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必修一太平天國運動與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預習複習必備)

歷史必修一太平天國運動與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預習複習必備)

原標題:歷史必修一太平天國運動與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預習複習必備)



太平天國運動


是19世紀中葉中國的一場大規模反清運動。1851年(清咸豐元年)至1864年(清同治三年),洪秀全等領導的反對清朝封建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民起義戰爭。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組成的領導集團在廣西金田村發動對滿清朝廷的武力對抗,後建國號「太平天囯」,並於1853年攻下金陵,號稱天京(今南京),定都於此。


一、興起原因

①根本原因:階級矛盾激化;


②外部原因:鴉片戰爭是推動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外部原因;


③直接原因:自然災害嚴重。


目的:推翻清朝統治


在中國,農民問題始終是中國社會最突出的問題,至今也是,歷朝歷代都有農民起義。可以說農民起義一個共同的原因那就是「官逼民反」。農民起來造反,肯定跟社會環境有著莫大的關係,那麼太平天國運動到底醞釀在一個什麼樣的社會環境裡面呢?


說起太平天國,它的發生跟鴉片戰爭有著莫大關係。


鴉片戰後,中國沒能制止鴉片走私反而使得鴉片自私更加猖獗。結果之一,便是白銀大量外流,造成銀貴錢賤。加上清政府為了解決當時的財政危機徵收各種苛捐雜稅,造成人民納稅的負擔加重,而且時有官員盤剝,人民更加窮困,加上各種不平等條約中巨額賠款的規定,人民困苦不堪。


通商不斷的衝擊著中國的自然經濟,機器大生產生產出來的商品流入市場,導致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手工業趨於破產。天災不斷,1846—1850年,兩廣地區爆發了持續性自然災害,水、旱、蟲災不斷,老百姓陷入飢餓和死亡的困境,度日更為艱難。這所有的矛盾加起來,造成中國社會矛盾的激化。這是背景。


所以,正是資本主義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敗造成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激化是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根本原因。在主觀上,課本導言部分提到了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為貧苦的農民提供了思想上的寄託,所以它是主觀上的原因。連年發生自然災害,這是太平天國運動發生的直接原因。正是在這些條件下,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了。


二、運動經過

①準備: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


②興起和發展:1851年金田起義,1853年定都天京,1856年全盛時期。


③轉折和失敗:1856年天京變亂,由盛轉衰;1864年天京失陷。


首先是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號召人民反抗。1851年初,洪秀全在金田村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然後,轉戰到武宣東鄉,洪秀全在此正式稱「天王」。接著太平軍繼續北上,攻佔了永安城,在這裡進行了整頓建制,分封王爵,分了五個王,東、西、南、北,形成了六人領導核心。


然後是攻佔全州,馮雲山去世,由桂入湘。接著進攻湖南省城長沙,蕭朝貴戰死。六人剩下四人。久攻長沙不下,撤圍北上,進攻湖北,在1853年初攻克武漢三鎮。順江而下,3月攻克了南京城。遂改南京為天京,正式定都與清廷對峙。


在定都天京後,太平軍又進行擴展和鞏固,主要有兩次行動,北伐(由林鳳祥、李開芳領導),到達了天津,最終因為孤軍深入、糧草不濟而失敗,北伐的同時,西征也在進行,西征軍取得了較大的戰果,太平軍奪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從此,軍事上達致鼎盛。


三、重要綱領


1、《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


①原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無處不均勻」;


②規定: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分土地;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國庫;

③太平天國想通過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核心思想),無人不飽暖(目的)」的理想社會。


④性質:太平天國的綱領性文件


目的:


《天朝田畝制度》以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為中心,它涉及到經濟、政治、軍事、文教和社會改革等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通過這一制度繪製了一幅新型理想社會的藍圖,太平天國的領導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可以簡記為「四有二無」,這就是這項制度所要達到的目的。


一項制度好與壞,需要實踐的檢驗,我們評價一項制度,需要仔細思考當時的歷史環境以及實施的效果,評價類的題目,我們大體是可以分為幾個步驟,首先,「是什麼」,也就是它的地位是什麼。其次,「怎麼樣」,指的是它的效果和作用。第三,「有什麼不足」,也就是局限性。


