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仲景用的炙甘草是現在的蜜炙甘草嗎?

張仲景用的炙甘草是現在的蜜炙甘草嗎?

臨床甘草應用經驗

王欣:劉老師,剛才我們討論了這麼多,能不能請您舉一個具體的例子,讓我們再詳細體會一下張志遠先生臨床用藥的獨到經驗呢?

劉桂榮:好的。下面我就以甘草為例,給大家介紹一下張老師(張志遠)對於經方藥物的認識和應用經驗。

王欣:甘草幾乎是每位中醫大夫都會用到的藥物,而且差不多每方必用。

劉桂榮:是的。張仲景《傷寒論》113方,用甘草的經方大概有60多首,佔到一半還多。甘草,別名「國老」。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甘草中含有的化學成分多達上百種,能治療或輔助治療多種疾病,適用範圍非常廣泛。所以,甘草不愧為眾葯之王,國之葯老。

王欣:甘草的產地主要是在北方嗎?

劉桂榮:對!甘草這味葯,在北方几乎遍地都有,但產量不同,藥材的質量和入葯的效能也有差別。一般來講,我們認為蒙古地區是甘草的主要產地。人們經常把甘草和黃芪並稱為蒙古地區的「兩大名葯」。蒙古所產甘草的有效成分,遠遠超過其他的地區。

王欣:劉老師,我們臨床常用的甘草有生、炙兩種,《傷寒論》中張仲景最常用的是「炙甘草」,就是我們現在通常用的蜜炙甘草嗎?

劉桂榮:《傷寒論》成書於東漢末年,書中所用的甘草,雖然大都寫明「炙」字,但張老師認為這裡指的是水炙甘草、鮮炙甘草,跟我們現在臨床所用的蜜炙甘草,大不相同。

蜜炙甘草,是在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後才逐步被採用的一種炮製方法。通過「蜜炙」,能提高甘草的潤性,增強其補中益氣的功能。

《傷寒論》中用的甘草,大體有兩種情況:一是鮮草在火上烤,烤了之後,甘草的潤性、溫性就大大提高了;第二種情況,如果所用甘草不是鮮品,採集以後時間長了,質地乾燥,就用水泡後上火烘烤,這即是「水炙甘草」。

《傷寒論》方中大部分用的是水炙甘草,並不是蜜炙品。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也用蜜,比如烏頭,一般寫作「蜜煮」,用蜜煮之後就可以破壞烏頭鹼、降低毒性。但是甘草,張仲景書中並沒有提到「蜜」,因為在東漢末年還沒有蜜炙甘草這種炮製方法。

王欣:劉老師,經您這麼一介紹,我明白了,張仲景經方里的「炙甘草」其實是「水炙甘草」,跟我們現在臨床用的蜜炙甘草不是一回事。

劉桂榮:是的。甘草自古至今都可以說是臨床最常用的藥物,究其原因,首先,甘草是一種食品添加劑。

大家可能有所不知,東南亞很多地區經常從咱們國家大量採購甘草,為什麼呢?主要就是把甘草作為食品添加劑去用,有甜味,能提高、增強口感。

《傷寒論》《金匱要略》很多方都配伍甘草,主要原因不僅是因為甘草善於解毒、補中益氣,在相當程度上,更多的就是考慮到可以改善口感,葯有甜味,好喝了,患者自然願意接受。

王欣:哦,原來是這樣啊!我們現在的統編《中藥學》教材講甘草具有補中益氣、解毒、和百葯的作用,這些應該是甘草的藥用功能。

劉桂榮:甘草的這些藥用功能與其特有的藥性是密不可分的。

我們先來看一下前人的認識:

一是先賢徐大椿,在其《神農本草經百種錄》中記載:「甘草,味甘平。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甘能補中氣,中氣旺則臟腑之精皆能四布,而驅其不正之氣也。堅筋骨,長肌肉,倍力,形不足者補之以味,甘草之甘為土之正味,而有最濃,故其功如此。金瘡,脾主肌肉,補脾則能填滿肌肉也。解毒,甘為味中之至正味,正則氣性宜正,故能除毒。久服,輕身延年。補後天之功。此以味為治也,味之甘,至甘草而極。甘屬土,故其效皆在於脾。脾為後天之主,五臟六腑皆受氣焉。脾氣盛,則五臟皆循環受益也。」

