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年8月觀影筆記

2018年8月觀影筆記

8月觀影

本月恢復觀影節奏,之前定的「32歲前看3200部電影」的計劃竟然完成了。

本月觀影:長片63部,短片7部,其中影院2部,放映活動1部。

本月看完了老塔(還差一部關於他的紀錄片《雕刻時光》。對於老塔,說是看不進去,但還是會跟著他的鏡頭看好幾秒鐘水草漂動。他的片子里永遠是秋天,褐色是不濃烈也不冷漠的色調)和錫蘭(錫蘭的片子容易把人吸住,以至於最近夢見他來家裡吃飯,媽媽做了豬肉,這讓我很尷尬,因為我覺得土耳其人也許不吃豬肉)。繼續補阿巴斯(還差一些短片)與考里斯馬基(天涼了更適合看「烤雞」,他的色調就是窗外濕冷屋裡光明的那種雨天裡帶有夢幻色彩的浪漫),開始系統看達內兄弟與哈內克。伯格曼、費里尼與貝拉·塔爾則隨性而看。

整理觀影計劃和筆記,發現很多我以為已經看了很多片子的導演其實還是個巨大的坑,他們的不知名片子、短片、跟其它導演的合拍片,以及關於他們的紀錄片多如牛毛。

按照地區及觀看順序記錄本月觀影中印象深刻的片子:

本月觀影:長片63部,短片7部,其中影院2部,放映活動1部。

(索取資源可至公眾號首頁底部回復片名

剛上映的或剛參展的片子一般不會有資源。)

大陸

三姊妹,王兵,2012,紀錄片

瘋愛,王兵,2013,紀錄片

地下香,鵬飛,大陸,2016

大三兒,佟晟嘉,大陸,2018,紀錄片

台灣

上岸的魚,賴國安 ,台灣,2017

你的電影我的生活,詹京霖 ,台灣,2018,短片

日本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日本,2018

歐洲

詩人之血(1932)、奧菲斯(1950)、奧菲斯的遺囑(1960),讓·谷克多,法國

假面,英格瑪·伯格曼,瑞典,1966

秋日奏鳴曲,英格瑪·伯格曼,瑞典,1978

朱麗葉與魔鬼,費德里科·費里尼,義大利,1965

愛 邁克爾·哈內克 法國 2012

美國

逃出亞卡拉,唐·希格爾,美國,1979

林中小屋,德魯·高達,美國,2012

負空間,法國,2017

第一歸正會,保羅·施拉德,美國,2017

愛你,西蒙,格里格·伯蘭蒂,美國,2018

遺傳厄運,阿里·埃斯特,美國,2018

01

愛你,西蒙

格里格·伯蘭蒂|美國|2018

觀影時間:2018.08.02

比Call Me by Your Name更真實自然的同性題材,注重家人、朋友、學校和社會對於同性戀「出櫃」的態度。同學的Blackmail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只是被剝奪了主動權讓西蒙不爽。西蒙與黛比、與妹妹、與媽媽及與爸爸的幾段對話很棒。

02

秋日奏鳴曲

英格瑪·伯格曼|瑞典|1978

觀影時間:2018.08.03

當我們還在集體主義的「漩渦」里驕傲自豪時,北歐人已經在思考個體與家庭的關係。朋友說,極度寒冷與富足的生活造就了北歐人的思維方式,在溫飽不成問題後,他們就剩下琢磨這琢磨那了。

故事很簡單,母親是個到處巡演的鋼琴家,後來事業失意,拋棄家庭和別人同居。她有兩個女兒,小女兒後來患病卧床並失去語言能力。「奏鳴曲」隱喻了人生的不同階段。這大概是我最怕成為的一類母親——自私又自負,想控制卻失控,試圖靠近卻又退讓 。