《天朝田畝制度》所提出的平分土地的方案,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它反映了廣大農民要求擺脫封建剝削、壓迫,獲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願望。因而能在革命中調動農民反封建鬥爭的積極性,成為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也就是地位問題。


④結果:無法實施(根本原因—違背了社會發展的規律)


⑤評價: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


革命性:反對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對封建土地制度的徹底否定


局限性:絕對平均主義,無法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是空想,無法實現(空想性:平均分配財產必將嚴重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根本無法實現;落後性:平均分配一切財富,顯然與中國當時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的方向相違背;《天朝田畝制度》是由農民的小生產者的經濟地位決定的,在具體實踐中是無法實行的)

⑧《天朝田畝制度》的意義:


積極意義: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鬥爭思想結晶。


消極意義: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第二,它具有革命性,是「思想結晶」。從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到南宋鐘相、楊幺提出『等貴賤』、『均貧富』,到明末李自成起義提出『均田免糧』,再到太平天國運動的《天朝田畝制度》,我們不難看出《天朝田畝制度》顯然是繼承和發展了歷代農民在反封建鬥爭中追求平等、平均和獲得土地的思想。


另外,《天朝田畝制度》又是在太平天國建立了與清對峙的政權後,用政權發布的綱領性文件系統地闡述了這些思想的。因此它又顯然高於歷代農民反封建思想的水平。


第三,它所要建立的實際上是一個農民的絕對平均主義的理想社會,脫離了實際,而且處在當時戰亂的社會環境下,這樣的理想,顯然是實現不了的,所以,我們說它具有空想性,是小農意識的體現。


2、《資政新篇》(1859年)


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但由於當時形勢未能實行。最終,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


①主要內容:1.向西方學習,以法治國,官吏由公眾選舉


2.發展工商業,獎勵技術發明

3.開設新式學堂等


②評價:1.它集中反映了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願望。


2.缺乏實現的社會條件,戰爭環境不具備實現的客觀條件。


③結果:無法實施(根本原因—缺乏實施的社會條件)


四、天國悲劇


1、天京變亂:


首先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東王楊秀清因為居功自傲,屢次與洪秀全為難,時不時以「天父下凡」為名對洪秀全指手劃腳,洪秀全很是生氣,授意韋昌輝除掉楊秀清,但是這個韋昌輝太狠了,竟殺了東王部屬2萬多人,這個引起太平天國內部強烈不滿,石達開也指責韋昌輝濫殺無辜,洪秀全迫於壓力,下令殺掉了韋昌輝。


於是,其他五王只剩下了石達開一人,但是洪秀全自此已經不再信任異姓王,所以便封他的兩個哥哥為王牽制石達開,石達開不得已出走。天京內亂造成了「朝中無將,國中無人」的局面,究其原因,與領導者被勝利沖昏頭腦進取心減退以及內部矛盾尖銳有關,也與當時隊伍成分複雜,組織性和革命性淡化等有關。


但是從根本上來說,還是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造成了悲劇的發生。為了重振國威,太平天國做了幾方面的努力,首先是重新建立了領導核心,在政治上仍以以天王洪秀全為核心,但封他的族弟洪仁玕為干王總理朝政,在軍事上,洪秀全提拔青年將領陳玉成和李秀成,分別封他們為英王和忠王,讓他們指揮軍事。


在1858年,陳玉成和李秀成合力打垮清軍的江北大營,解除了天京背面的威脅。隨後,他們又在三河鎮全殲湘軍的精銳部隊,太平天國地方局勢暫時穩定了下來。

五、作用


動搖了清朝統治的基礎,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提出了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改革方案。


六、局限性


農民階級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沒有超出舊式農民戰爭的範疇,不可能領導革命走向成功。


七、太平天國運動的新特點:


①在反封建的同時承擔了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任務,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準備階段」;


②它遭到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剿滅,這是以往農民戰爭所不曾遇到的新情況;


③近代的中國農民已經能夠放眼世界,從西方尋找自己的思想武器,提出了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資政新篇》


八、失敗


在頒布《資政新篇》時,已經是太平天國運動的後期,在軍事上主要是以防禦戰為主。1860年,李秀成與陳玉成等又攻破清軍江南大營,李秀成東征一直打到上海近郊。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戰果,但是已經不可挽回的走上了潰敗之路。1861-1862年,安慶之戰失利,後陳玉成又被叛徒出賣而犧牲。到了1864年4月,洪秀全病逝。

