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黨史博覽】萬源早期革命人士吳會治:英勇果斷 身先士卒

【黨史博覽】萬源早期革命人士吳會治:英勇果斷 身先士卒

原標題:【黨史博覽】萬源早期革命人士吳會治:英勇果斷 身先士卒


來源:江南都市報·ZAKER南昌


吳會治(1903~1950),字安邦,井溪壩人。1924年秋,考入河南焦作礦業大學。1925年6月15日,吳會治被推選為「焦作各界援助滬案後援會」會長。1926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即被選送黃埔軍校第四期工兵科學習,10月畢業,以排長職編入新編二十一師參加北伐,轉戰江西等地。1927年返回家鄉。


1928年,吳會治在縣立初級中學任教,旋任井溪鄉團練隊長。不久,在王維舟、李家俊的影響下,參加固軍壩起義的準備工作。1929年5月12日白羊起義後,吳會治擔任起義軍第一支隊長。在二打白羊、三打白羊和五爪壞等戰鬥中起了較大作用,打擊吳建臣團進駐井溪壩的戰鬥中,英勇果斷,身先士卒,將吳建臣團擊潰。


1930年7月,起義失敗。吳會治被楊森叛軍旅長侯世炯裹脅,當了侯的參謀長,不久,進入江西星子訓練團受訓。1934年12月底,吳會治被編入駐川參謀團政訓處。1936年12月,改行經商。1950年任萬源縣人民政府建設科長,隨即到川北行署「縣政人員學習班學習。學習結束返回萬源,不久病逝。

修水:打響秋收起義第一槍


"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修銅一帶不停留,便向平瀏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沉,霹靂一聲暴動。"90 年前,毛澤東揮筆寫下了具有史詩意義的著名詩詞《西江月 ? 秋收暴動》,再現了秋收起義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


秋收起義創建了第一支工農革命軍隊,高擎起中國共產黨的第一面軍旗,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從此,中國共產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並最終奪得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


9 月 7 日,秋收起義研究專家、九江市史志辦公室副主任塗開榮告訴記者,修水是秋收起義的主要策源地和爆發地,組建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設計製作並率先升起了第一面軍旗,打響了秋收起義第一槍,在中國革命史上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



▲秋收起義部隊留下的標語


省委確定修水為暴動起點


據塗開榮介紹,大革命失敗以後,中共中央制訂了《關於湘鄂粵贛四省農民秋收暴動大綱》,決定在農運基礎較好的湘鄂粵贛四省舉行秋收起義,實行土地革命,有力回擊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在隨後召開的八七緊急會議上,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並把在湘鄂粵贛等省發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作為黨當前最主要的任務。會議通過了《最近農民鬥爭的議決案》,對秋收起義作了精心部署。


八七會議精神很快傳達到了江西,江西省委立即響應,並制訂了《江西省委對於秋暴的計劃》—— " 省委完全接受中央的決議,並斟酌各縣的情形擬定秋暴計劃如下:…… 為指揮與聯絡的便利,應規定暴動的起點,這起點必須是政治經濟地位較重要而農運較有基礎或已有農軍勢力的地方。茲擬定贛北的修水為起點,影響鄰近各縣與各縣的聯絡,贛西以永新為起點,贛東以臨川為起點 ……"


在江西省委的秋暴計劃中還指出," 在農軍勢力占統治地位的縣份,如修水、銅鼓等應即馬上實行捕殺豪紳及反動派,沒收大地主土地,建立農民政權 …… 影響鄰近各縣以至全省,與湘鄂鄰近各縣暴動勢力聯合。" 省委對修水銅鼓等地暴動的任務作了明確和具體的規定,並要求修水銅鼓與湖南湖北鄰近各縣暴動勢力聯合起來。為了推動起義的順利進行,省委還派專人前往指導蓮永及修銅兩部分農軍。

據塗開榮考證,江西省委之所以把修水作為秋收起義的重點地區,確定修水為暴動的起點,一是地理位置重要。修水位於湘鄂贛三省結合部,屬於 " 三不管 " 的地方,統治階級力量較為薄弱。二是工農運動基礎較好。大革命時期修水全縣建立了 37 個基層工會組織,有會員 1600 餘人;建立了 51 個農會組織,農會會員達 2 萬餘人,工農群眾的革命熱情高漲。三是有革命武裝和農軍勢力。此外,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警衛團(下文簡稱 " 警衛團 ")等起義部隊相繼進駐修水,修水縣支部幹事會將修水仁、西兩鄉農軍統一組建為修水縣農民自衛軍,建立了修水自己的革命武裝,起義前夕,修水支部幹事會領導了西尹暴動、下衫暴動和全豐暴動,為起義的爆發打下了堅實基礎。


