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安徽有座「北平城」,歷史比北京北平早的多

安徽有座「北平城」,歷史比北京北平早的多

原標題:安徽有座「北平城」,歷史比北京北平早的多


渦陽縣曹市鎮地處皖北平原,位於渦陽、蒙城與濉溪三縣交界。北淝河流淌其南,北平城虎踞其北,濟祁高速過境於西,巍巍輝山俯瞰於東,是安徽省歷史文化厚重的千年古鎮。


?

曹市鎮殷家河畔的侯家孤堆仰韶文化遺存,至今有五千年歷史。東周末年,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誕生在渦河流域,而曹市北平城腳下的太清集,千百年來一直流傳老子母親在此地感應流星而孕育老子的故事。清代《渦陽縣誌》記載:「渦陽城東35里東太清宮是老子母親所居之地」。這裡有歷代修建老子廟的石碑,有「老子故里」、「古流星園」匾額和老子騎青牛塑像等珍貴文物。現存東太清宮始建於漢唐,清代光緒年重修,又稱「天心宮」。宮殿內千年皂莢樹枝繁葉茂,見曹市太清宮與渦北天靜宮一樣,都是老子故里、道家聖地。


?


《魏書·地形志》記載:「譙州,領郡七,縣十七,景明中置。渦陽郡,孝昌中陷;武定七年復置,州治渦陽城。渦陽,武定六年(548年)置,有北平城、曹操祠」。民國版《渦陽縣誌》記載:「北平城,古山桑邑也,在縣東五十六里曹市集北。《水經注》記載:北淝水東南流經山桑邑南,俗謂之北平城。昔文欽之封山桑侯,食邑於此。《寰宇記》記載:北平城在臨渙縣西南四十五里。《魏書·地形志》記載:渦陽城有北平城、曹操祠。城名與酈注(《水經注》)合,此其故址也。」


?

北平城迄今城址尚存,呈方形,長寬均600米,面積500餘畝。城牆高出地表2米以上,最高處3.75米。城厚5米,牆腳寬15米。城牆四角建有戍樓,東西有二門,門寬7米。城外有護城河,距城牆30米,河寬15米,深3.5米。北平城遺址是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已通過國家級文化遺產重點保護的考古專家考察。


北平城曹操祠也稱魏武帝祠。魏武帝曹操為譙人,三國時期為統一天下立下不朽功勛,後世譙人多為之立祠紀念,曹市北平城之曹操祠或為原廟。故宋代穆修撰《亳廟記》謂水旱疾疫,邀帝之福。此祠亦其一也。曹市集之名,系曹操祠諧音而起。曹魏家族後世在其故里修建祠堂,紀念先祖功業,距今有1800多年歷史。


?


自魏晉南北朝至唐宋元明時期,曹市地區歷史文化有歷年出土的古墓文物證明,而承載百姓宗教信仰的宮觀寺廟也是有力見證。曹市鎮歷代宮觀寺廟有東太清宮,玉皇廟、二郎廟、財神廟、關帝廟、石佛寺、聖嚴寺、曲水寺等。其中東太清宮、石佛寺、柴村廟、二郎廟等至今保存尚好。


清同治三年之前,曹市集屬宿州所轄,1864年隸屬新建渦陽縣。晚清政府內外交困,國家民族危機四伏。曹市集知名人士牛師韓和渦陽同鄉馬玉昆、袁大化、孫萬霖等共赴國難,先後奔赴遼東、西北邊疆等地,抗擊外國入侵之敵,立下赫赫戰功。清廷為表彰牛師韓的功績,頒旨為其家族修建一座壯觀精緻的牌坊。這座牌坊雖在文革中被破壞,但清代牛氏祠堂和敕建牌坊巨石樑柱依然存在。

晚清時期,皖北地區爆發農民捻軍起義,渦陽是捻軍起義發祥地。1898年,曹市窮苦農民劉朝棟、牛世修等在柴村廟率眾起義,在各地開倉放糧,威震周邊數百里。後來起義雖然失敗,但捻軍英雄的革命精神永存,當年捻軍起義舊址至今尚存。


?


抗日戰爭時期,曹市集地處三縣交界,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1939年9月,新四軍游擊支隊第一次黨代會在曹市集牛氏祠堂勝利召開,二百餘名黨代表出席。大會選舉彭雪楓、吳芝圃、張震和肖望東等十人主席團,傳達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精神,討論研究支隊抗日戰爭工作和任務,選舉出席中共七大代表,作出發展地方武裝、開闢蘇魯豫皖抗日根據地等重要決議,對爭取抗戰勝利具有重要意義。之後不久,新四軍第四師與黃克誠率領的抗日部隊在曹市勝利會師。牛氏祠堂和附近二郎廟作為新四軍黨代會舊址保存至今,成為新時期亳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1943年,曹市人民獲得解放,在曹市集建立了區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抗戰勝利,為紀念為國犧牲的彭雪楓將軍和新四軍將士,雪渦縣委決定,在曹市區灰山建造新四軍第四師革命烈士紀念塔和忠烈祠,並將灰山更名為輝山。從此,革命老區曹市鎮輝山烈士紀念塔成為蘇魯豫皖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文章來源:安徽省民政廳區劃地名處、天下道源;圖片來源:天下道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印象安徽IMPAH 的精彩文章:

奇特村莊雙彭村王屋組:江西「生」,安徽「養」

TAG:印象安徽IMPA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