二是前賢陳修園,其在《神農本草經讀》中提出:「物之味甘者,至甘草為極。甘主脾,脾為後天之本,五臟六腑,皆受氣焉。臟腑之本氣則為正氣,外來寒熱之氣,則為邪氣,正氣旺則邪氣自退矣。筋者,肝所主也;骨者,腎所主也;肌肉者,脾所主也;力者,心所主也,但使脾氣一盛,則五臟皆循環受益,而得其堅之、壯之、倍之之效矣。」

王欣:劉老師,通過剛才您介紹的這些古籍記載,可以看出前人對甘草的認識已經很到位了。

劉桂榮:是的,我們由此也可以得知,理解藥物的功能需要從其藥性入手。

張老師在臨床應用甘草,也大體超不出古人記載的這些範圍。例如,治療脾胃虛弱、體形消瘦的患者,臨床需適當增大甘草的用量,服用一段時間之後,就可以明顯地改善體質、增長肌肉。

再如,甘草「主治急迫」之證,就是充分利用了其甘緩之性。甘草所謂的「緩急」作用,臨床可廣泛用於治療各種里急、急痛、攣急等。

張老師依據多年的臨床經驗,認為甘草能顯著緩解人體抗病中的激烈反應,用治諸多急性病,如各種急性疼痛、心臟劇烈跳動、神智極度興奮、肌肉過度痙攣、癔病、癲癇發作,以及由以上諸多原因造成的昏厥與肢冷等病症。

王欣:張老對甘草的理解,實際上是對古人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和拓展,應用起來更具有可操作性。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甘草的主要藥用功效是什麼呢?有人說,甘草就是個配料,它自己本身並沒有主攻方向,與附子、石膏、麻黃這些藥物完全不同。還有人說的更有意思,說甘草就是東郭先生,配在處方里完全就是濫竽充數的。劉老師,這些說法對嗎?

劉桂榮:當然不對!

張老師認為,甘草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改變心律不齊,穩定心率。

例如,心動過速、心動過緩、早搏等病證,心律不規整,跳跳停停,停停跳跳。這時候張老師經常用甘草作為主葯,不論水炙還是蜜炙,都能調整心律,使之恢復正常。

王欣:說到這裡,我想起《傷寒論》中治療「心動悸,脈結代」的炙甘草湯,應該也是用到甘草的這個作用。

劉桂榮:對!

炙甘草湯臨床對心臟提前收縮,或出現的過早搏動,有明顯的治療效果。

老傷寒家一瓢先生,在臨床使用炙甘草湯的時候,專門提出,在飲食上要注意告誡患者吃八分飽,通過飲食的配合,能縮短療程、加快疾病的向愈。

王欣:張老根據臨床經驗,自製了經驗方「益氣復脈湯」來調節心律,臨床收效顯著。

劉桂榮:張老師自製的「益氣復脈湯」,藥物組成有:

黃芪150g,生地黃120g,桂枝12g,炙甘草12g,甘松15g。

王欣:在張老書中,張老明確提出,甘草臨床用於治療心臟期外收縮,房、室性期前收縮出現間歇的情況,呈現獨特作用。益氣復脈湯中配伍甘草,就是用其來治療「心動悸脈結代」的。

劉桂榮:這首處方在臨床應用時,常同人蔘、麥冬、仙鶴草等相配,酌加苦參20~40g,7劑便可見效。

但張老師也提出,因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甘草含有激素樣物質,長期大量服用,容易引起身體肥胖、臃腫、胸悶不舒等不良反應,故生、炙甘草均不宜久服。

王欣:以上劉桂榮老師為我們詳細介紹了張志遠先生對甘草的認識及其應用經驗。張老求本溯源,創造性地提出仲景經方中的炙甘草為「水炙甘草」,進一步明確了甘草的不同炮製規格和性能特點;在參照古人論述的基礎上,張老結合自身實踐經驗,提出「理解藥物的功能需要從其藥性入手」的觀點,以甘草「甘緩」之性,應用於調整心律,創製「益氣復脈湯」,用於治療心臟期外收縮,房、室性期前收縮出現間歇的情況,取得顯著臨床效果。可以說,這是張老「師古不泥古,傳承中寓以創新」的具體體現和真實寫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杏林墨香 的精彩文章:

青少年要長高,試試中醫推拿「增高促長法」
牙疼不是病,疼起來真要命,快來看看中醫埋線療法如何有效緩解牙疼

TAG:杏林墨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