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海陳啟沅 「機器換人」先驅?

南海陳啟沅 「機器換人」先驅?

陳啟沅紀念館陳列的蒸汽式繅絲機模型

陳啟沅

繅絲機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昕宇 通訊員許卓

近年來,「機器換人」在珠三角風潮迭起,特別是佛山作為製造業大市,開始發力先進裝備製造業。然而180多年前,佛山就已經有一名「理工男」,作為「海歸」,通過自主製造研發製造裝備,開始「機器換人」。

由知名作家、學者許鋒撰寫的學術專著《陳啟沅評傳》就詳細揭秘了這一段歷史。昨日記者獲悉,該書作為佛山市人文和社科研究叢書之一,在24萬字的篇幅,對陳啟沅創辦繼昌隆繅絲廠的全過程進行了揭秘,從中也能發掘現今佛山民營企業不斷開拓創新,引領產業升級的基因,實際上早在近200年前就已經有鮮活的實例。

著書:歷時4年寫出陳啟沅生平

熟讀史書的人應該記得,中國第一家近代民族工業企業繼昌隆繅絲廠的創辦人,就是陳啟沅。

陳啟沅(1836~1904)是南海西樵人,是我國近代愛國華僑、著名民族企業家、蠶學家、慈善家。他創辦了我國第一家民族資本經營的機器繅絲廠——繼昌隆繅絲廠,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創始人。

《陳啟沅評傳》作者許鋒研究陳啟沅歷時4年,在《陳啟沅評傳》24萬字的篇幅中,對陳啟沅創辦繼昌隆繅絲廠的全過程進行了詳細描寫。對繼昌隆繅絲廠的發展、興盛、變遷等進行了客觀、公正的述評,同時客觀分析了陳啟沅個人以及其創辦、倡導的繅絲工業在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國繅絲工業的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書中還細緻研究了陳啟沅所著《蠶桑譜》《陳啟沅算學》等著作在當時的社會、經濟、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揭秘:「理工男」修鐘錶賺到第一桶金

在南海區博物館,可以看到陳啟沅的半身塑像,一身長袍馬褂。早年的陳啟沅迫於生計,要到安南(即今越南)謀生。

在《陳啟沅評傳》中有記述,一開始陳啟沅只是打工。但按照今天的說法,陳啟沅是個「理工男」,因為他對機械有天賦,看過的機械維修方法能過目不忘。

當時在越南謀生的時候,適逢一個大老闆的客廳有個大鐘壞了,請人修理沒有修好。陳啟沅想試一試。經過檢查,果然,發現其中一個齒輪軸有點彎曲。陳啟沅將從齒輪上拆下的軸帶回雜貨店進行修理,憑藉膽大、心細、悟性修正了齒輪軸。大鐘的主人大喜過望。對陳啟沅說:「我有不少朋友的鐘錶都壞了,我介紹他們拿給你修理。」

陳啟沅兄弟決定去西貢學習懷錶的修理技術,但是拜師學藝並非易事。陳啟沅採取的是「偷藝」的方式。他駐足鐘錶店,若無其事地看錶,探問鐘錶的價格,眼睛實則瞄向一側的修理師傅,看多幾次,便熟稔於心。這個「偷藝」的過程只用了大半天。「第二天,啟沅就在雜貨店門邊寫了一條『精修鐘錶』的條子,正式開始營業。」

經過一年的創業,「總收入凈賺了近三百兩」。這是他們的「第一桶金」。首先富起來的陳啟沅「未嘗廢農桑之心」,目光最後落到蠶絲生產行業。

安南世代都用手工繅絲織綢,與南海並無二致。可是,自歐洲工業革命以來,以蒸汽機為動力的繅絲機械引入安南,使用機器繅絲之後,蠶絲產量和質量都有大幅的提高,尤其是產量。

創業:回國設廠研製繅絲機

陳啟沅意識到繅絲機械的價值,於是他想,如果在家鄉簡村也搞上一套這樣的繅絲機。

不過,當時的機器繅絲設備為英、法兩國生產。陳啟沅經了解,可供300個繅絲工人工作的全套繅絲設備約需白銀20000兩,設備安裝和調試費用為白銀5000兩,這可是一筆巨款。

於是,陳啟沅萌發了弄清原理之後自己造繅絲機的想法。陳啟沅在安南的十七八年中,用於研究繅絲機械和工業的時間達「六七年以上」。

回國時,陳啟沅帶回舊輪船機器一套,「擬改造為繅絲機器」。繼昌隆最初的廠址就在「陳啟沅祖屋旁邊的空地,面積四十餘井」。「井」是古代面積單位,相當於如今450平方米左右。

威水:「機器換人」提高生產力先驅

按現今的說法,陳啟沅應該是佛山裝備製造業的「鼻祖」,首先啟動「機器換人」的第一人。不過,「機器換人」之路並不容易。陳啟沅此次創業雖非白手起家,但除去資金和一台蒸汽機,連一顆螺絲釘都沒有。在簡村乃至南海一帶既無機器製造之工廠,也無機器製造之工人。陳啟沅經多方打聽,終於得知有人在廣州開設有機器維修店。

