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人驍勇善戰,中原王朝該如何應對北方強大騎兵?

北人驍勇善戰,中原王朝該如何應對北方強大騎兵?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金陵物

從先秦時代開始,中原百姓就不得不面對北方游騎民族的入侵,他們經常南下劫掠,與中原軍隊發生大規模衝突,有些游騎民族甚至強大到在中原開創基業,建立政權。

他們的成功是建立在強大的騎兵力量的基礎上的,縱觀古代社會發展史,除了漢朝和隋唐等少數國家強盛時期的中原騎兵能和北方外寇正面較量外,其他時期的中原軍隊對北方騎兵一直是處於劣勢的。

那麼在劣勢的情況下,中原軍隊是如何對付北方騎兵的呢?

答案是車陣。

歷史上戰車出現得很早,從商朝開始,車陣作戰就成了主要作戰方式。

牧野之戰中,周武王將大量戰車投入戰場,「武王馳之,紂兵皆崩叛」;春秋時期,戰車數量的多少甚至成了衡量一個國家強弱的主要指標。

但是到了戰國時代,機動力更強的騎兵崛起,成為戰場上的最主要兵種,戰車也從此退居二線,極少出現在政治舞台上。

然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戰車重現輝煌,成為抵禦北方騎兵的重要利器。

一、騎兵剋星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戰車以各種各樣的車陣形式出現在戰場上,常見於史籍的有方陣、函陣以及車營等等。

所謂方陣就是將戰車布成方形,戰車之間的距離大致相等,每個縱隊平行前進,從而達到保護戰車中間的步兵或者糧草的目的。

官渡之戰中,曹將任峻就曾經採用方陣運送糧草,使「賊不敢近」。函陣本質上也屬於方陣,不同的是函陣的邊緣戰車間距小,越往中間間距越大,從而讓內部的步兵充分活動,這種陣型兩邊密度大、中間中空,形似匣子,故曰函陣。

劉宋名將檀道濟在進兵時就曾經「以鎖連車為函陣」,將士兵保護在車陣中間,以防止敵騎兵的衝擊。車營即在軍隊駐紮的地方布置車陣,「營車而宿」,用來保衛宿營地,是一種沒有攻擊性的保護性陣型。衛青、李陵等抵禦匈奴人的時候也都使用過。

車陣的主要作用是抵禦騎兵。

騎兵的衝擊力在車陣中往往難以發揮,馬匹只能在戰車中往來穿梭,速度起不來,失去優勢的騎士往往只能選擇白刃戰,從而造成極大的傷亡。南北朝時期,車陣的應用並不少見。

公元391年,佔據朔方的鐵弗部進攻北魏,兵力在八九萬左右。魏主拓跋珪親自率軍援救,兵力在五六千人。

雙方以極大的兵力差距大戰於鐵岐山,拓跋珪「以車為方營,並戰並前」,鐵弗部的騎兵發揮不出優勢,結果是拓跋珪大獲全勝,直接滅了鐵弗部。

而車陣取得最大的成功還是在劉裕手下。

二、北伐利器

公元410年,劉裕北伐南燕,南燕皇帝慕容超自恃騎兵強大,揚言「當引令過峴,我以鐵騎踐之,不憂不破也」。

大峴山是劉裕攻滅南燕的最重要屏障,這裡山勢險峻,如果慕容超在這裡設伏,劉裕不死也會脫成皮,但是慕容超就這樣放過了劉裕大軍。

過了大峴山,劉裕到達臨朐城下,他將四千輛戰車分為左右兩翼,「方軌徐行,車悉張幔,御卒執槊」,並以輕騎兵游弋左右。敵軍雖然「鐵騎萬餘,前後交至」,但劉裕的車陣成功阻住敵騎的速度,讓慕容超引以為傲的北方騎兵發揮不出優勢。

雙方短兵相接、勝負未分,在此基礎上,劉裕再派一支部隊繞道直接攻打臨朐城,並以最快速度攻克城池,南燕軍隊立即崩潰,劉裕大獲全勝,之後劉裕摧枯拉朽,很快滅亡南燕。

在廣闊平原上,劉裕的車陣取得很大成功。不過,他的戰績可遠不止於此。

公元417年,劉裕率軍攻打後秦,後秦向北魏求救,北魏大將娥清、阿薄幹率步、騎兵共十萬屯駐黃河北岸,不斷對劉裕軍隊進行小規模騷擾,令劉裕十分惱火。4月,劉裕決定向北魏發起進攻。

劉裕先派身邊猛將丁旿率七百人、百餘輛車渡過黃河,布下卻月陣,卻月陣「兩端抱河」,是一種半圓形的車陣,以弧頂為基點,向兩翼做放射狀的縱深排布。

卻月陣不僅陣型新穎,搞得魏人都不解其意,而且劉裕讓大將朱超石在車陣中放置大弩百張,每車增派二十名士卒。雙方交戰後,劉裕軍先是大弩齊發,然後又用三四尺長的矟攻擊敵軍,「一矟貫穿三四人」,敵軍迅速崩潰,阿薄幹當場陣亡,劉裕的卻月陣取得完勝。

此戰,卻月陣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劉裕的成功除了與他本人的驍勇與南方士族的腐朽有關外,他對車陣的運用也是一大助力,能屢屢以車陣完敗騎兵,劉裕堪稱是車陣戰術的集大成者。實際上,劉裕本人對車陣戰術也非常情有獨鍾,他給大兒子起的小名是「車兵」,三子的小名是「車兒」。

從先秦到南北朝,戰爭兵種是向著強悍、快速的騎兵方向發展的,比如曹操的虎豹騎、兩晉時的具裝甲騎、慕容恪的鐵索連馬以及北齊的百保騎兵等等都是那個時代最為強悍的兵種,慕容垂也因此自恃騎兵強大而輕視劉裕。

但是戰車能逆時代發展,在強大的鐵騎面前煥發出第二春,可謂是騎兵剋星了。不過車陣也有它的缺點,比如對地形要求高、無法抵禦火攻等等,而且本質上來說車陣是一種防禦性陣型,無法在戰場上主動發起攻擊,這也是制約它發展的重要因素。

隋唐時代,隨著中原地區騎兵的崛起,面對北方的柔然人,隋唐大軍不再被動防禦,而是和北方騎兵正面抗衡。楊素就認為車陣是「自固之道,非取勝之方」,之後車陣逐步走向落寞,再也沒有如魏晉南北朝時期那樣的輝煌戰績。

不過,在來去如風的北方鐵騎面前,車陣曾經輝煌過。

參考資料:《南史》 《北史》 《魏書》 《資治通鑒》 《論魏晉南北朝的車陣與諸葛亮八陣圖》 《車陣與劉裕北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派 的精彩文章:

同為乾隆妻子,《延禧攻略》中富察皇后與嫻妃待遇為何天壤之別?
葡萄牙「獨臂將軍」被殺,引發晚清奇恥大辱

TAG:歷史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