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實用走向禮儀象徵,西漢長安城的漫漫進階之旅

從實用走向禮儀象徵,西漢長安城的漫漫進階之旅

西漢長安城的修建也是從實用性的宮殿開始,逐步增修改建,所謂「世增飾以崇麗」。西漢長安城的發展,類似秦朝咸陽,也是從實用走向禮儀象徵,或者說,其城市建設的第一步是鞏固皇權,第二步是禮儀天下。

西漢長安城的始建,只是從長樂、未央兩座宮殿開始,談不上城市結構。皇權的概念僅僅體現在未央宮自身的壯麗,還不是在城市的整體形態。城市整體(包括宮殿和各類居住區)是存在的,但在空間結構上主要是自然發展,沒有被規劃或賦予什麼具有高尚意義的準則。

長樂宮四號建築遺址

長樂、未央兩座宮殿形成職能核心區,兩宮之間所夾南北通道,在實際活動中具有中心意味。北面增修的宮殿自然會從方位關係上被命名為「北宮」。長樂、未央、北宮三大宮殿群,確定了劉邦長安的核心地帶,其間還有具備防範功能的武庫。武庫的修建,完全是實際功能的需要,沒有意識形態意義。宮殿北面與渭河所夾地區,是大面積的居民區、市場區以及其他功能區。上述就是劉邦修建長樂宮以後十年間的城市形態。

劉邦時期的長安城

公元前192年(即惠帝三年),開始在長安周圍加築城牆,這項工程用了兩年多的時間。這道城牆的修築完全出於實用,在惠帝的時代,恐未及施行意識形態計劃。不過,城牆的出現畢竟確定了一道界線,可能有一些功能區受到影響,需要重新安置調整,例如:惠帝六年(前189年),「起長安西市,修敖倉」。新起的西市被整齊地規劃在長安城牆之內,在城牆範圍之內,宮殿北面直到北城牆的區域,應為居民區。

惠帝時期的長安城

在初期的長安城,城市生活重心在北部,並注重與渭河北岸的關係。據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以及《三輔舊事》等文獻中的說法,初期的長安城之所以重視與渭北的關係,是受秦朝舊咸陽城格局的影響。當然,從實際情況來看,也是對於渭水河道運輸的實用考慮,是「取其便也」。未央宮雖然坐北朝南,這是宮室制度(以及北方人居的合理性)的要求,但實用起來,卻是北部繁忙,所以要建北闕;南部蕭條,沒有建闕的必要。宮殿的門闕,要面對活動人群才有意義。

長安城的實際生活是朝北的,是朝向渭河谷地的,而南部是內區,是後方。另外,匈奴的威脅也是來自北方,所以長安周邊的軍事防守也只是守東、西、北三面,沒有南面。不過,在後來的發展中,一些重要的禮制建築在長安城的南部出現,就意識形態意義來說,南部逐漸重於北部。

廣東人民出版社委託宣傳

( 唐曉峰:《當代學人精品:唐曉峰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

( 編輯: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史碩士研究生 謝敏 )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中西儀節之爭,清政府如何破解覲見之禮難題?
在重開滇緬路之後,中英雙方的合作為何又陷入僵局?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