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德國6000極右翼反移民抗議者集結街頭 有人行納粹禮

德國6000極右翼反移民抗議者集結街頭 有人行納粹禮

【編譯/觀察者網 童黎】

德國開姆尼茲市本該在上周末慶祝875歲生日,但一起涉嫌移民的命案卻引來數千極右翼人士抗議,節日氣氛不再。

現場反移民人士數量遠超支持者,不但有人高喊新納粹主義口號,在街頭追逐外國人長相的路人,還有抗議者行起了「納粹禮」。德國總理默克爾就此事表示譴責,警方則稱部分人受到了「假新聞」和「假消息」鼓動。

德國男子被刺死,極右翼街頭追逐「外國人」

據路透社8月29日報道,上周日(26日),一名35歲德國男子在東部薩克森州開姆尼茨市被刺傷後不治身亡,一名22歲敘利亞男子及另一名21歲伊拉克男子被德國警方逮捕。此事引發了連續2天的抗議活動,期間極右翼與左翼示威者爆發了激烈衝突。

《衛報》視頻截圖

另據CNN報道,周一(27日)晚間,6000名極右翼示威者集結街頭,一些人高呼新納粹口號,與支持者爆發衝突,而現場支持者僅有約1500人。期間,德國警方使用了高壓水炮及胡椒噴霧。

反納粹抗議者舉的牌子上寫著「法治而非維吉蘭特正義(vigilante justice,非執法人員私自執法)」。 圖自外媒

而在周日的抗議遊行中,示威者還在街頭追逐那些看起來是外國人的路人

德國外交部長馬斯(Heiko Maas )周二表示,反移民抗議是「無法容忍的」,「多數德國人渴望一個開放、國際化且相互尊重的德國。」

當天,德國總理默克爾再次對刺死事件及暴力抗議表示譴責。她說:「在一個法治國家,移民在街頭被追趕的事情是絕不容許的。

受「假消息」鼓動?納粹禮再現德國

路透社援引薩克森州官員稱,抗議活動引來了來自臨近兩個聯邦州、首都柏林以及德國西北部的極右翼人士和無政府主義團體。「動員效果顯著……這在流氓事件和足球賽事上比較常見。」

警方透露,近20人在周一的示威活動中受傷,其中包括2名警察,有人在現場投擲了爆竹。

CNN則稱,10人因在周一的抗議活動中行「納粹禮」而接受調查。

圖自Sky News

據報道,薩克森州州長、默克爾的親密盟友克雷奇默(Michael Kretschmer)已經放話,會以堅定的立場處置州內極端分子。

克雷奇默 外媒視頻截圖

他在新聞發布會上還透露:「我們認為,至少有一部分抗議號召涉及錯誤信息或假新聞。」

比如,一份在社交媒體上廣泛流傳的報道稱,該35歲男子保護婦女免受移民侮辱被刺死,但沒有證據可以證實這一說法。

報道截圖

對於可能持續進行的示威活動,德國內政部長澤霍費爾(Michael Kretschmer)則稱,如有需要,聯邦警察隨時準備提供額外支援。

據觀察者網此前援引德媒介紹,依照德國刑法典的規定,傳播或在公開場合使用違憲組織標誌可判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罰款;旗幟、圖形、制服、口號、問候禮都屬於「標誌」的表現形式。

同時,德國刑法典規定,可用於復辟納粹組織的宣傳品也禁止持有與傳播,違者也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罰款。納粹萬字元、「希特勒萬歲」口號、「勝利萬歲口號」、納粹舉手禮、納粹黨歌都屬於該法條的管制範疇。

去年,兩名中國遊客在德國國會大廈外互相拍攝行「納粹禮」的照片,巡警以「使用違憲組織標誌罪」拘捕了這兩名遊客。根據法官命令,二人分別繳納500歐元(約合3959元人民幣)後獲得了保釋。

衝突暴露德國內部分歧

此次暴力抗議是德國內部矛盾的縮影。

據路透社報道,2015年,默克爾在敘利亞戰爭最激烈的時候決定向尋求庇護者敞開大門,僅在那一年就有超過100萬難民湧入德國,其中又以逃離中東衝突地區的穆斯林居多。近日的刺死事件與抗議活動暴露了德國社會在此事上的嚴重分歧。

CNN則稱,默克爾的決定促進了極右翼政黨「德國選擇黨」(AfD)的發展,並鼓勵了新納粹主義和反移民團體。

據悉,周日(26日),AfD黨當地分支機構曾呼籲支持者舉行「自發遊行」,以紀念被刺死的德國男子,並在社交媒體上發了一張路面上濺有鮮血的照片。隨即有約800名抗議者現身街頭,要求外國人離開開姆尼茨市。

圖自AfD社交媒體

AfD黨籍議員則呼籲採取行動,並稱「阻止這種致命的『持刀移民』是一項公民義務。」

據路透社報道,薩克森州長期以來都是極右政黨支持者的溫床。在一個納粹相關組織於4年前被禁後,該州開姆尼茨市的許多極右翼人士加入了名為「第三條道路(Third Way)」的政黨。「第三條道路」規模雖小,卻在不斷壯大,並引起了情報機構的注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總是「語出驚人」推特為何不封他賬號?
紐約13平「蝸居」月租1375美元,冰箱放上鋪

TAG: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