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殖民主義、法國與加彭石油

新殖民主義、法國與加彭石油

今天介紹一下美國的非洲政治學專家道格拉斯·亞特斯的專著《瓜分非洲石油》中的第一章「外國政府與新殖民主義」。亞特斯在這一章中以加彭為例,闡述了新殖民主義對非洲石油工業的影響。中國企業大規模走出去以來,時常會有西方評論家認為中國的資本會使得非洲出現再殖民化,不過亞特斯在這篇文章中卻認為,由於歐洲老牌殖民國家在非洲巨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影響力,中國事實上很難在非洲挑戰歐洲國家的地位。在這一章,作者同時介紹了非洲石油資源的儲量和生產情況,並分析了大國間在非洲發生石油戰爭的可能性。

亞特斯主要的學術成就集中在對非洲「資源詛咒」或者說「石油詛咒」的分析和解釋上,他的主要理論貢獻是「地租國家」理論。該理論認為非洲資源國政府的腐敗專橫和買辦本質導致了這些國家社會發展的滯後、倒退乃至動蕩,並認為建立良治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儘管這本書的第一章聚焦於外部動力,但亞特斯在本章最大的結論仍然是,如果非洲資源國的政府和政治精英不改變依賴外國、裡通外國的思路和行為,那麼無論他們所獲得的投資來源於前宗主國、美國還是中國,非洲資源國所遭受的資源詛咒就將一直持續下去。

如果我們細細觀察非洲資源國的石油工業情況,會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國家的石油工業是由原宗主國所控制,或者至少是由這些原宗主國建立的。英國的公司控制了奈及利亞石油,法國的公司控制了加彭的石油,西班牙公司控制了西屬幾內亞的海上石油。唯有安哥拉是個例外,其原宗主國葡萄牙技術和資本實力均不足以開發其殖民地的石油,葡萄牙的市場也不足以消化這些產出,故而葡萄牙最後是邀請美國公司來開發安哥拉的卡賓達油田。

我們稱這一現象為「新殖民主義」(Neocolonialism)。這一理論由迦納國父恩克魯瑪第一次提出。它包含了三個要素。其一,某一國家必須曾經被另一個國家所殖民;其二、這一國家現在必須已經取得了獨立;其三,在去殖民化完成之後,這一國家必須仍然與其前宗主國保持著一種主導—依賴的相互關係。只有當這三個要素同時存在,某一現象才可以被冠之以「新殖民主義」。

那麼,為什麼前宗主國在資源國獨立之後仍能控制它們的石油產業呢?亞特斯認為原因在於非洲資源國的前宗主國對這些資源國有著極為深遠的,塑造性的影響。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國際貿易、政治架構、領導層選拔、語言和宗教發展等方面均遵循前宗主國所設定好的模式運行。對於非西方後來者而言,即便是強如冷戰時期的蘇聯,也無法真正在非洲追上西方的優勢。亞特斯指出,看一看大量的作為技術人員、士兵、教師、政治顧問和企業家而居住在非洲國家的西歐人,這一點便不難理解。

以加彭為例。在獨立之前,其經濟、文化即受法國的塑造,在獨立之後,法國的政治影響仍然佔有主導地位。法國在加彭取得殖民地位後,利用其麾下的塞內加爾軍隊以及特許制度強行破壞了加彭既有的經濟運行方式,使其在經濟上完全成為了法國經濟的附庸。在文化上,法國積極推行同化政策,並給予那些同化得比較好的當地精英以較高的地位。這種文化影響使得加彭在今天幾乎就是一個貧窮的、黑色的法國。

(加彭前總統邦戈與法國前總統希拉克)

加彭的獨立並不是通過戰爭實現的,而是走的罷工—獲得自治權—正式獨立的道路。法國在加彭的勢力因而沒有被清算,其第一任總統姆巴正是依靠法國木材商們的支持才能贏得自治政府的第一次選舉。姆巴在獨立之後,尤其是1964年兵變之後,放棄了自力更生的念頭,依靠法國的暗中支持才得以維持統治。加彭的第二任總統邦戈更是在法國決定支持他之後,才在加彭選民中有了一些名氣。

談及法國在非洲的殖民統治,便不能不提一位著名的「特務頭子」賈克·佛卡爾(Jacques Foccart)。佛卡爾是戴高樂在非洲事務上的重要顧問,他一手創建了旨在維護法國帝國利益的間諜與情報組織「公民行動部」(Service d"Action Civique)。該組織成員以進出口公司的僱員的身份,或是技術合作項目里的技術員的身份進行間諜活動,使用各種手段確保那些忠於法國的非洲政治精英可以獲得權位並保持之。亞特斯認為,這個間諜網路是法國在非洲的新殖民主義得以保持的關鍵所在。

(賈克·佛卡爾)

於是,經濟、文化、政治這三方面的因素糾纏在一起,使得加彭根本不可能擺脫法國的影響。

那麼加彭的石油工業又是怎樣一種情況呢?