03

朱麗葉與魔鬼

費德里科·費里尼|義大利|1965

觀影時間:2018.08.05

朱麗葉,既是女主又是妻子,這大概是終極浪漫了吧。

很多意象,印象最深的是現實里背上的黑蝴蝶對應夢境中衣服背上的黑色絲質翅膀。浮誇衣飾彷彿米蘭時裝周。結尾讓我想起《八部半》。

04

你的電影我的生活

詹京霖|台灣|2018|短片

觀影時間:2018.08.05

今年First影展的參展作品,來自《川流之島》的導演詹京霖。電影討論了工作和生活的界線,充斥著很多不確定:工作里的槍聲或生活里的槍聲,穿著禮服上山或下山。

17分鐘多的片子+林強配樂工作花絮。林強真的是一個非常認真又非常謙和的匠人。他在工作現場擺放一個小小的水晶佛像。他會「苛求」環境中的蟬鳴與報警器蜂鳴的協調程度。

感嘆這麼一部「聽不出什麼配樂」的短片的音效都要耗時40多小時。當然也知道,「聽不出什麼配樂」的狀態正是他們努力的結果。

05

上岸的魚

賴國安|台灣|2017

觀影時間:2018.08.06

在空房子里打掃、接電話、吃東西、撿渣子、用磚頭壓廣告牌的雅紀彷彿《愛情萬歲》(寂寞並非要以喧囂句讀)里賣房子的林小姐。整體感覺鏡頭太晃。拋開沒解釋清楚的「兒童異常心理」,生活瑣碎和中年危機處理得不急不緩。

看這部片子主要因為主演之一鄭人碩,他在《醉·生夢死》中嶄露頭角並於《川流之島》里艷驚四座。「水再臟,也要游啊!」—台灣電影《川流之島》觀後

川流之島,詹京霖,台灣,2016

06

小偷家族

是枝裕和|日本|2018

觀影時間:2018.08.06 (影院)

上映那周的周末,各種社交平台充滿了這部電影的電影票根、攝屏照片、劇照圖片以及二刷的打算。在各種可能的「淚點」都被劇透完了之後就沒有什麼忽然戳中的感覺,除了扔牙和煮玉米。其它橋段其實已經「分攤」在早前《海街日記》 、《無人知曉》、《奇蹟》等作品中了,這一部集中融合了隔輩情、男女情,父子情、母女情、姐妹情,兄妹情。

但無論如何,是枝裕和依舊是當代日本乃至亞洲最好的電影作者之一,他已經不再爭論是非黑白,而是去琢磨那些沒有答案也許並不需要答案的東西。正如最後被接回家的樹里彷彿又回到了那個牢籠,依法理應如此,可於情呢。

新意大概在於這「一家人」的關係和形成這種關係的原因,所謂「選中了」和「羈絆」的概念雖然讓我流了淚但是挺肉麻的。奶奶的故事線最豐富,她的過去她的「貪財」和「準備」。總體看來「故事性」沖淡了「真實感」。幾個細節:開頭雜貨店走過的背包男像導演;奶奶的銀行密碼1192是幕府成立的年份;以及池松壯亮帶來了驚喜。

07

逃出亞卡拉

唐·希格爾|美國|1979

觀影時間:2018.08.07

當你再被推薦豆瓣Top250之一《肖申克的救贖》的時候可以自豪的搬出15年前的此片,因為《肖申克的救贖》里的越獄方法(包括藏工具以及丟廢土廢料)幾乎照搬了此片。當然電影不能被比較,《肖申克的救贖》更注重「雞湯」的灌輸;而作為懸疑片導演,唐·希格爾自然會在越獄細節上吊足觀眾胃口。

08

林中小屋

德魯·高達|美國|2012

觀影時間:2018.08.09

意料之外的反高潮。乍看之下彷彿一部無腦恐怖片:幾個年輕人到一個陌生地方探險,遭遇各種詭異事件,秉承作死原則,一兩個帶有主角光環的人活到最後。但這部片子在真相基本大白之後給了觀眾一個完全意想不到的感官體驗。

片子還對各種爛俗恐怖片套路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一個笑點:開頭的那個神經質男孩兒一邊開車一邊呼大麻,他說「警察不會攔我的,因為我看得比他們遠」,原文是"sees further than them",他應該是用嗨大之後的視覺幻象開了個玩笑。