組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


秋收起義前夕,在修水集結了數支革命隊伍,形成了秋收起義的主力軍。


塗開榮告訴記者,1927 年 8 月 2 日,警衛團團長盧德銘巧借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的名義,帶領警衛團由武漢乘船東下,參加南昌起義。部隊到達武寧縣時,得知起義大軍已經南下,擬繞道靖安、奉新追趕起義大軍。此時,盧德銘接到夏曦的信,要他離開警衛團到南昌起義大軍中任職。盧德銘經反覆研究,決定離開部隊,到武漢找黨中央,請求指示。臨行前,盧德銘將部隊交由一營營長余灑度指揮,並指示他將部隊帶到修水這個湘鄂贛 " 三不管 " 但工農運動基礎較好的地方,以求發展。余灑度根據盧德銘的安排,帶領部隊由奉新向修水進發,8 月 12 日抵達修水,與平江工農義勇隊一起攻克修水縣城,趕走了王天培殘部邱國軒團,隨即進駐縣城。


警衛團團長盧德銘是中共黨員,對黨忠誠可靠,軍政素質過硬,其他主要領導人也系中共黨員,其部隊成份多為黨組織秘密輸送的中共黨、團骨幹,農運積極分子,政治上可靠,是秋收起義的骨幹力量。


除了警衛團,平江工農義勇隊和崇(陽)通(城)農民自衛軍也相繼進駐修水。警衛團、平江工農義勇隊進駐修水後不久,余灑度與駐銅鼓的瀏陽工農義勇隊負責人蘇先俊取得聯繫,三支部隊的領導人都認為形勢嚴峻," 均以軍事統一不可緩 ",相邀於修水山口召開統編會,將駐紮修水銅鼓的革命武裝合編為一個師。


根據中共中央關於 " 鄉村用農民革命軍,城市用工人革命軍名義,簡稱農軍、工軍,合稱工農革命軍 " 的決定,將起義部隊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由余灑度任師長,余賁民為副師長,鍾文璋為參謀長。同時,將原警衛團改編為師屬第一團,團長由鍾文璋兼任,將駐銅鼓的瀏陽工農義勇隊改編為師屬第三團,由蘇先俊任團長,將平江工農義勇隊分補一、三團。為加強第三團,又調一團伍中豪率一營武裝充實第三團。


起義前夕,駐安源的秋收起義部隊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團,團長王興亞。部隊整編完成後,派吳會治去湖北向黨中央彙報,聽取指示。同時,為緩和與江西軍閥朱培德的關係,便於籌措軍需,對外暫稱 " 江西省防軍第一師 ",並假造花名冊,派人去朱培德處聯繫,以迷惑敵人。



▲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部舊址

設計製作並率先升起第一面軍旗


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成立後,師委會即指令何長工、楊立三、陳樹華三人設計軍旗、臂章,積極準備起義。時任師部參謀的何長工回憶:" 因我在師部當參謀,又在留法期間學了一點幾何知識,師長就將設計軍旗的任務交給了我和參謀處長陳樹華、副官楊立三同志,我根據在法國勤工儉學時見過的蘇聯紅軍的旗樣,提出了設計方案,經過副官楊立三、參謀處長陳樹華的反覆修改,終於設計成功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軍旗。旗底為紅色,象徵革命,旗中央的紅星代表中國共產黨,五星內有鐮刀斧頭,代表工農,意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武裝。"


軍旗設計方案確定之後,需製作一百面。裁縫出身的班長張令彬等人購買了布匹,修水縣總工會委員長徐光華請來了修水裁縫和會針線的婦女,一面面旗幟在飛針走線的手工製作中做成。人民軍隊的第一面軍旗就這樣在修水誕生了。


為了統一軍旗式樣,在秋收起義時共同打出鐮刀斧頭軍旗,軍旗製作完成後,又由伍中豪等將軍旗式樣帶到了銅鼓,陳樹華回憶說:" 軍旗圖案是八月初旬(注 : 農曆)一個下午決定後,我即當夜設計繪製,翌日即交街上裁縫製作,並沒有中央的統一布置。這個圖案,當然由何堅伍中豪帶到銅鼓去了。是成為一致的原因。" 何長工 1958 年在中直機關黨校演講時評價這段歷史:" 從此,在中國,在東方,就有了紅旗和白旗的對立,有了紅軍和白軍的對立,在後來有了紅色革命根據地和白色政權的對立,這就是修水整編的意義。"



