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實戰中,馬鐙為何重要到可以改變世界格局?

在實戰中,馬鐙為何重要到可以改變世界格局?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火炎燚

騎過馬的人都知道,我們騎乘的馬都有一個不起眼但卻非常重要的配件「馬鐙」。也許大家不知道,就是這個小小馬鐙的發明,深刻的改變了世界。

馬鐙解放了騎手的雙手和身體,使上下馬變得如履平地,並可在馬上靈活轉動;騎手在馬上腳踏馬鐙定力驟增,雙手揮灑自如,既可手持套馬杆套馬、放牧、驅趕畜群,又可調教幼稚駒、馴服野馬。

從某種意義說,游牧人馴服野馬的意義之大,不亞於今人所發明的火箭和太空梭。

一、馬鐙出現前的世界

馬鐙出現以前的世界,我們第一聯想到的是戰車,尤以春秋戰國時期的戰車最為深入人心,那個時代一個國家強盛與否的標準,就是擁有的戰車的數量多寡。

那時的戰爭,實際上打的是入主中原的戰爭,整體戰爭地形較為平坦,適合大量戰車衝鋒。但是到了秦漢時期,戰爭的腳步開始走向多山多水的南方和大漠風沙的北方,這些地形都不利於戰車的行進。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讓騎兵開始出現在戰場上。

當然在「胡服騎射」的時代,馬鐙應該還沒有出現,騎手仍然是晃蕩著雙腳騎在馬背上,但是依靠韁繩及簡單的馬鞍,經過高強度訓練的趙軍士兵,機動性大大加強,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輕騎兵」。

而正是這種兵種在趙國在對外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趙國後期的大將李牧,更是將騎兵用的遊刃有餘,多次擊敗游牧的匈奴和強橫的秦國。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胡服騎射」,而不是「胡服騎兵」,這一用詞準確的說明了當時的騎兵是輕騎兵,輕騎兵的特點是速度快、機動性強,利用這個特點,趙軍可以主動選擇戰鬥時間和地點,不斷形成局部軍事優勢,最終影響戰爭的整體走勢。

在拍攝《復活的軍團》系列片中,為了保持秦時代的騎兵特性,導演金鐵木堅持沒用馬鐙,結果雖然請的都是解放軍專業騎兵連去扮演,但經過一個月的練習才總算有模有樣了,而且每個人身上的傷不少。要知道那可是專業的騎兵,普通人要想從零開始的難度就可想而知了。

歷史上也的曾出現過沒有馬鐙的重騎兵,但是由於沒有馬鐙存在,騎兵在衝鋒時無法藉助馬的力量,騎手的衝鋒完全依靠自身的臂力,衝擊力非常有限。

同時,「力由根生,勁由腿發」,沒有馬鐙的情況下,虛晃的雙腿無法給上肢增加輔助力量,殺傷力反不如腳踏實地的步兵。這種騎兵部隊在與步兵方陣的對抗中沒有明顯的優勢。

二、馬鐙的出現

馬鐙又被西方馬文化研究界稱為「中國靴子」。中國最遲在西漢時期就出現了馬鐙,從西漢壁畫中可見一斑。

根據考古實證,最早的金屬雙鐙實物出土於公元3世紀北燕墓葬之中,使用的是木心銅皮形制。

其後,這種馬鐙通過高句麗向東傳播,擴散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繼而出現了窄踏板金屬馬鐙在歐亞大草原上的廣泛傳播。而馬鐙的雛形應該是布制或皮製,筆者推測,布、皮一類的馬蹬雛形由於實物無法保存,而湮滅於歷史長河之中。

金屬雙鐙無疑是變革性的發明,它使騎兵的雙腳有了強勁的支撐點,騎兵的雙手不用再一直薅著韁繩來駕馭戰馬,雙腿終於不用再像以往那樣緊緊夾住馬肚子來保持身體穩定。

這樣,騎兵們就可以在飛馳的戰馬上做各種複雜的高難度動作。尤其可以披掛在重甲、使用大型武器的情況下,肆意在馬背上做左右多方向、多角度大幅度擺動,完成左劈右砍或躲閃的等複雜的格鬥而不用減速或擔心掉下來,而這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

重甲騎兵可以說是集攻防於一體,列隊衝鋒的重甲騎兵儼然是冷兵器時代的鋼鐵洪流。對輕騎兵來說,解放的雙手,更適宜操作弓弩、馬刀,無論騎射還是突襲都更具威力。

同時,馬鐙的出現,大大減少了騎手的疲憊感,減少了騎手休息時間,使得騎兵更適合長途奔襲。

可以說,馬鐙為冷兵器軍事帶來了徹底的變革,尤其是金屬雙鐙出現以後,世界各國都開始發展成規模建制的騎兵部隊,並逐漸成為冷兵器時代真正的霸主。

史料來源:《史記》,《馬鐙起源及其在中古時期的傳播新論》,《戰場決勝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派 的精彩文章:

隋唐傾國征討高句麗的原因,唐太宗親口點破:為了子孫後代
大文豪韓愈的「失敗」文章:得罪公主女兒,還敢咒皇帝短命?

TAG:歷史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