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站在呼倫貝爾大草原的歷史回眸

站在呼倫貝爾大草原的歷史回眸

很久沒有碼字了,感覺手都生疏不少,從呼倫貝爾大草原回來已經多日,總覺得要為此番暑假之行記敘點什麼,不全因為那山、那草、那景,而為那站在不同時空坐標的歷史回眸和感悟。

出發前做功課,除了拉兒子在地圖上畫坐標線和自駕路線圖,又不自覺的拿出了中國歷史地理圖冊(譚其驤教授編撰),看了看歷史各個時期的呼倫湖、呼倫貝爾、大興安嶺。一時感悟頗深。

宗周時期,整個北方只有兩個大字--鬼方

春秋、戰國時期,此地歸屬於東胡,歷史上區分中原諸夏和蠻夷、戎狄、胡人,有所謂東夷、西戎、北胡、南蠻,其實東胡就是在中原的東北方。

秦、西漢時期,匈奴興起之,林胡(東胡)被覆滅。及至漢武帝啟用衛青、霍去病數次北伐匈奴,匈奴大衰,至漢宣帝時西漢全盛時期,有漢宣定胡碑為證:「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匈奴分裂為北匈奴、南匈奴,南匈奴請求內附於漢,其族遷移到長城外游牧,東胡故地誕生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部族--「鮮卑」。

鮮卑發源於大鮮卑山,大鮮卑山就是現今我們的大興安嶺地區,可見鮮卑的先祖是過著漁獵的生活,漁獵生活的生產力水平很低,很難養活更多的人口,於是鮮卑的先祖逐步實行了一個對其部族影響深遠的決定,趁著匈奴的勢力衰退,鮮卑族不斷南下,從森林逐步到草原、從草原又逐步到農業耕作區。生活和生產方式,從漁獵過度到游牧和半農耕,生產力提升了一大截,人口繁衍,部族興盛。其對中央帝國奉行了歸順的政策。從西漢到東漢,乃至三國時期的曹魏,鮮卑騎兵都是漢帝國最有戰鬥力的僱傭兵部隊。從東漢到曹魏,漢帝國設置--護匈奴校尉、護鮮卑校尉、護烏桓校尉分別管理著北方諸民族。但匈奴、烏桓因為叛亂和不服先後被漢帝國征討,直至瓦解,特別是匈奴,東漢竇憲、耿秉大敗北匈奴,馬踏燕然。匈奴在漢帝國、鮮卑等打擊下,不斷分裂,北匈奴殘部西串,其不斷西遷直至歐洲。鮮卑不斷的發展,不斷南下。

我們此次出遊北上,看到大草原、大牧業、大森林,景色絕佳。但也反映了向北在古代確實是生活和生產水平是逐級下降。

大草原的美景

大森林的美景

大豐收的景象。

我國現存的從事漁獵和馴鹿的民族 鄂溫克民族,就因為漁獵及馴鹿的生產力較低,其人口繁衍就很少,整個鄂溫克民族不過數千人

馴鹿確實很乖巧的動物,主食是苔蘚,手拿著苔蘚,馴鹿就跟著簇擁而來。馴鹿還是最識路的動物,嗅覺很靈敏,一句「老馬識途」 用在馴鹿身上,恰是更合適的,據說鮮卑南下,在五胡亂華的南北朝時代建立的 北魏後,北魏的拓跋皇帝派手下大臣尋找大鮮卑山-鮮卑族祖地-嘎仙洞去祭祀祭拜時,也是依靠著馴鹿在大山中才找到了地方。

鮮卑人沒有辜負時代賦予其的機遇,鮮卑人趁著晉末五胡亂華,北方十六國先後登場的亂世,終於建立了北魏王朝,其不斷推行符合胡漢融合又分治的政策,統一了北方、北向征伐新興的草原民族-柔然,南向反擊了劉宋朝廷的北伐。其後雖然又分裂和覆滅,但鮮卑的血脈卻融入了整個華夏。拓跋、宇文、獨孤這些在中國歷史上熠熠生輝的姓氏,鑄就了其後的大帝國--隋唐。

唐帝國時期,鮮卑故地,現今的呼倫貝爾和大興安嶺地區,出現了一個新的部族集合---室韋,室韋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先祖,因此又稱為蒙兀室韋。現今中國的版圖上就有這麼個小鎮被稱為室韋。

繁華的室韋小鎮,夏季遊客眾多,映射著對面俄國遠東的小村莊非常落寞

流淌不停的額爾古納河,中俄界河,讓室韋的歷史永遠刻印在中國的歷史長卷

說話間,就翻到了宋、遼、金。契丹,這個曾一度讓西域諸國乃至西方,指代了中國的名稱(契丹、韃靼)建立的遼帝國,統治了室韋的故地,室韋又分裂為N多個小部族,遼金時代,此地區的歷史暗淡了下去。

隨著成吉思汗橫空出世,蒙古族興起,蒙兀室韋的後裔們統一在了成吉思汗的旗下,東征西討,打下了一個曠古未有的大帝國,毀滅的文明無算。鮮卑、室韋的故地被封給了成吉思汗的兄弟哈撒爾,至今海拉爾還有一個哈撒爾廣場。我們一路向北的路上,本想去看看哈撒爾在黑山頭建立的城池,據說只剩下土堆堆了,但我們土堆堆也沒看到,只看到哪黃昏的落日。黃昏的落日是極其美的,就像回眸歷史,故去的背影在落日餘暉下,永遠顯得神秘而美麗。

北疆之行還未完結,待看「」其二「」的感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的影像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的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