▲山口會議舊址


修水打響秋收起義第一槍


1927 年 8 月下旬,湖南省委成立以毛澤東為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作為秋收起義的領導機構。9 月初,毛澤東來到安源,傳達八七會議精神,領導秋收起義。毛澤東主持召開了安源張家灣軍事會議。會上,潘心源彙報了警衛團、平江瀏陽工農義勇隊的行動及去向。毛澤東歷來重視武裝,曾提出 " 槍杆子裡面出政權 " 理論,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興奮,決定匯合駐修水、銅鼓和安源的武裝一起,分三路向長沙進軍,形成包圍長沙之勢。會後,毛澤東立即奔赴銅鼓,指揮第三團行動。


正當余灑度翹首以待中央指示時,蘇先俊於 9 月 8 日轉來 " 萍鄉舉動決議 "。余灑度接此通知後,認為時間緊迫,未便遲疑,決定立即舉行起義。9 月 9 日,師部機關、特務連、一團在修水縣城紫花墩舉行誓師大會,高呼 " 紅色領帶系在頸,只顧死來不顧生 " 的雄壯口號,高舉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紅旗,率先誓師起義。部隊行至修口時,遇盧德銘從武漢返回,盧即向余灑度等師團領導報告了赴武漢經過,傳達黨中央關於舉行秋收起義指示,並就任秋收起義總指揮。當晚,部隊到達渣津,與不久前收編的邱國軒四團匯合。10 日在渣津河灘召開群眾動員大會,舉行軍民遊行。隨後向平江挺進,一路軍民響應。11 日至平江縣長壽金坪時,前衛報告有敵阻擊,一團團長鍾文璋即指揮部隊放下輜重,讓邱團走兩邊,自帶一部居中衝殺,不料邱團臨陣叛變,一團受到邱團夾擊受挫,全部輜重被劫。盧德銘緊急收攏部隊,轉移到修水台庄整理,之後向駐銅鼓的第三團靠攏。途中接到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指示信,命令部隊到瀏陽文家市集中,19 日盧德銘率領師部、一團與三團和二團余部在文家市勝利會師。毛澤東主持召開了前敵委員會會議,會上,毛澤東盧德銘根據敵強我弱的形勢,取消攻打長沙的計劃,決定轉兵南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跟隨毛澤東踏上了新的征程。


從此,在修水升起的工農革命軍第一面軍旗,高高飄揚在井岡山的上空,在修水打響第一槍的秋收起義,點燃了井岡山革命的燎原之火。


▲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舊址


全縣4萬人蔘軍在冊烈士10321人


塗開榮告訴記者,警衛團和平江工農義勇隊駐紮修水期間,在修水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秣馬厲兵,籌糧籌草,部隊得到了發展和壯大。


時任參謀處長陳樹華回憶:" 修水的老百姓視我部如『再生父母』,送的慰問品不少,還專門派人守在門口,只要見炊事員挑筐子出來,馬上就搶去筐子把菜免費送上來。" 賴毅中將也回憶:在修水我們添制了大批衣被,從頭到腳都穿的灰色軍裝 "。從親歷者回憶中可知,修水群眾視起義部隊為 " 再生父母 ",積極支持起義軍,為起義部隊提供了後勤保障。


中共修水縣黨組織還從修水縣農民自衛軍中挑選 100 多名青壯年,集體編入秋收起義隊伍,又從各地陸續動員了一批青壯年參軍。修水縣法警隊 20 餘人也棄暗投明,參加起義部隊。全縣共有 200 餘人編入起義軍。金坪失利後,當地黨組織和群眾主動幫助收攏部隊和救治傷員,為失散人員當嚮導,幫助他們解決吃住和歸隊問題。


此後,秋收起義部隊雖然離開了修水,但秋收起義的精神仍深深激勵著修水人民繼續鬥爭。從 1927 年夏起,修水人民在毛澤東、盧德銘、彭德懷、王首道、傅秋濤等領導下,以 " 修水老表好大膽,捶直啄鉤就造反 " 的無畏精神,揮戈暴動,戰長沙,反 " 圍剿 ",建政權,分田地,革命烽火燃遍修河兩岸,工農政權布滿幕阜山村。


鼎盛時期,全縣建立了 11 個區蘇維埃政府,97 個鄉蘇維埃政府,2 個市蘇維埃政府,蘇區面積超過全縣三分之二以上,紅色根據地(含游擊區)面積達到 100%。由於修水良好的群眾基礎和高漲的革命形勢,湘鄂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曾分別駐紮修水上衫、畫坪,領導著湘鄂贛蘇區 30 余縣的革命鬥爭,修水成為湘鄂贛革命根據地中心。


" 修水約有 4 萬人參加紅軍,在冊烈士 10321 人,是江西六個烈士超萬人的縣之一。他們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在中國革命史上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 塗開榮說。


文 / 圖 謝桂芳、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石鵬

編輯:趙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達州先鋒 的精彩文章:

【黨史博覽】八次過關未斷頭——紅軍書法家魏傳統傳奇

TAG:達州先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