這家位於廣州十三行豆欄上街的陳聯泰號機器作坊由南海縣丹灶良登村村尾坊人陳澹浦開辦。陳澹浦和二子陳濂川、六子陳桃川對著圖紙認真琢磨、研究、討論,他們還是「決定承做」。由陳聯泰負責繅絲機器的改造和安裝工作,陳啟沅親自「負責技術指導」。

1873年秋末冬初,繅絲廠的設備都已安裝完畢,可以試生產了。後人陳作海回憶當時的一幕:「他開動了蒸汽機,將其調整到規定的轉速,轉動主軸,然後用皮帶經過各個輪子傳至收絲的絚輪上。由於每台繅絲機可以單獨接入,陳啟沅逐台單獨接入,直至正常工作後,再接入下一台。這樣,一百台繅絲機全部運轉起來,有一千個絚輪同時靈活穩速地轉動。這時,陳啟沅激動地告訴大家:我們成功了!」

焦點:繅絲廠所用的是機器還是「機汽」?

陳啟沅開啟了中國近代機器工業的序幕,改變了一個時代的生產方式。在《陳啟沅評傳》的寫作過程中,許鋒發掘出不少之前鮮為人知的新發現,比如陳啟沅創辦繼昌隆繅絲廠所使用的到底是「機器還是機汽」?

許鋒在研究中發現,很多資料表明,受技術條件的限制,陳啟沅所購買的舊輪船用的蒸汽機沒有達到帶動整條繅絲生產線運轉的機械化程度,它只是用來煮沸水,源源不斷地提供熱水,用「蒸汽來煮繭,而不是同時煮繭和牽引絲車」。那麼,繅絲的動力從何而來?仍然由女工腳踏產生,屬於人力提供動力。

上述說法主要是來自陳啟沅的後人陳天傑、陳秋桐的回憶:「其時鍋爐的作用是:一、用來發動抽水器向外涌吸水入廠;二、煮沸水,並將沸水透過蒸汽管輸送到各繅絲工作位去」,「尚未有做過推動繅絲自動旋轉的用途。」

按照陳天傑等人的憶述,陳啟沅創辦的繼昌隆繅絲廠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機器工廠,是半機械化。此種說法一直被學者、專家引用至今。

觀點:繅絲廠使用蒸汽機更為合理「這是一個不容小覷更不能刻意迴避的原則性問題。」許鋒了解到,陳天傑於1981年3月曾致信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言,「約在1892年,繼昌隆自澳門遷回的繼昌隆開始裝置蒸汽動力帶動繅絲車,這是廣東最早出現的蒸汽機繅絲廠,但實行僅兩年,女工反覺不如足踩易於掌握,於是在1894年重又恢復足踩,直到1937年」。

不過後來許鋒發現,陳天傑、陳秋桐對於繼昌隆的了解並不是第一手資料。陳啟沅建大蒸汽爐、配高煙囪目的是推動上百匹馬力的蒸汽機,而用如此大功率的蒸汽機「抽水」不合情理。

「如果只用蒸汽煮水,何須耗費巨額投資和用一年多的時間才建成?」陳作海特別指出,在陳啟沅建成繅絲廠的第二年,順德縣也有一間機器繅絲廠建成投產,如果陳啟沅當年沒有用機器繅絲,那歷史就要重寫,陳啟沅的歷史作用要大打折扣。經多番考察研究,許鋒認同陳作海的分析,「陳啟沅所建的機器繅絲廠可能開頭未用機器,但很快就用機器轉動絚輪。」

專家: 仍是生產力變革 不妨礙繅絲廠歷史地位

對於許鋒所做的研究,《南海市志(1979~2002)》副主編、廣東省情專家庫專家張瑩分析,繼昌隆繅絲廠使用的繅絲機動力裝置不是蒸汽機,而是鍋爐式蒸汽設備,這是史學界早已達成的共識。

張瑩稱,繼昌隆是不是「機器繅絲廠」,衡量的標準不僅在於有否使用蒸汽機。因此張瑩認為,「機械」就是能幫助人們降低工作難度或省力的工具裝備,兩種以上的簡單機械構成的比較複雜的機械叫作機器。

「由此,繼昌隆使用的繅絲機已經是結構比較複雜的機械設備,雖然沒有用到蒸汽機,但仍是傳統手工繅絲轉向機械繅絲的一次生產力變革。」張瑩表示,繼昌隆被稱作為機器或機械繅絲廠是沒有問題的。

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大嶺南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溫春來此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表示,陳啟沅創辦中國第一家近代民族工業企業,有大量證據。比如現在翻閱當時的歷史材料,都有陳啟沅自己畫的機器圖紙,按照這種圖紙甚至可以還原出他當年製造的機器。

花絮

蒸汽機附設汽笛,汽笛專門用來提醒工人上工和放工,笛聲可傳數里。繼昌隆初辦時並未「達產」,其設計有三百繅絲位,但女工只有「一百多人」,開辦不到一年,「絲位增至300多個」,市場購銷兩旺,經營很好,後「容女工六七百人」,這是繼昌隆鼎盛時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