09

「奧菲斯三部曲」

詩人之血(1932)、奧菲斯(1950)、奧菲斯的遺囑(1960)

讓·谷克多|法國

觀影時間:2018.08.10-11

隔一段時間確實需要這樣「逼格閃閃」的片子來調劑生活,從上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同性戀導演讓·谷克多給他早先的詩人生涯交出了一份答卷,在「遺囑」中他說,你們要是不喜歡,我會不開心的。值得一提的是,30年代有聲電影還未普及,《詩人之血》還在使用精美的字幕卡。

奧菲斯 希臘名?ρφε??,是光明與音樂之神阿波羅(Apollo)和史詩女神卡莉歐碧(Calliope)之子,音樂天才,前往冥界尋求復活亡妻尤麗黛的方法,被告知在回程不得回頭看妻子,奧菲斯沒有忍住,妻子則永遠無法回到人間。

詩人之血

「生命是漫長的死亡」,奧菲斯

10

瘋愛

王兵|2013|紀錄片

觀影時間:2018.08.11

王兵大概是最尊重被拍攝者、不跟被拍攝者套近乎、不獵奇、不評判,而真正把自己作為一堵牆的國內紀錄片導演了。無奈由於題材問題,王兵的製片方都是國外的,而片子中有的方言聽不懂,這時候,字幕就成為一個必需。

由日語片名「收容病棟」可知,這裡的人並非都是精神病,他們也許是被收容在此的無家可歸者或乞討者,而無論怎樣,他們都是貧窮者。

三個多小時的片子,分了幾個晚上看完。有忽然開始的回族祈禱。擺弄著的雲煙煙盒。跑起來的「飛一般的感覺」。牆上的「毛澤東」。破舊運動服背後的"pinbo"。隔著鐵欄杆觀望的煙花。莫名響起的哀樂。分發給大家的橘子。他們眼中的「流行文化」還是:九妹九妹漂亮的妹妹,千年等一回,家鄉的老媽媽已是滿頭白髮以及小虎隊。他們一般都不胖但肚子很大。他們裸睡,隨地小便。他們排隊吃藥再張開嘴讓醫生檢查。家人探望時,他們或哭或吵架,隔著欄杆親熱或竊竊私語。

他在半夜忽然赤身裸體跑出去用涼水沖身體。他無意識的有節奏的數數。他在床上蹦跳、站立、撞頭,拿鞋子拍打牆上的蟲子。他用白色布條做腰帶。他說「我們要回家,我們只有回家才能想明白一些道理」 。「回家,回家,回家考個公務員」。

電視里播放著低俗喜劇,台上演員扮丑出洋相台下觀眾鼓掌鬨笑,到底是誰精神失常。當大街上那些被忽視被不屑一顧的「異常者」出現在眼前的小屏幕上時,你也許會意識到自己的淺薄。

11

第一歸正會

保羅·施拉德|美國|2017

觀影時間:2018.08.12

無意搜到的資源,看到主演是伊桑·霍克就下載來看了。看完才發現該片的導演是保羅·施拉德。他作為導演的名氣和成績遠不及他做編劇的時候,馬丁·斯科塞斯大名鼎鼎的《計程車司機》、《憤怒的公牛》以及《基督最後的誘惑》都是保羅的編劇作品。

全片幾乎沒有配樂,音樂只出現在男主幾個獨處思考以及最後的時刻,風聲、鳥聲、木質地板聲、筆觸聲、風琴聲和唱詩班的歌聲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本片的基調—安靜、寂寥、深邃。

12

三姊妹

王兵|2012|紀錄片

觀影時間:2018.08.14

在跟隨三姊妹煮土豆,割草,餵雞餵豬,洗衣服的過程中,我想起貴州重慶邊界的苗族村落,當時天色已晚,當地人好意留宿,我還是沒法接受。

三姊妹中最大的小女孩兒具有超強的生存能力,但這種略高於生存的活法更讓人唏噓。32歲的看起來有40多了的打工回來的爸爸抽著旱煙,給妹妹洗手洗腳。他們也去上學,幾個紙箱子的廉價零食就是天堂了。除了土豆他們還吃自家種的菜,主食往往是挂面,他們吃得很香。衣服和被褥都很臟,是已經超過絕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範圍的臟。