加彭石油的發現並不算晚。1929年,斯倫貝謝公司的前身法國地球物理公司(CGG)便通過電法探測在加彭證實了石油的存在。不過當時的法國石油公司(即今天道達爾的前身)更傾向於從中東購買廉價的石油,同時也因為法國缺乏資本和技術,所以並沒有對加彭石油進行開採。

到二次大戰之後,法國才擁有了在加彭開採石油的能力。法國石油研究局(Bureau de Recherche du Pétrole, BRP)支持法屬赤道非洲石油公司(Société des Pétroles d"Afrique Equatoriale Fran?aise, SPAEF,1973年更名為埃爾夫加彭,2003年更名為道達爾加彭)在加彭進行了鑽井作業。該司從美國進口了大型鑽井設備,並在曼基島上的讓蒂爾港附近打了第一口探井,並在1951年發現了一個小油藏。之後五年,SPAEF在曼基島上發現了上百個鹽丘構造,全部加在一起的話儲量還是很可觀的。到1957年,SPAEF修了一條九英里的輸油管道將原油運往洛佩斯角,將第一桶加彭石油出口到了法國勒阿弗爾。

這一時期法國的主要精力還是在北非,加彭本地的法國商人又沒有足夠的資本,所以法國政府改變了由法國公司獨佔加彭資源的策略,決定引入外資。創辦了埃爾夫阿奎坦國家石油公司的石油大鱷皮埃爾·吉約馬利用其在戰爭年代與殼牌結下的交情,邀請殼牌參與加彭南部石油的開發。不過很快北非的阿拉伯民族主義興起,法國不得不把目光更多的投向幾內亞灣,於是法國自己在加彭的石油開發迅速擴張,並向北進入了喀麥隆。

(曾經的法國石油巨頭埃爾夫,現在只是道達爾的一個品牌了)

在六十年代,石油取代木材成為了加彭主要的出口產品,石油收入成了政府財政開支的主要來源。這一時期無論是在陸上還是在海上,石油均有所產出。1966到1976的十年間,加彭石油的產量漲了八倍,從140萬噸增長到1130萬噸,其中海上石油佔比80%。法國還在加彭建了兩個煉油廠,但除了名字里有加彭的字樣外,完全由法國控制。加彭石油產量的85%供出口海外,剩下的供加彭以及相鄰的法語國家使用。

埃爾夫在加彭勢力鼎盛之時,控制著其產量的76%,殼牌控制了15%,當時還屬於標準系的阿莫科控制了剩下9%。埃爾夫是通過法國在加彭的新殖民體系才得以控制了加彭石油,但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兩次醜聞使得埃爾夫所仰仗的這一體系遭到了破壞。

先是在1983年,一名法國的調查記者出版了題為《非洲事件》的報告。在報告中,他詳細介紹了佛卡爾的間諜網路在非洲的活動以及這個間諜網路在非洲國家所扶植的政治與商業體系之腐敗。這一報告造成了法國和加彭之間的外交危機。邦戈要求法國總統密特朗馬上查禁這個報告,但沒能成功。於是加彭開始尋找法國以外的投資。

正好此時,殼牌在加彭發現了大油田拉比—康加油田,該油田產能在1991年達到了加彭總產能的一半。這讓英國公司取代法國公司成了加彭石油最大的生產商。儘管後來埃爾夫收購了該油田一半的股份,但殼牌仍然是作業者。更重要的是,這一重大發現吸引了其它歐洲國家以及美國和日本的注意,它們也紛至沓來想要分一杯羹。與此同時,加彭石油出口的流向也發生了改變,美國取代法國成了加彭石油最大的客戶。

加彭石油產量的頂點出現在1997年,此後產量逐年下降。由於當時國際油價太低,法國和英美石油公司無意繼續在加彭進行勘探活動,故而加彭石油業在此後逐年萎縮。此時,埃爾夫事件事發。該公司勘探開發部主任安德烈·塔拉洛在法庭上供認,有大量回扣被他轉進了列支敦斯登、盧森堡和瑞士的秘密賬戶以及全世界幾十個境外賬戶里。這些錢又進一步流進法國以及包括邦戈總統在內的非洲國家政要的口袋。這種自盜行為大大削弱了埃爾夫的財政,導致其在1999年被道達爾收購。

(法國前外長羅蘭·迪馬之情婦鍾古夫人,自稱「共和國妓女」。她接受了埃爾夫公司大量的賄賂,成為了埃爾夫公司的「特別公關顧問」。)

此後,中國資本大舉入場。先是中石化與中聯合石化同道達爾加彭(前埃爾夫加彭)簽訂了購油合同,之後中石化與加彭石油部簽訂了讓蒂爾港周圍三個陸上油田項目。不過亞特斯認為中國在加彭的影響力是很難超過法國的,這主要還是因為法國在加彭既有的文化影響力。他還認為加彭現在的親華傾向不過是想要讓自己的依附對象多樣化,並不希望中國取代法國或者美國的地位。亞特斯說道:

「如果我們考慮到沒有多少加彭人會學習中文,到中國旅遊和學習,用中文寫書,接受中國的生活方式並居住在那裡等等,我們就能清晰地看到法國的文化帝國主義在加彭的關鍵角色……加彭位於幾內亞灣,地理上離歐美比離中國更近。它在西方在中非的安全體系中扮演著一個小而重要的角色……除非法國和美國有意放棄這個國家,否則中國不可能在當地獲得更大的戰略影響力……沒有理由認為中國將建立一種法國那樣的新殖民體系,至少在加彭不會。迄今為止,道達爾公司仍然佔主導地位。」

確實,在邦戈總統於2009年去世之後,他的兒子阿里·邦戈又是在希望維持現狀的法國的支持下,通過「不公正的」選舉和軍事鎮壓贏得了總統寶座。在亞特斯看來,保守的力量壓倒了變革的力量,加彭將繼續它對外國資本的依賴。

(讓·平,加彭政治領袖,曾任加彭副總理兼外交部長。2016年時差點戰勝了現任總統阿里·邦戈。讓·平的父親是一名溫州商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天讀篇學術論文 的精彩文章:

TAG:每天讀篇學術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