太平軍同湘軍展開激烈的血戰,死傷幾盡。最終,天京陷落,歷時14年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以天京淪陷而告終。


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在新舊交替的時代,時代賦予它反侵略的新內容和新意義,也顯示出農民起義的局限性。這是它的歷史地位。



一、甲午中日戰爭



(一)背景


1、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軍事實力+軍國主義傳統(武士道精神)


明治維新前,日本與中國一樣是列強侵略的對象,而為什麼到1894年日本卻可以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


經濟上:1868年,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迅速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大增。但由於日本國內面積小市場狹小且資源潰乏,這嚴重阻礙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對外擴張成為資本義主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軍事:對外侵略擴張必須以武力為依託。經過幾十年的擴軍備戰,日本軍事實力大增。

2、中國:清政府腐朽落後,避戰求和。


同樣面對面列強入侵,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而中國仍維持其腐朽的封建統治。


面對日本昭然若揭的侵略意圖,清政府不但沒有認真備戰,反而將希望寄託於西方列強的調和。


正逢慈禧太后60大壽慶典,不願因戰爭而敗興;而李鴻章也想避戰保船(自己苦心經營近二十年的北洋艦隊)。總之,中國方面是消極應戰。這種態度危害極大,因為這樣會導致清政府不會積極備戰。


3、西方:默許、支持、縱容的態度


西方列強為什麼會持縱容態度?這是因為在《南京條約》附件中,列強取得了片面最惠國待遇這一特權,即清政府給予其他國家的特權,第三國也可享受。


4、朝鮮:1894年,東學黨起義——機會。


在 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國王十分恐慌,請求宗主國——中國,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而日本也藉機向朝鮮增兵,並蓄意挑起戰端。


在這種情況下,於1894年7月,日軍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附近海面襲擊中國的運兵船,揭開了戰爭的序幕。8月,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是年為舊曆甲午年,故史稱「甲午中日戰爭」。


(二)經過

日本政府

時間

戰役

清軍

戰爭結果

正式宣戰

1894年7月

豐島海戰

8月迎戰

甲午中日戰爭正式爆發

第一階段

1894.9

平壤戰役

失利,棄城逃走,退回國內

左寶貴犧牲, 葉志超棄城逃跑

1894.9

黃海大戰

保船避戰,退守威海衛

鄧世昌等犧牲,雙方損失相當。

第二階段

1894.9

遼東戰役

獻船逃敵

旅順、大連失陷,日軍屠殺中國居民

1895.2

威海戰役

北洋艦隊全軍覆滅

威海衛被攻陷。戰爭結束,清軍慘敗。

2. 重要戰役


從剛才戰爭的背景分析可知:日本方面蓄謀已久,積極備戰,而清政府戰前不積極備戰,戰時避戰求和、避戰保船、消極抵抗。這直接招致了中國軍隊的節節敗退。


此次戰爭經歷不到一年的時間,有四次主要的戰役——兩次陸戰和兩次海戰。陸戰——平壤戰役和遼東戰役。在平壤戰役中,中國主要守將狂奔五百里跑過鴨綠江,平壤失陷。遼東戰役,日本從花園口登陸,很快侵佔大連、旅順,並在旅順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海戰——黃海戰役和威海戰役。黃海海戰中,在中方和日方實力相當的情況下,因奉行避戰保船、妥協投降的方針,北洋艦隊主動退守威海衛港內,失去了黃海制海權,使其在以後的戰役中處於被動地位。威海戰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中國戰敗,戰爭以1895年4月《馬關條約》的簽訂而結束。


(三)結果


中國戰敗,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

內容

危害

割地

進一步破壞中國領土主權

賠款

巨額賠款,加重中國人民負擔

開埠

使列強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內地

設廠

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思考:哪一項最能體現此時西方列強的侵略要求?


