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92歲的書法老人,民間奇才,發現太晚

92歲的書法老人,民間奇才,發現太晚

在《移民故園,探秘寧波無人區》一文中,我提到了一位92歲高齡的陶坑人王煥文先生,1950年將桃坑村名,更改為陶坑村。

當時雖未蒙面,但直覺告訴我,王煥文先生的人生,一定寫滿故事。

2018年8月26日,在同是陶坑人的潘行軍先生引薦下,我終於得以拜訪王先生。

不見不知道,一見方知,王先生,實為民間奇才。

此行的本意,是希望從王先生的經歷中,了解陶坑的更多故事,卻意外地有了驚人的發現。

發現太晚!我來得太晚!

王煥文先生現居寧波市海曙區集士港鎮。

我們去他家中拜訪的時候,他去河邊散步了,家人叫他回來,看他步履穩健的樣子,一點也看不出已是92歲高齡的老人了。

交談中,王先生的思維清晰,從出生到現在,每個年段都記得清清楚楚。

1927年5月,王煥文先生出生於寧波市原鄞縣赤水鄉陶坑村,按寧波人習慣的虛齡演算法,年逾92歲。

陶坑村所在地,因當地野桃成林,最初稱為桃坑村,現在已被周公宅水庫阻隔,成為了寧波的無人區。

當年深山之中的桃坑人,生活非常艱難,村民以玉米糊和野菜為食,王煥文先生只讀過四五年私塾,就回家務農為生。

失學的少年王煥文,每次上山放羊或是干農活,刀簍里都會帶上書和字典。

王煥文晚上也會堅持熬夜自學,那時山中不通電,甚至連煤油燈都沒有。

他們的照明方法,可謂是當地人的發明創造。

他們將毛竹削成條,在水中浸泡一個月,然後晒乾,這樣處理後的毛竹條,耐燃,而且不生煙,他們就用這樣的毛竹條來照明。

少年時的王煥文,就在點燃的毛竹條下熬夜自學。

抗戰勝利後,1946年,當時的桃坑村興辦了小學,村中當時唯一上過學的文化人王煥文,被推舉為老師。

從農村青年轉身為老師,沒有任何經驗,身擔重責的王煥文,立志不負重託,經常到烏坑村向「阿秀」老師請教。

如此往複,學生成長,自己也不斷進步。

王煥文教學成績突出,1948年調去潘溪小學繼續教書,1950年,又回桃坑村任教。

當時,全國土地改革轟轟烈烈,王煥文倍受振奮,他意識到,家鄉的發展,依賴於人才。

於是,他將桃坑村,更名為「陶坑村,有陶冶人才之意。更名之後,果然村中人才輩出。

王煥文教過的陶坑村學生,沈瑞根、陳慶茂,後來成為村裡的負責人,村裡修通了公路,建了幸福橋,開辦的膠丸廠遠近聞名,陶坑村,欣欣向榮。

1952年,王煥文先生調至杖錫中心小學任校長,時年26歲。

1954年調任樟村小學任校長。

1958年調任愛中公社中心小學任校長,著手辦初中。辦成初中後,調任鳳嶴公社擔任副社長,負責文教衛生工作。

1962年調任雲洲公社副社長,負責文教和組織工作。

動亂年代,王煥文先生也受到衝擊,1968年,下放到雲洲茶場勞動,重陷苦難生活。

1972年,王先生恢復雲洲公社的工作。

1979年,調至當時的望春區工商所,當年發放的營業執照,全部由王煥文先生手寫,直到1982年退休。

我在與王煥文先生交流過程中,發現了他家牆壁上掛有精湛的書法作品,我開始以為是他購買的作品用作裝飾。

細看落款,居然是:王煥文。

我被那一幅幅書法作品驚呆了,話題立即轉向。

經常看到書法作品,我也參觀過多次的書法展覽,但是從來沒有一部書法作品,像王先生的作品這樣,引起我的震驚與感嘆!

震驚之餘,不由嘆息,為何被埋沒這麼多年。

退休後的王煥文先生,加入原鄞縣老幹部書法協會,專註於書法的學習、研究與創作。

王先生在正、草、隸、篆四種字體都頗有造詣,行雲流水,或工整端莊,力透紙背;或龍飛鳳舞,狂草奔放;或氣勢渾厚,平中寓奇;或筆畫圓潤,挺遒流暢,融四體於一爐,獨具匠心。

同樣的文字,不一樣的字體,見識紙上筆下功力。

王先生退休後的生活,寄託於書法,自娛自樂,從未追名逐利。

牆上那幅「以德養心,樂觀長壽」八字,正是他的人生箴言。

就連送他的水果,他也要執意還回來。

王煥文先生的一位孫女,從小受到爺爺喜愛書法的耳濡目染,也練得了一手好字,同事朋友們都交口稱讚。

孫女在電話中說:早些年,爺爺在家中掛張小黑板,為近鄰的小朋友,無償傳授書法,不收取一分錢。自己的一手好字,就是在這些年練成。

2017年,孫女將爺爺的部分作品,彙編成冊,一共印了30冊,贈親友留存分享。

孫女研究生畢業後,在銀行工作,她說:我們是普通百姓人家,但是在爺爺的教誨下,家風很好,老愛幼幼尊老,他把這一生活得特別通透。希望爺爺開心地走完這一輩子。

王煥文先生1952年調離老家陶坑,說起曾經的歲月,當年種收玉米,以玉米糊和野菜為生的艱難生活,記憶尤深。

王先生還說,陶坑村的萬金山上,還有姜家山至商量崗的路上,有吊船岩遺迹。

吊船岩,就是碼頭固定船隻的地方。

多少萬年前,這一帶或許還是汪洋大海邊的一個碼頭。

2006年,周公宅水庫建成蓄水後,陶坑村一帶,被水庫阻隔,漸成無人區。

無論歲月如何滄海桑田,變幻莫測,時代發展,始終需要人才推進。

王先生現場為我們書寫了「陶冶人才」四字,重現了當年之願望。

王煥文先生年事越來越高,讀書看報需要藉助於放大鏡,書法作品越來越少,愈少愈精。

在六十多平方米的居室里,王先生的書法創作台,就是就餐時的小圓桌。

與我同行的,開辦企業的潘行軍先生,當即決定為王先生贈送一套書法桌椅。

8月27日下班後,我再一次前往王先生家,見證了這一時刻。

「修德養性,健康長壽」,祝福王先生成為百歲老人!

亦願王先生在有生之年,留下更多墨寶!

後記:

寫完這篇文章,心情有些沉重。

茫茫人世間,還有多少真才實學或有一技之長的人,被埋沒。

被埋沒,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是被埋沒的人,從不把這種痛苦,向外人訴說。

王煥文先生的人生,是一部傳奇,生於亂世,一生多波折,淡薄名利,但卻創造了自學成才之勵志傳奇。

寫下這篇文章,只希望關於王先生的傳奇,能被更多人知曉,他的書法作品,能被慧眼賞識!

若能為王先生的有生之年,增添一些欣慰。

這也是我的快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穎之星語 的精彩文章:

蔣母故里,葛竹風雲
麗江:愛情與偶遇

TAG:穎之星語 |