十歲的女孩的命運估計就是過幾年出去打工,遇到合適的人就嫁,最晚20歲左右也要回家結婚,生下孩子再出去打工,他們的孩子成為今天的他們。

13

地下香

鵬飛|大陸|2016

觀影時間:2018.08.15

今年在影院看了導演鵬飛的《米花之味》,最後洞穴里的佛經和舞蹈很美,女主角英澤有著很美的頭髮,定鏡頭中人物的沉默很有力量。《米花之味》入圍第74屆威尼斯電影節「威尼斯日」競賽單元。

2008年起,鵬飛與台灣導演蔡明亮合作,擔任《臉》的助導,《郊遊》的編劇以及助導。 《地下香》為其首部劇情長片,先後獲鹿特丹影展、戛納影展基金,以及第72屆威尼斯影展「威尼斯日」最佳影片。這兩部片子的女主角英澤同時也是這兩部片子的製片人。

2015年的《地下香》由杜篤之擔任聲音設計,他為電影賦予了空靈的背景音。故事發生在北京。男孩和女孩都是蝸居在地下室的北漂,他們一個回收廢舊傢具,一個沒有固定職業,目前在酒吧跳舞並在接受售樓培訓。

住在地下室的人們外出從地下到地上,而回家卻從地上到地下。男孩後來去找工作,他說我不想住地下室了,我想上來。但「往上爬」是困難的,正如女孩在一旁妖嬈的沿著一根鋼管往上爬以及每天回家前脫掉高跟鞋。

14

假面

英格瑪·伯格曼|瑞典|1966

觀影時間:2018.08.18

《假面》中,在一次演出的舞台上,由麗芙·烏曼飾演的女演員忽然失語,雖然聽覺和情感機制沒有問題,她始終不發一言。

博格曼60年代早期的「神之沉默三部曲」(《猶在鏡中》、《沉默》、《冬日之光》)中,上帝始終「缺席」。然而,人的沉默要比神的沉默更可怕,因為神允許自己沉默,卻不允許人沉默。即使你再矛盾也沒有權利沉默。況且,人們不需要你的答案,他們只需要你的回應。

15

負空間

法國|2017

觀影時間:2018.08.18

"Look at all that waste space."5分鐘的短片解構了父子關係、時間和空間、相對和絕對,很妙。獲得今年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提名。

把所有東西擺好,減去一半的東西,這是收拾行李的法則。

16

邁克爾·哈內克|法國|2012

觀影時間:2018.08.21

她優雅而驕傲,帶有羞澀的神態。有時候她是堅決而強勢的。患病前她常常出神,後來她問他,你是否也想過有一天會成為我這樣。而當她想放棄生命而被他反問,如果你我調換,我攤在床上,你是不是也會悉心照顧呢?「我不想費力去思考這些假設。」是的,她已經筋疲力盡。

兩個人能如此通透的談話,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作為一對夫妻,他們無疑是幸福的。這不是關乎金錢、承諾或忠誠的幸福,而是共同站在懸崖邊坦誠談論死亡的幸福,是比身體的赤裸更讓彼此貼近的幸福,是薩特與波伏瓦的誓言——我們不承諾永遠在一起,但我們確實希望彼此能儘可能長的在一起。

17

遺傳厄運

阿里·埃斯特|美國|2018

觀影時間:2018.08.25

雖然沒有盛傳的那麼恐怖,但氛圍肯定到位了。邪教儀式還有殘肢特效都不錯。從一出生就被選中,之後所有的成長都是為獻祭做準備,時時刻刻被某種儀式以及眾多虔誠的信徒圍繞。

不得不說,其中有些細節和人的神態讓我產生了初看《穆赫蘭道》時的怪異恐懼,「探秘」的過程又好似之前的《真探》,而那個套近乎的邪教女人帶來了《密陽》的回憶。

片中的媽媽是《陽光小美女》中的媽媽。最後結尾曲那麼溫馨是怎麼回事?另外那個彈舌頭不是逗小孩兒的把戲嗎?