最後一項,設廠,即允許日本在中國內地開設工廠,並免收內地稅。因為這一時期列強的經濟侵略手段由商品輸出變為資本輸出。


商品輸出,顧名思義,就是西方列強向中國傾銷工業品和掠奪原料,這些商品包括鴉片、西方列強本國所生產的產品 。在1840年至1895《馬關條約》簽訂年間里,絕大部分都是商品輸出。其本質是控制殖民地的市場。


「資本輸出」指資本主義國家為獲得高額利潤,用過剩資本向其他國家投資或貸款。「資本輸出」是帝國主義階段國家經濟侵略的主工手段。


《馬關條約》的影響


1、對中國: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矛盾激化。


2、對日本:


a、使日本的國際地位提高。


b、利用賠款發展資本主義。


3、對列強: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中國軍民的抗爭精神


對甲午戰爭中中國軍民同樣表現出了臨危不懼,捨生忘死,英勇殺敵,英勇抗爭精神。


如:在平壤戰役中清軍回族將領左寶貴則堅決抵抗,誓與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陣亡後,他親自點燃大炮轟擊日軍,最後中炮犧牲。


在黃海海戰中,致遠號、經遠號管帶鄧世昌、林永升和兩艦官兵英勇戰鬥與艦同沉。當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後,台灣軍民也為保衛祖國神聖領土,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一頁。


國難當頭台灣義士徐驤挺身而出,大聲疾呼: 「朝廷無力以衛吾台,能衛吾台者,吾民耳?眾志成城,山可移,海可干,願吾血隨吾台俱盡,吾頭與吾台俱碎,安知終不可以有為耶?」


顯示了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頑強意志和高度愛國主義精神。



二、八國聯軍侵華



(一)背景


義和團運動:隨著《馬關條約》的簽訂,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人民的反帝鬥爭隨著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也日益高漲。而中國的山東地區成為英國、德國和日本三國的勢力範圍,因此山東成為中國人民同外國列強矛盾最為尖銳的地區,故而以反帝為主要目標的義和團運動首先從山東發起,並打出了 「扶清滅洋」的口號。因義和團運動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而且一度也得到清政府的支持,所以義和團運動在直隸和京津地區發展迅猛,到1900年春夏之間達到高潮。


1、列強向帝國主義過渡,要求瓜分世界。


2、導火線: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列強借口保護護駐華使館,出兵中國。


(1)興起的原因:


根本原因:甲午戰爭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直接原因:中國人民與外國教會勢力矛盾激化。


(2)口號:扶清滅洋


(3)性質:義和團運動是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


(二)經過(1900—1901)


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給了西方列強侵略借口。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發動侵華戰爭,八國聯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犯,在廊坊附近遭到義和團和清軍愛國官兵的頑強阻擊,被迫退回天津。天津的義和團和清軍愛國官兵也英勇打擊侵略者。八國聯軍增派兵力,7月佔領天津,隨後再次向北京進犯。8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


(三)結果


1901年,與11國簽訂《辛丑條約》

內容

危害

1、賠款4.5億

加重中國人民負擔,經濟命脈被列強控制

2、設「使館界」

使中國成為「國中之國」,成為列強侵華大本營

3、拆炮駐兵

戰略要地為列強控制,腹地置於列強控制下

4、嚴禁反帝

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5、設外務部

通過外交途徑加強對清政府的控制

影響:標誌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一個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列強除了窮凶極惡地對中國敲詐勒索外,還重新確立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繼續充當它們在華的代理人。從此,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辛丑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


(表現:清政府完全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成為列強手中的提線木偶。)


義和團運動的意義:


義和團運動經歷了從清政府的「剿滅」到「招撫」再到「剿滅」的過程,最終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了。但是義和團運動卻前所未有地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企圖。當時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不得不承認——以歐美、日本各國均無此腦力和兵力統治這天下四分之一的生靈,瓜分一事實為下策。


同時,由於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辛丑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人民更加認清了清政府作為帝國主義列強走狗的現實,寄予清政府的希望破滅,進而有了徹底革命的思想,這樣,就可以說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加速了它的滅亡。


本節小結:從甲午中日戰爭起,列強開始瓜分中國,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夢想被中國人民粉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中國社會完全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但它們卻馴服了清政府,使之成為其侵略中國的工具。這樣形成了帝國主義列強共同宰割中國的格局。


倒 計 時 免 費 領 資 料


▌本文來源:高中歷史編輯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轉載請註明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中歷史老師 的精彩文章:

每日真題丨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記得打卡學習!
每日真題丨努力的意義就是,以後的日子能追尋自己喜歡的人和事!打卡!

TAG:高中歷史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