,巴黎宣布投降後,馬奇諾防線卻並沒有接到這個通知,每一個想要向馬奇諾防線中的法軍宣布法國已經投降的德國人,都遭到了猛烈的反擊。在馬奇諾的舍南堡要塞,在二戰中曾發生過激烈的戰鬥。停戰協定生效六日後,要塞的守軍並未收到消息,面對強大的德軍,要塞的法國士兵奮起抵抗,它也因而成為馬其諾防線上被炸得最為慘烈的工事。

1940年5月14日起,德軍炮兵開始炮轟舍南堡要塞,他們動用了一種420毫米口徑的巨型榴彈炮,並向要塞射出了56枚超過一噸重的炮彈。自6月20日起,德國空軍又出動轟炸機,對舍南堡要塞反覆轟炸了7次,在堡壘和要塞入口處投下了160噸炸彈,共計3000多枚炸彈和各種口徑的炮彈擊中了舍南堡要塞。

儘管受到了如此轟炸,要塞的防禦能力並未受到影響,守軍共發射出17000發炮彈,對德軍予以了有力還擊。直到收到法軍最高司令部下達的正式命令,放下武器,舍南堡要塞才結束了不敗的記錄。

也就是說,如果不投降,德軍完全就沒法攻破這道防線。

你說這個堡壘難不難攻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眼流年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稱曾國藩是半個聖人?當初為什麼不稱帝反清?
睢陽之戰6000人對抗13萬,屬於大唐最悲壯的戰爭

TAG:一眼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