心疼,這時候他差不多已經「魂淡」了。

18

大三兒

佟晟嘉|大陸|2018

觀影時間:2018.08.29(影院)

10天還沒下線,對於一部藝聯上映的電影來說實屬不易。

片子的剪輯給人一種事先安排好的偽紀錄片之感。比如大三兒擦地的鏡頭被穿插在片子中作為他旁白的畫面。而他跟兩個朋友吃燒烤商量進藏事宜的片段及他與同事與父親相處的片段也被切割成塊分散在片子中。

拍大三兒的時候幾乎都是低機位跟拍,給觀眾真實的感覺,比如他買東西和坐車的時候。出藏區前,大三兒跟同事朱朱視頻,朱朱說,以後咱倆去西藏,我騎我的小三輪兒帶你去。大三兒說,除了同行的朋友,他只跟朱朱說了自己的行程,因為大三兒認為他能理解他。

大三兒知天命,心不複雜,不給人找麻煩,一切按規矩辦事。也許運氣不好的人才會try luck。大三兒說,30年前他到墓地是看望他姥姥,而現在看完大哥看二哥,再看媽媽。

大三兒和他爸的那股勁兒挺像《老唐頭》里唐希信父女的。大三兒的爸爸參加過抗美援朝,複員後被分配到內蒙,他和他的戰友都希望返回故鄉四川,即使沒有工作。徐童「遊民三部曲」之三《老唐頭》里唐希信的自負自傲和不甘成了剪不斷的羈絆。對馬列主義懷有理想主義的訴求卻不滿當時「極左」路線,老唐頭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退了黨。他先後經歷了大躍進、文革、下放、娶妻喪子以及改革開放。

特別加映

吳文光,紀錄片導演,1956年出生於雲南昆明,主要作品有《1966,革命現場》、《流浪北京》等,1988年至今定居北京,寫作和拍攝紀錄片,被稱為「中國獨立紀錄片之父」。

《流浪北京》記錄的是五位自由藝術家80年代末在北京的一段生活。五位人物是:寫作的張慈、拍照片的高波、畫畫的張大力和張夏平以及戲劇導演牟森。他們戶口所在地分別是雲南、四川、黑龍江等,他們放棄老家的工作來到北京或者在北京的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

在豆瓣看到很多年前的一篇帖子提到這個紀錄片。07年初看的,沒有找到下載資源,於是又在線看了一遍。

始終覺得「6080一代」是近代中國最好的一代,所謂「6080」,就是生於上世紀60年代並於80年代結束前完成大學學業的一代人。他們畫畫寫作,他們拍話劇拍照片,他們居無定所。在某個時間刻度來臨之前,他們勇敢的生存著。而在新世紀到來之前,他們心懷感動的生活著。他們當中有的出國結婚並定居,正如婁燁《頤和園》里的人物那樣;有的繼續留在北京;有的瘋了。瘋了的她和他們排演的戲劇中的人物一樣。

她說,北京,這兩個字兒就迷人。

他說,我看到自己有三種選擇,第一種就是死,自殺,做不到;第二種就是混,包括結婚,生孩子,過日常生活,不存在,肯定做不到;第三種就是干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做我喜歡的話劇。

他說,別的英語我不會說,但這個我會說,我是freelancer,我希望我以後還是freelancer。

她說,有的時候有外國人來了,他們不了解情況還說這裡挺好,好個屁,一點兒都不好。

他說,我們每天中午起來就想著去哪裡蹭飯。

她說,如果一個人要搞藝術的話,或者要搞一種和人的心發生關係的東西,最好是什麼就是什麼,如果你缺錢,你可以干別的。像我,賣畫是讓我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我當叫花子,我甚至說過那種特別丑的話,我去賣逼我也不賣畫。

她說,寫出來的東西就不屬於我了。

他說,戲劇不是防空洞也不是避難所。生活方式就是通向生活的道路。

我心緒不寧。我渴望著遙遠的事物。

—泰戈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多巴胺餐廳 的精彩文章:

「Will God Forgive Us?」

TAG:多巴胺餐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