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陳娓:做一個永不停步的思考者

陳娓:做一個永不停步的思考者

對於教科研,我一直覺得它太高大上,讓我有些望而卻步。作為一線教師,我既說不出什麼高深的理論,又沒有什麼重要的學術成果,寫出的論文和做出的課題也僅能圍繞自己的課堂教學展開,想想真是捉襟見肘,更沒有什麼底氣說要做教科研。直到讀了《今天怎樣做教科研:寫給中小學教師》這本書,才讓我真正的認識了「教科研」,其實它並沒有蒙著什麼神秘面紗,而是自己一直沒用勇氣去走進它。

本書從教育隨筆和教育論文的寫作、微型課題和規劃課題的研究及課堂微觀觀察等方面,敘述了馮衛東老師如何在教育理論工作者和一線教師之間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研究樣式。他將多年的研究經驗、感悟和發現與廣大教師分享,鼓勵大家建構起真正屬於並適合自己的教科研方法。

01

寫作即思考

一談到寫作,很多人都會很痛苦,其中也包括我自己,其實我不是害怕寫作,而是覺得在沒什麼可寫的前提下,七拼八湊幾千字的過程確實難受。說到底還是因為自己沒有養成思考的習慣,如果我平時能用心觀察和思考學生的學習行為和自己的教學行為,能將自己平時零零碎碎的思考及時記錄和總結,也許化零為整形成自己的思想也就不會那麼困難了。書中有云:「逼自己寫文章,就是逼自己思考,寫作就是條理化地思考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開始是痛苦的,堅持下去就成了一種生活方式,成為一種快樂。」教書育人的工作很特殊,既需要用自己的心靈,又最為關乎他人的心靈,勤動筆可以讓自己的心靈在漫步中放鬆和沉澱,勤思考才能在和自己的對話中獲得省思、發現和滋養自我的機會和能力,只有這樣,我才能成長,才有能力指引學生做更好的自己。

研究即思考

02

如果說寫作是將自己的思考形成文字,那麼課題研究就是在用思考指引著行

動,再由行動檢驗著思考的方向。雖然我也主持過三個規劃課題,但其中的研究方法我依然不能清晰的概括。在看完書後,我更覺得規劃課題研究的範圍之廣、內容之全和程度之深更不是我一個普通老師能駕馭得了的。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微型課題研究,理由有四個:

一是微型課題以自己為對象,為自己而研究;二是微型課題以行動為引領,為行動而研究;三是微型課題以經歷為載體,為經歷而研究;四是微型課題以表達為需要,為表達而研究。

它的切口不需要太大,可以是來自教師教學行為中的不足和教學疑難、困惑,可以是學生學習習慣上的偏差,也可以是教學內容、學生作業或測試以及課外學習中的一些非常現實的問題等。微型課題更貼近我們日常的教學,更方便我們在課堂上觀察和操作,更利於我們思考和研究,更能改變我們的教學行為。所以,當我們在教學中有任何疑問時,都可以思考是否可以將問題同類化,從而轉化為課題研究,一旦進入研究,這個問題的解決也就指日可待了。

03

觀察即思考

所謂課堂觀察就是觀察者或研究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藉自身感官以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等)、直接或間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作相應研究的一種研究方法。雖然實行課堂觀察是需要具備很強的專業能力,但普通的教師一樣可以對自己的課堂進行「觀察」。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個人藉助多媒體進行課堂觀察的操作完全可行。當然這樣的研究難度較大,一則會有當局者迷等原因,二則可能缺乏解剖自我的勇氣。不過,我仍然覺得這樣的研究非常有意義。我們經常會在課後進行課堂反思,把這節課運用的教學方法的好壞或對某個知識點處理的心得進行及時的記錄和分析。當然,我們也會經常翻看自己的教學視頻,看看自己在教學中還存在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那麼現在,我們不能僅限於解決某節課中的問題,更要在多節課中尋找被自己忽略掉的細節問題,然後進行歸類、分析、思考和總結,從而提升自己的教學。

我渴望成長、追求發展,所以要努力做一個教育科學研究者,且行且思,且思且研,學做一個永不停步的思考者。

陳娓,女,2003年參加工作,中共黨員,縣學科帶頭人。在農村小學任教15年,現任教嘉善縣第二實驗小學。主持過市縣級課題4個,省、市、縣獲獎論文30餘篇,多次承擔縣級公開課教學。因為堅信「適合學生的,才是最好的」,所以一直在教學中思考和探尋。

圖文 | 陳 娓

編輯 | 趙志宏

審核 | 劉 晶

「讀書」欄目,精彩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嘉興小語 的精彩文章:

TAG:嘉興小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